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业务连续受挫的华为,正在押注下一个巨大市场——汽车。
继剥离荣耀、手机业务受挫之后,华为的下一个目标变成了汽车,几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11 月 25 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华为经营管理团队(EMT)文件(华为 EMT 决议【2020】007 号),正式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这就意味着,华为面向 B 端企业的汽车业务与手机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正式合并,未来产生更多协同。
据悉,这份文件名称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已经签发。
并入消费者业务,但不造车
当汽车与消费者业务合并后,整体消费者业务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文件指出,重组消费者 BG IRB 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 ICT IRB 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 主任。
IRB 全称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Investment Review Board),在华为内部属于决策机构,所以可以基本看作余承东成为合并之后的部门*,统筹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官宣合并之后,智能汽车与消费者两个词难免让人再次产生「华为造车」的疑问。有趣的是,文件里似乎为了解答这一点,着重强调了华为一直以来坚持的「不造车」观点:
「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撂下狠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建言造车是干扰公司,这一言论与其说是内部警醒,倒更像是华为的一次对外宣誓,为合作伙伴和各界人士释放的「定心丸」。
造车的确是件「苦差事」,华为也没有这方面的基因与优势,所以这个观点起码在文件签署的三年有效期中,不会有丝毫变动。但华为此举确实下定决心,开始全力向智能汽车市场进军了。
保留火种,豪赌新市场
在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当中,手机是*的核心产品。
所以一旦手机业务受挫,对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是致命打击,更何况消费者业务在华为已经是营收占比超过 50% 的*大收入来源。
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 称,预计华为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将下降至 4%,这与今年夏天华为的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排名全球*相比,将是一个急剧的下跌。
于是,在、华为自己也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挽救手机业务的办法时,*步自救行动已经开始。近日有报道称,华为正在积极向供应商订购 4G 智能手机以及相关终端零部件,部分组件制造商已收到通知,将在本月恢复购买主板和其他部件产品。
虽然 5G 手机开始盛行,但 4G 在中国及部分海外市场,仍旧存在需求。在*财经的报道中,有华为内部员工称,东欧、俄罗斯、亚太、中东、非洲以及拉美等地区仍然是 4G 市场, 部分地区只提供 4G 网络,4G 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
只能说,华为重启 4G 手机,是「保留火种」的举动。如果手机业务短时间内没有发展机会,那么围绕手机的可穿戴设备等其他终端产品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发展。
汽车业务与手机业务的逻辑有所不同,自从 2019 年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在华为的 ICT 业务组织中就是独立的存在。智能汽车业务与手机业务也有联动,今年开始推出布局的 HUAWEI HiCar 就是典型代表。HiCar 的思路依然是以手机为核心,利用移动设备的属性与互联能力将应用与服务延展到汽车。
除此之外,华为利用自身的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势,又能赋予汽车智能能力。比如 5G 通信模组、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电池电机与充电系统,以及高调宣布却尚未正式面世的激光雷达,都是华为在智能汽车的一系列布局,而这些与手机的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为车企提供整套的独立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在汽车产业快速变化迭代的当下,以智能为核心的汽车有极大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比手机市场规模更大、华为在其中也存在技术储备,自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2000 年,华为销售额达 220 亿元,利润居全国电子*首位时,任正非却撰文《华为的冬天》,大谈华为的危机与失败。
二十年后,豪赌汽车能让华为度过这一寒冷的「冬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