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年轻女孩加班猝死的新闻,让全社会再一次关注到“加班文化”。
逃离北上广和拒绝“996”的声音,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
加班对于年轻人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他们在抗拒加班的时候,或许不仅仅是在抗拒过量的劳动,也在抗拒与之不对等的回报。
加班是职场年轻人的“必修课”
根据某招聘网站2019年对2268位职场人士的调研分析,近九成的职场人都难逃加班命运。其中45.5%的职场人每周加班2到3天,更有24.7%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加班。
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90后和95后面临的加班情况最为严重。
其中在“每天都加班”的职场人中,年龄越小的群体比例越高,95后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28%。
在“基本不加班”的职场人中,则是“70后及以前”所占比例最高。看来,要等到工作年限增长到一定阶段,加班问题才能有所缓解。
另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针对年轻人“*份工作”的调研,在*份工作中,近九成的年轻人都在加班,还有超过八成的职场新人在下班后依然会继续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数据证明,虽然90后、95后因为爱跳槽、裸辞、抱怨加班等给人留下“年轻人吃不了苦”的印象,但实际上加班最多、为工作投入最多的还是年轻人。
加班可以,给钱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如果按“996”来计算工作时间,除却午休每天工作11小时,那么一周就是66小时,比法律规定多了22小时。
《劳动法》还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企业应当支付报酬,工作日延长的是150%,休息日工作又不能补休的是200%。这样算来,在“996”制度下,员工拿到的加班工资应该比基本工资还多。
现实中,愿意为钱加班的人并不少。
在一份员工“为钱加班意愿”的调查中,普通员工普遍表示“只要有钱一切好说”(占比51.11%)。职位越高,愿意为钱加班的比例则越低。
不难看出,尽管加班使人痛不欲生,但只要钱给到位,即便是“996”也不是不行。
那么,有多少企业能够做到一分不少地支付加班费?
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仅有44%的职工表示自己拿到了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或者被安排了倒休。剩下的56%当然就属于“无偿为公司奉献”了。
说实话,年轻人真的不是拒绝加班,前提是自身合法权益和待遇得到充分保障。
没有加班费,只有“心灵鸡汤”的加班,年轻人当然无法接受。
拒绝加班≠拒绝奋斗
有人认为加班加点工作是年轻人有拼搏精神、有事业心的体现,拒绝加班就是拒绝奋斗,真的是这样吗?
某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关于加班效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人效率更高,而高达40%的人效率更低,43%的人效率与白天保持一样。
在影响加班的原因中,身体疲惫是导致加班效率低下的元凶,比例高达71%。
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频繁熬夜,不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引发颈椎病、干眼症、鼠标手、肩周炎这些白领群体的常见病。
根据全球职场平台LinkedIn发布的成功认知调查,超六成职场人将“身体健康”视为最看重的成功指标,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职业晋升”。
长期加班对身体健康是很大的损害,基于全社会视角来看,过度加班也不值得鼓励。
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曾经为弥补劳动总量不足,没有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采用了长时间工作制的方法,结果导致经济增长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政府鼓励一代人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年轻人看到父辈那么拼命却老来凄凉,索性降低欲望,选择不拼不婚不育。
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超过限度,结果是得不偿失。
对比我国2003年至2018年的居民收入和工作时长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居民工作时间基本稳定,而收入增速却逐步下降。说明中国人更辛苦,持续性加班,然而却没有获得同等增幅的收入回报。
没有明确目标的“加班”跟“奋斗”不是一回事。
如果加班不过是延长重复劳动的时间,为了加班牺牲掉吸收新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去完成那些真正让自己成长的事情,这并不是真正的奋斗。
如果努力找错了方向,就是白白给老板做嫁衣。
以生命健康为代价挣钱不可取,做一名被“用完即弃”的奋斗者也并不明智,这届年轻人,没那么容易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