2020年10月12-15日,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华发集团在珠海举办第二十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这是一场持续20年的行业之约,作为行业年度最受瞩目的盛会,现场集结了1000名投资行业头部力量,解析政策趋势、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20年之际,可谓星光熠熠,群英云集。
会上,珠海纳睿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包晓军,毅达资本合伙人戴华坤,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顾勇涛,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纳思达副总裁兼董秘张剑洲围绕“新基遇·新制造” 主题展开对话,华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杨欢担任本场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精编如下:
杨欢:当前,新基建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关注与共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基建的特征有三个,主要是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跟信息网络。在新基建背景下,资金如何去挖掘更多的投资机会?企业如何利用新机遇抓紧加快新制造的转型?产业和资本如何碰撞才能发出灿烂的火花?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优秀的企业代表和两位知名投资人,接下来一起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首先请五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及所在企业或者投资机构的情况。
包晓军:我是珠海纳睿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晓军。纳睿达是一家世界领先的雷达制造商,同时也是以客户为先的一站式系统服务提供商。我们利用前沿的军用雷达技术和低成本的商用设计技术为客户,如气象部门、航空部门、水利部门解决现有的技术痛点问题。
目前,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立的全球首个40台相控阵雷达的超高时空分辨率系统,提升了华南地区极端危害性天气的预警预防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我国天气预报从以前传统的粗放型迈向智能化、精细化的里程碑。
戴华坤:我是毅达资本合伙人戴华坤,也是广东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2014年,江苏省高科技投资集团实施混改,成立毅达资本。到今年8月底,我们累计管理规模达到1,097亿,投资项目888个,这个数字非常吉祥。在已经投资的企业中,有191个登陆了境内外资本市场,包括并购上市的。
2018年,毅达资本开始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同年6月,设立了广东毅达汇顺。毅达汇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管理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0亿元,目前已经进入收获期。毅达汇顺投资的项目中,已经有5个在IPO排队,其中东莞企业优利德已经过会,广州企业中望龙腾也很快上会。今年大概有两个项目会完成IPO发行,还有若干个项目在排队。
顾勇涛:我是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顾勇涛。我们是一家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量产的高端制造企业,主要围绕汽车、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三个领域。
我们的团队比较国际化,跟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应用科学研发机构德国Fraunhofer成立了亚洲最大的,针对汽车轻量化、碳纤维量产工艺的研究研发中心。我们不仅仅是一家生产型企业,还具备了研发、工程设计,加上量产的一家科技型企业。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碳纤维汽车零部件的细分领域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不久前,我们还迈入了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的生产和设计研发领域。
我们一直阐述的是量产,因为传统的碳纤维零部件制造是非常耗时、耗能,做一个零部件可能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同时也是人工密集型和高耗能型的产业。
而我们能把几个小时的生产时间缩短到几分钟或者几十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也就是说对轻量化要求比较高,对产能要求比较高,对价格比较敏感的行业,比如汽车类产业,我们占据了先机。这是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唐忠诚:我是深圳同创伟业唐忠诚,同创伟业是国内第一批专业投资机构,到今年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投资领域也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到目前为止,我们资金规模超过200亿,投资企业达到500家,已经上市的有80多家,包括并购上市的。截至目前,我们在科创板过会加挂牌的企业有11家。注册制的改革对同创伟业来讲是一个机会,对退出来讲是一个好的时机。因为我们在会的和即将报会的企业这两三年可能达到30家以上。
我们专注的领域有“大信息、大健康、大科技、大消费”,其中,在大健康和大科技领域,我们的布局还是不错的,希望有机会能跟台下以及台上各位共同合作,推动中国创投事业进一步发展。
张剑洲:我是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剑洲。给大家简单报告一下公司的业务状况,纳思达去年营业额超过230亿人民币,全球员工有2万人。
我们有三个业务板块:
第一,激光打印机板块。目前,在全球市场上,我们位列第五。我们有两个品牌,利盟Lexmark和奔图Pantum。其中奔图品牌在国产替代信息安全产品领域有着非常清晰的竞争优势,目前市占率也非常高。
第二,打印机耗材板块。在通用耗材方面,我们的市场位置是全球第一,跟第二名的差距比较悬殊,换句话说,我们的领先程度非常高,全球市占率平均超过了50%。
第三,芯片板块。这个板块我们有三个方向,一是打印机行业的芯片,目前我们的优势比较强;二是兼容替代MCU芯片和安全芯片,这是公司投资的;后续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爆发力的板块。
新基建来袭,有哪些投资机会?
戴华坤:前段时间,任泽平写了一本书,名叫《新基建》,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体现在“新”字上面,我的理解不仅是“新”,还是补短板。毅达资本在新基建领域,特别是应用端,也做了很多布局。比如创业板注册制首发名单中的康泰医学,是我们的被投企业,当天涨幅接近30倍,2900%多,成为榜首,它也是应用了大数据的方式,所以新基建里很重要一个内容是它的应用端。
再比如我们在广州投资的中望龙腾,他们做的工业软件也是一个补短板工作。工业软件是工程师的Windows,你说新基建离得开吗?离不开。不管旧基建、新基建都离不开,但是我们也是按照新基建概念,它的应用非常重要。
我们在广州还投了一个质谱仪项目——禾信质谱,这是顶级的仪器设备,色谱到质谱,已经是最高级了。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广,但是在选赛道的时候,投资机构也要吃准政策。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跟科学家座谈里提到四个面向: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5G时代也好,新基建时代也好,我们的投资一定要有面向科技前沿的安排。
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投资的目的是回报,但是也要有国家情怀,面向经济主战场。
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家需要发展的,就是需要我们来投资的。
第四,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们做投资也要四个“面向”,这里面新基建也涵盖了这四个“面向”。投资机构各家有各家的玩法,毅达尽职报告有一点很特别,我们专门有一个“科技十问”,我们就要投科技、投科学家,跟科学家交朋友。像包总一样,他是一个技术科学家。
为什么刚才杨总说新基建跟传统基建有区别,因为新基建是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它的技术属性高、专业性更强,它不是铺条路,政府规划,马上就可以搞出来了。比如5G基站,它不是建一个传统的基础设施,要嫁接很多东西上去。再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投资的优利德,本来是做检测器、检测仪表的,它在物联网上也应用到很多传感器,很多芯片集成。
我琢磨了一下,新基建就是传统基建的基础上面包罗万象,从投资的领域来说,有很多可投的。在毅达投资的888家企业里面,很多有新基建的属性。包括我们跟包总的合作、投资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不单纯是一个机器,机器里面有很多要素是跟新基建有关联性的,包括大数据、互联网、5G等等。
唐忠诚:我赞成戴总的观点。新基建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了,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我把七个领域归为三类,第一类是跟大数据有关的,包括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这类设施带动的是数字经济的爆发;第二类是跟能源交通相关的,包括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高铁轨道交通等,这类设施带动的是能源、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三类是人工智能,我把它归为新兴领域,可以赋能众多其他行业。这三个归类都与数据有关,但相关强弱性不一样。之所以这样归类,是因为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对于用什么样的投资策略,选择什么赛道、标的进行投资会有一个逻辑。
所有新基建实际上底层有两个基础的东西,一个是芯片,一个是数据。针对不同的归类,在投资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考量。
第一个归类,即与数据强相关的这个归类,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会重点考量技术、团队,会尊重长期主义,相对来说是巨大的,尤其是很多卡脖子项目。包总企业在创新阶段是被卡脖子的项目,所以我们投资的时候选什么标的呢?可能针对选一些团队背景很优秀、技术很突出、处于中早期创业项目,这个领域在中国内可能没有成熟项目,只能投早期,估值往往会比较高。当然要讲情怀,事关国家战略,要投。
第二类是跟能源交通有关的芯片。对于跟能源交通有关的芯片来说,受益的芯片主要是电源类和功率类芯片(用于做电源处理的芯片),这类芯片我国发展相对成熟,虽然在高端领域有差距,但在中低端领域已经实现了大量的进口替代。投资也是以成熟的中后期项目为主,进口替代的逻辑。我们投资的杰华特、尚阳通都属于这一类项目。此外受益的还有电源模组类项目,例如像茂硕电源、英飞源等项目。
第三类人工智能,它是个赋能行业,它赋能的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到我们生活、工作、商务各个方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领域。
今天韩总讲到自动驾驶,在这个领域,中国是处于世界领先行业的,跟美国的差距是较小的,所以我们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仍然是看团队、看技术、看落地场景及成长空间。
刚才戴总提到了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也是新基建本身的重要内容,从投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领域主要是看不同的垂直行业的应用,找到市场空间大、生命周期长的垂直行业是关键。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主要分芯片和算法两大领域,由于是新兴领域,彼此起步差别不大,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和美国差距很小,属于可以弯道超车的领域。例如算法已经有商汤、芯片有地平线、寒武纪等独角兽公司出现。国内投资机会很多,也有很多海外回国创业的项目,团队和技术是考察的重点。
杨欢:谢谢两位精彩的分享。刚才戴总讲了四个面向,我个人觉得是从哲学层面上提出了他的投资理念。唐总把新基建七大主要领域,从能源、数字跟人工智能作了一次分解,从数字化作了二次分解,三次分解最终到芯片。无论怎么分,两位刚才讲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都体现了新基建最重要的三个特点:1.硬核科技驱动;2.数字化;3.信息网络。
创业者入局新基建,有技术也要有场景
包晓军:2014年我回国的时候,只想把最先进的雷达技术带回来,去年“新基建”概念出来后,发现我做的东西居然变成新基建当中的一部分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符合三个特点:1.技术上的创新;2.数字化;3.智能化。
去年,我们参加国家气象局技术探讨会,国家气象局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探测技术要引领世界,不再是跟跑了。我的理解是,在新基建中需要的是世界领先性的技术,而不是传统技术,也不是传统技术上的改造,而且这种技术是世界领先的技术,符合它的技术趋势。
我们最初定位为雷达设备制造厂,后来发现客户的要求不单是这个,要变成系统服务提供商。他们提出的要求是,需要一个傻瓜式的精细化天气观测系统,软件系统能给天气预报员自动报警,他们再通过专业化知识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我想说,有好的技术,也要抬头看看应用场景,能否帮客户解决痛点。如果能,那么你的产品、市场就在那里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专注于把技术做到世界领先,这样再拓展其他方面就很容易进入“新基建”的概念中,一旦进入“新基建”的概念中,国家就会大力投入我们的产品。就像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列入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航空管理局未来的“十四五计划”中,因为我们的技术领先。
我们的关注点还是在技术上,跟资本的交互中,我们希望资本能够有点耐心,像华金这么有耐心的是很少见的。华金从我们成立到现在都是我们的投资人,非常感谢华金。因为技术需要沉淀、需要耐心,让我们去成长,最后让资本获得巨大的回报,这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
杨欢:谢谢包总。包总讲自己一不小心踏入了新基建,可见新基建是多么的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接下来有请顾总,是不是下一个“不小心”。
顾勇涛:刚才包总说的我非常认同,科技创新、科技领先在未来发展中是关键性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新制造,新基建会给到新制造很多潜在的机会。同时,新基建又离不开新制造,只有新制造才能支持新基建的发展。
我们是一家做碳纤维复合材料量产的企业,主要在轻量化方面做了很多开发与工作。原来,我们对新基建也不是很了解,经过这次我们对新基建的宗旨与目标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新基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挖掘,例如高铁与城市轨交的建设需求,不管是高铁还是城市轨交,都面临着提速的问题。在提速的过程中,在安全性、可控性、能耗优化性中,轻量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方面我们会为新基建带来比较好的支持,同时给予我们很大的机遇。
除了轻量化,我们的复合材料可以给5G基础建设带来一些发展。比如我们在德国的团队,研究如何通过复合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让5G的信号在楼宇之间有比较好的互动。以上是我对新基建的理解,谢谢。
杨欢:谢谢顾总。新基建的机遇对企业或产业而言不仅是机会,也是挑战。
纳思达就很好地利用了资本市场,在市场细分领域做到全球排名第五。请张总分享在新基建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充分利用好新基建的设施来塑造自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张剑洲:我们经历了火车系统升级到高铁系统,给生活和经济带来变化的过程。我理解新基建带给大家的变化也像火车系统升级高铁一样这么深刻,这是我们对新基建基础的认识。
新基建有几个特点:1.信息化;2.智能化;3.信息安全,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万物互联,如果没有信息控制,事实上它是灾难性的。
新基建是个巨大的商业机会,这个商业机会不仅范围宽,时间跨度也比较持久,所以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对于做企业的而言,我们需要抓住新生的投资机会,尤其是这些投资机会有宏观环境,就是国际关系的变化,这样的背景下,内循环的启动、新基建的启动就成为了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这个商业机会就像国产替代的商业机会一样,它是非常持久的,也是可预期的。
再者,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想办法利用新基建带来的外部条件的变化,来优化我们区域的布局,包括提升自己内部的效率。如果新基建按照国家战略实施到位的话,它的领先程度一定也是全球一流的,非常可能为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条件。
刚才也讲了,我们有一个板块是做芯片的,除了做标准品的MCU,还做定制化的芯片设计,尤其是涉及到安全芯片方面,技术团队给我交过底牌,说安全芯片方面可以与海思相媲美。
我们做的产品,第一个是做国外芯片产品的替代,我们做的惠普和佳能的兼容墨盒,大家买回去可以当原装墨盒来用,性能完全一样,也没有知识产权问题。
现在,我们又把这个套路用到芯片MCU的细分领域。我国芯片MCU每年有50亿美金的市场容量,但是国内企业能做的只有大概5%,非常非常少,所以这块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就像安全芯片一样,我们很早就做打印机的主控芯片,到现在,我们打印机的主控芯片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非常好匹配国家相关特殊系统的保密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的要求。这也给我们团队做了非常好的技术沉淀,现在把安全芯片扩展到电网的控制方面,这就是新基建覆盖的领域。
我们用产品证明纳思达在芯片模块上有技术扩展能力的,我们立足于打印机行业,向电网控制行业、家电、通信行业扩展,是有充分基础的。
简单而言,新基建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如果把它做好,对于企业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的布局,包括提升内部运营效率,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杨欢:张总讲得非常好。我总结一下,从外部要参与新基建,获取外部的商业机会;从内部利用新基建,利用它的核心技术把它工具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即内外结合。新基建确实为企业带来非常多商机,可以通过它的技术手段倒逼企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何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融合,接下来请产业方与资本方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提一提对对方的要求和期望。
企业要专注,机构要陪跑
戴华坤: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一,肯定是抓住投资机会;第二,我们想要有一个好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总结一下,就是“三好”,好企业、好价格、好条款。
作为投资人,我想给在座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新创的企业家分享几点建议:
第一,合理估值,不要漫天要价。当然投资方对于新基建新的东西,也不要老盯着PE倍数的估值,要用创新的模式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怎么才是合理的?双方都接受就是合理。企业要客观认识估值的问题。
第二,要专注,不要花心。很多企业为什么走到最后做得不怎么样?因为他们把精力放在了商业企划书上。现在的投资人很理性,也很聪明,虽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背景,但是我们有研究院,有产业资源可以运用,企业可能在单点技术上掌握得比我们多,但是在打通产业链条上,在应用端方面,我们还是比较强的。这是第一个花心的问题,就是把时间用到不对的地方,既然科技技术含量很高,那就专注于科技、专注于技术、专注于经营生产。
第二个花心是我们最纠结的。比如我们遇到过一些企业,协议已经谈妥,有些条款开始签了,因为别人估值稍微多一点,转身就跟别人签约,让我们“下车”了。
伟大的企业需要伟大的人格,企业家要有格局。现在我们跟很多被投企业成为朋友,这是非常好的。
第三,引进战略投资人时要选择有赋能资源的。特别是新基建领域,产业链长,技术切换很快,投资人是否有很多资源给企业,不仅是钱,除了资本,还有很多赋能的东西。
比如毅达资本,除了钱,我们还可以打通长三角、珠三角的资源关系。888个项目里有很多产业链的需求可以做到的,有市场、产业链、供应链。我们还有191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可以做并购安排,或者陪着企业并购、做大。企业靠自身能力发展非常累,我们通过并购、“拿来主义”,让企业发展更快。
引进投资者时,赋能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目前看来,头部机构从产业和市场端的赋能能力稍微强一点。现在国内市场很大,投资机构很多,一定会有优胜劣汰的过程。头部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担当,真正起到赋能的作用。特别是面对新基建领域中那些新的概念、新的东西、新的市场,投资机构也要修身、修炼,这样企业才能更加伟大。
杨欢:新基建的机遇非常大,但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我们一定要记住戴总的建议,一是专注;二是合理的估值;三是企业家需要有格局;四是最好引入有赋能能力的投资人。接下来听听唐总的高见。
唐忠诚:投资机构是好还是坏,能否赋能特别重要。大家都在谈,机构要作为研究型的投资机构,研究导向、平台赋能,也都成立了投服部门,比如投行管理部,领航学院,聚在一起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赋能。
很多机构也在做宣传,但这个事一定要做到位,不能说机构有什么就给企业提供什么,应该追求企业需要什么,机构想办法去提供。我们经常说要做中国好资本,要做企业家最长情的陪伴者,长期陪跑,奉行长期主义。
今年20周年网上峰会时,我们请来了一家企业“震有科技”,当时,它刚刚在科创板过会。这家企业我们是2011年投的,现在转型到新能源汽车,我们继续追加第二轮,正准备追加第三轮。这个企业科技含量很高,老板也很诚信,正如戴总说的,大家都要有格局,高格局的人当然跟高格局的人在一起,没有格局观的人,最后会把自己做瞎掉。
刚才说到新基建,对企业、对投资机构都有很多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杨总提到,过去国家投资为主,现在社会化资本广泛参与新基建,是基于国内的内循环、双循环的概念来说的,以满足国内的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做新基建的。所以新基建本身会带来很多投资机会及商业机会。
此外,新基建今后衍生出来的发展机会,对to B、to C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互联网是质变,移动互联网是量变,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增加改进。现在新基建或者5G、数据化、智能化是质变,对我们生活、工作带来方方面面全方位的改变。在这个机会上,投资者、企业要广泛参与进去,要把新基建的成果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推“中国梦”的实现。
杨欢:接下来请企业谈一下,你们对于资本方有哪些诉求与期望?
包晓军:刚才戴总提到的两点我非常有共鸣,专注力和诚信。关于专注力,企业家有个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把技术做到最好。回顾过去的发展,我们一直专注于把技术做到世界最先进,因为提高了国家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所以在国家部署新基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纳入到里面。企业有专注力,才能把企业做起来,在大发展中再扩大其他的发展,变得更大更强。
另外是诚信。作为企业家,如果没有诚信,说话不算数,那就像找女朋友一样,最后就找到最差的那个。
关于企业家对资本的要求,我非常认同唐总谈到的,要有长期的合作,不是看企业的一朝一夕。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的因素,所以资本要跟企业共同成长,要有耐心,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基建、新制造的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看到我们成长,最后获得最巨大的回报。
顾勇涛:听完戴总与唐总的发言,我觉得投资人要多像他们这样就非常好了。我们做的是新材料,是比较火的topic,比如为5G、高铁做服务的,所以不在大多数资本方的视野里。我们的诉求是,希望资本方多多关注像我们这样给基础建设配套的企业,这个市场并不小。
戴华坤:材料、新材料是投资界特别喜欢的领域。新基建里面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人工智能,材料、新材料是最基础的。
张剑洲: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第一,企业和资本是相互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成长路上最大的体验。纳思达从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做了很多并购,从借壳上市时不到5亿营业额到现在230多亿的营业额,从1个多亿的净利润到10个亿的净利润,中间经历了很多,我们有非常多合作机构。最大的体会是,合作要追求多赢,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大家的资源有时候是互补的,通常互补才能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
第二,企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分享一个我们产品模块的成长经历,非常有代表意义。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激光打印是将来我国比较缺的东西。打印机行业是全球垄断行业,我们能够想到的打印机品牌屈指可数。它之所以构成垄断,就是因为专业壁垒太深了,全球有超过20几万项专利覆盖着这个行业。它的商业模式又非常特殊,打印机不赚钱,依靠耗材赚钱。换言之,投资这个行业最大的瓶颈就是商业模式,意味着要做非常久的投入,把打印机卖到市场上并形成一定、稳定的保有量,才能拉动耗材的销售,跃过盈亏平点。
刚才给大家报告了,我们做兼容替代耗材是全球第一,换言之,我们性价比、知识产权是最好的。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跟惠普、佳能、爱普生做知识产权PK的过程。我们激光打印机业务,直到2018年才达到盈亏平点。而我们研发投入是从2007年、2008年开始的,每年投2亿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当时支撑我们坚持的信念是,2010年美国解密了伊拉克战争的军事秘密,它揭示的是,伊拉克当时的防空系统就是通过打印机瘫痪的,基于此,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需要这个。2010年时,全球激光打印机只有三个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后来,韩国三星2016年被惠普收购了。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信息安全问题也会成为突出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台打印机来保护信息安全系统。这是我们的大逻辑,也是支撑我们团队坚持十多年,投入超过20亿人民币,最核心的基础逻辑。
2018年以后,大环境来了,很多人说你们真是赚大发了。我们用自己做产业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个规律,企业只要战略方向正确了,投资人跟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并且给予多轮的支持,相信做企业的工程师们是非常勤奋的。
杨欢: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有着重要战略地位。最后请五位嘉宾用一句话畅想一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抓住新基建的大机遇,加快产业升级?
包晓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要坚定决心,保持专注力,不要被资本所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心。
戴华坤:在产业融合上,大湾区的资源、资金端和资产端都非常完整,包括香港、澳门、广东九个城市的产业特点非常明显,我们的产投融合会做得更好。
顾勇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都是比较好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所有企业想入驻的方向。我觉得如果在大湾区发展,比如珠海,要做差异化,抓住差异化,重点培养一批企业、着重差异化的企业,以及相对应的差异化政策。
唐忠诚: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内地而言还是很优化的,不存在产业结构做大调整的可能性,新基建在这里实施起来可能比传统地区要快得多。所以我建议政府也好,产业界、投资界也好,应该依照好的生态,把新基建为核心进行产业推动、转型升级。
张剑洲:建议先把珠海的新基建做好,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和企业、更多年轻人来珠海安家落户。
杨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目前会面临一些复杂变化,但我们深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新机遇、新制造蕴含着巨大潜力,定会被充分地激发,中国经济会再次焕发新生活力,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来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