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四年云战争,华为打出了什么结果?

随着公有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上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公有云也成了华为的必争之地。

“企业业务要收缩战线”,同时“华为云已初具规模,具备了更大方向发展的基础,新的一年里要加大人才投入。”

新年伊始,华为心声社区上公布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华为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的发言。

在过去近四年时间里,华为云相继超过金山云、天翼云、腾讯云,市场份额占到了国内的第二名。

《任总在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发言》,

图源华为心声社区

随着公有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上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公有云也成了华为的必争之地。

对于华为来说,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黑土地”是华为云的象征,寓意通过云服务、云平台作为一片肥沃的土壤,然后在这些土地上去耕种,种花、种草、种树,营造一个大生态乐园。

华为云既仰赖于华为基础硬件设施能力,又成为软件生态的土壤,是华为硬件和软件融合的重要支点。

2017年3月,华为高管放言:华为公有云必须三年超过阿里云,未来全球五朵云,华为公有云位居其一。这好似势在必得的目标,至今却仍未实现。

华为云的发展也确实受到一些阻碍。2019年初,华为内部爆出的万字长文也让外界一探华为云的发展问题;2020年4月,华为云发生大面积宕机,也引发外界对华为云发展的担忧。

正如任正非所言的,“我们是一个传统的硬件先进的公司,世界上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的例子还没有”。

华为正进行着难以想象的转型,作为一个传统硬件厂商,华为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其正反面的经验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执剑云业务

华为云计算的发展,可以说起了个大早,赶了趟晚集。

得益于出海业务发展的比较早,华为对云的接触其实早于国内其他厂商,2005年华为云就已经成立。

当时,PC时代逐渐来临,互联网公司崛起,华为隐隐开始觉得,只是做硬件设备,难以实现硬件价值的*化,也会让华为的天花板变得很明显。这时,华为开始多方面的尝试,成立华为海思,涉足消费者业务,华为云也顺势成立。

不过因为当时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和逻辑组件受限,华为云计算发展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加上华为的准则是严守业务边界,不和运营商等合作伙伴争夺业务。

当时国内对云计算这样的新鲜事物也多有质疑。

2010年3月,在中国IT*峰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云计算只是新瓶装旧酒,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云是好东西,但是太遥远。国内市场,对云计算讨论热度很高,做的人却没几个。

巨头里,留下来苦攻云技术的只有阿里。

在2009年整整一年时间里,阿里云的飞天系统“数据传输问题、计算稳定性问题、处理速度问题一样都不少”,但伴随着2010年春节后的一次版本更新,阿里云稳定性超乎寻常,bug减少很多。

阿里云的成功,让人们发现,云计算所面对的种种分歧和探索,已经有了一种成功的借鉴模式,在商业运作上,通过云介入来实现成本控制,建立生态业务都具备了可行性。

此后,不仅有百度、腾讯、金山等互联网巨头入场研发自己的云计算技术,也出现了UCloud、青云、七牛云等一批初创企业。

不过,华为对云业务很谨慎。

“怎么适应未来新世界,华为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华为大多数人是修万里长城的,踏踏实实做事,华为很适合,但是做云用修万里长城的办法,修完了,导弹一来,长城就没了。”2010年11月,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发布上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换句话说,华为向来比较习惯低头走路,埋头苦干,这也是大多数实体制造厂商的状态,云就像空中盛开的花朵一样,对华为来说美丽但是虚无缥缈。

而且在华为的经营思维里,就是要严守业务边界,不要大包大揽,2013年时任华为轮值CEO的徐直军也说过,华为将严格限定自己的业务边界,不做云计算的运营商,不与合作伙伴发生竞争关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为还是一家电信设备供应商,安安心心造设备,保持着自己的业务边界,和其他互联网厂商井水不犯河水。

直到2017年,当上云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云计算从1.0演变到了2.0,公有云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成为一种应用生态。

云计算1.0到2.0意味着什么?

百度前总裁张亚勤有明确解释,在云计算的1.0阶段,云计算是一种生产工具,工具化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企业和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2.0阶段,物理世界和企业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即服务,云计算的边界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以云计算为基础将催生自动驾驶、新零售、智能制造等创新业态。

换句话说,云计算的2.0阶段已经开始模糊业务边界,硬件和软件不再严格分野,云已经可以是各类不同业务的底盘和基础。

对华为来说,硬件领域可能要面临来自云计算的降维打击。

这时,华为才意识到,公有云的推进,“不能再晚了”,云计算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2017年3月,在华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徐直军宣布,正式成立Cloud BU,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首次为华为云的发布站台。

作为一项BU(指经营单元),表明云计算已经成了一条实质性的产品线,要进行投入和产出了。

这一年“黑土地”的概念相继诞生,华为内部组织架构接连调整,Cloud BU升级为一级部门,仅次于三大BG(指公司业务集团)业务(运营商、企业、消费者),IT产品线总裁郑叶兼任Cloud BU*任总裁。

华为组织架构图,图源华为官网

在此期间,华为开启了密集调研,74天走访6省,签订协议均不离云计算,华为高层也与全球公有云业者陆续开闭门会议。

2020年1月,华为直接将Cloud&AI业务升至华为第四大BG,与消费者BG、运营商BG和企业BG并列为华为四大业务。

时隔一年,云业务更是被提为重点发展项目,足以看出华为想争取这张未来的船票。

2

华为云在内部有多重要?

据华为财报公布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1596亿元,企业业务收入363亿元,消费者业务收入2558亿元。云业务的收入由于还处于保密期,华为并未公布这一数据的营收。

不过从其他途径,可以看出华为云业务的大概收入。根据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规模(IaaS/PaaS/SaaS)达到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6亿元。

另外从Canalys公布的华为云*、第二季度市场份额占比来看,华为云分别占有国内公有云份额的14.1%和15.5%,可以推定2020上半年华为云收入在77-85亿元之间,完全不能与其他三大BG业务相比。

华为云2020年*季度市场份额占比,

图源Canalys官网

不过,收入并不是评判华为云业务的决定性因素,况且,国内*的阿里云市占率在40%,半年收入在200亿元左右,这一收入值也并不高。

云计算在中国发展了近10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市场份额在世界上的占比不足15%,国际市场上,亚马逊的AWS一家独大,微软Azure和谷歌的市场占比也超过阿里。

云业务的竞争不是存量竞争,而是国内外同时增长的增量竞争。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未来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在20%左右增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华为云业务可以充当一个引擎和发动机,撑起业务的营收增速。

更重要的是,尽管在华为四大业务中,消费者业务收入最高,除去未公开数据的云业务收入,消费者业务收入在总营收占比高达56.6%,但全球手机及电子业务增长已经逐渐见顶。

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首次下滑。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历年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亿部,同比下降0.5%;2018年为14亿部,同比下降4.1%;2019年为13.71亿部,同比下降2.3%。

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仅售出约5.54亿台,降幅13.9%。另一家数据公司Canalys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售出约1.63亿台,同比降幅12.1%。

在大环境影响下,华为必须瞄准未来的营收支柱,而云业务成为当下的重点抓手。

与此同时,云业务对华为来说,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生态整合。

由于华为早期发展云走过的一些弯路,华为内部云业务发展的产品线很多,差异化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版本,华为的云业务发展难以形成一个合力。

就比如华为之前的一款产品Fusion Cloud。由于上述原因,处境一直比较尴尬,华为内部员工在《#华为云#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中吐槽到,“Fusion一直连个官方Offering都没有,作为我们的市场销售出口品牌,造成了一系列混乱问题。宣传很High,造成了很大的Offering不清晰的问题。”

当云在硬件层面成为一个独立BG时,就是要让云业务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源调度中心,这样才能贯彻华为Cloud Only战略。

根据华为2019年年报介绍,“ICT基础设施业务主要包括联接产业和云与计算产业,华为联接产业的核心目标是围绕至强、极简和智能,做世界上*的联接;云与计算产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云两翼双引擎’的产业布局,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

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介绍,图源华为2019年报

这也寓意了华为的云业务通过整合硬件资源形成合力。

另一边,是在软件层面的整合。

软件方面的整合要发挥的是“黑土地”的价值。云是华为的“黑土地”,“黑土地”上长着花花草草,这些花花草草就是华为的软件生态。

更具体的表现,像我们手机中的照片、视频、通话记录都可以上云,华为在发布一系列产品上软件,如近期发布的车载智慧屏,都可以搭载在云上面。

云这片“黑土地”,可以覆盖从汽车、手机、智能家具到医疗产品等各类软件应用。

结合起来看,把云比作“黑土地”,华为的硬件生态就是黑土地下面的岩石圈层,华为的软件生态就是“黑土地”上面的花花草草,云是一个重要的中间层,这三者共同构筑了华为完整的业务生态圈。

显然,引擎和生态整合,是华为云业务担任的重要角色,牵引华为的转型方向和整个业务生态的变革,但云业务能否承担华为的野心,当前依旧是未知数。

3

华为云的挑战

迅速崛起的华为云,还有哪些成长瓶颈?

如果说仅仅从外部的宣传上看,“云容器市占*”、“*象限”,作为全球*一家集合“云、管、端、芯”业务线的战略业务,背负转型重任,华为云的光环太多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难以看到它的挑战和短板在哪。

华为云部分分析师报告,图源华为云官网

华为云近些年来市占率和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值得肯定,根据Canalys 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占比,3年多的时间,华为云市占率从不足1%上升到了16.2%。

华为体量庞大,技术实力雄厚,加上在ICT领域有多年积累的销售团队,过去在云还没有受到重视的时候,以硬件销售为主。转型之后,因为硬件和云的需求本身就高度重合,销售团队可以通过硬件拉动云业务的销售。

再者,“华为多年积累的硬件实力,技术上是受到行业认可的,业内的公司对华为云的接受度也相对容易一些。”一位云业务的销售经理对连线Insight表示。

这些都是华为的先天性优势,但华为云也面临挑战。

近期,华为心声社区刊发的《任总在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发言》已经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

任正非说到,“我们期望以华为云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客户不一定会选择我们”,“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任正非还说,华为的软件整体还可以,但是要超越对手,就是需要不断地改革。

在2019年1月,针对华为云的问题,就有过一次集中的反馈。当时,华为一位内部员工写了一份万字书——《#华为云#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并获得了任正非的转发。

《#华为云#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图源华为心声社区

这份万字书经由任正非的转发,相当于默认了文中华为云存在的种种问题:

首先是华为的失策,华为重视大型企业的私有云,却忽视公有云的建设,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其次,对于云业务的发展,公司内部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互相阻碍,客户一个需求很明确,前后非要去两拨人,一波公有云,一波私有云,浪费公司资源。

再是,华为云的历史包袱太重,过去做私有云产品线路太多,路子铺的太广,不能统一客户需求,在云产品上什么都想要做,但什么都没做好。

还有,公司重宣传而不重品牌,对外相当于雷声很大,业内都知道华为云的存在,但是华为云的口碑建设跟不上,华为自己对云的理解甚至比不上很多客户和合作伙伴。

2020年4月,华为云发生的一起大规模宕机事件,当时有网友表示“公司在华为云上的集群和服务器全都挂了”,此次宕机三小时后华为云才给出回复,也引发了外界对华为云的思考。

今年年初,从任正非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看这些问题有些变的,还有一些不变的。

比如业务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任正非表示,“公司从机关到一线都做了比较大的组织调整。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实践,新组织架构促进了一线的资源投入,提升了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任正非同时提到,“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阿里云、腾讯云、AWS推出越来越多的软硬融合的设备,华为的优势在硬件,我们要加强软件、应用生态,不应放弃硬件给华为云带来的优势”。

华为仍没有很好的用“云”思维去解决客户的需求,去构建软件生态。

“说到底,华为还是很难摆脱传统企业的制造思维,做云还是需要多一些互联网思维,华为以前不喜欢这么做,不过最终它还是要来补补课。”一位计算机行业分析师也对连线Insight说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在公有云市场,华为市场份额为16.2%,距离*的阿里,仍旧差24.7个百分点

但客观地说,相比于思科、IBM,同样是硬件设备厂商,华为在云方面的转型还算成功,至少从市场份额来说已经在国内有了立足之地。

只是“华为现在其他业务做得太好了,新业务启动的时候肯定是慢的,但大家都希望你一启动就到80码”,华为云副总裁苏立清也说到。

微软转型为云厂商用了15年,当前的华为云,仍处于探索期,今后能否承担重任,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头图来源阿里云官方微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其它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