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健身独角兽曝IPO传闻,Keep能否成为中国版「Peloton」

据悉,1月11日运动科技公司 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成为近年国内运动科技领域融资的最大金额,目前的Keep有“健身独角兽”光环加身,国内市场也具备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Peloton的故事或在keep上演?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各行各业都在往数字化转变,健身行业也不例外。2020年可以说是家庭健身和数字化被正名的一年。在这股热潮中,资本也对健身赛道颇为关注。

据悉,1月11日运动科技公司 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成为近年国内运动科技领域融资的*金额,估值成功站上20亿美元大关。这距离2020年5月Keep上一轮融资时的10亿美金估值翻了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聚集了诸多明星资本: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高都资本跟投,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时代资本以及BAI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此外,据知情人士称,Keep正考虑最快在今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虽然Keep一位代表称,公司目前没有IPO计划,但官方也并未予以否认。Keep上市的消息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做为一个投身于健身APP的公司来说,能在融资领域达到F轮融资实属不易,且从Keep多次融资的领投机构来看,高瓴、GGV纪源资本、腾讯等资本都赫然在列。

事实上,keep所处的赛道在过去的两年里处于融资放缓的状态,能够在2020年上演融资逆袭战,或许是时候有必要对keep的发展逻辑进行一些探究。

健身领域独角兽,获各路明星资本“站台”

成立于2014年底Keep是一款具有社区属性的移动健身工具类产品,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逐渐完成了由工具向平台的转变。业务覆盖线上运动平台App、运动品牌消费品及线下运动空间Keepland,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便捷的运动服务和解决方案。

自2015年2月上线至今,作为健身APP的Keep用户已累计突破2亿、月活超过3000万。成为互联网*的健身应用APP。从行业地位来看,在目前国内共有的300多家经营健身类APP产品的公司中,keep算得上是这个赛道的独角兽。

回顾健身行业,2014-2016年是“云健身”企业爆发增长的年份,三年共成立189家公司,占总量的60%。2018年7月,Keep宣布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这笔在当时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金额*的融资,也说明了Keep在业内的影响力。

不难发现的是,在中国具备的更广泛的适用人群和更大的市场里,Keep在健身应用领域确实属于一个较为稀缺的标榜,这也成为了多家投行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居家健身颇为火热,后疫情时期,大众对健身的热情同样持续火热。据《2020年中国居家健身短报告》显示,从新冠肺炎疫情初步爆发的1月25日起一个月内的时间,Keep、每日瑜伽、薄荷健康App的日下载量均实现了大幅的增长,其中Keep增幅最高,达478%。

加之,随着5G时代的到来,使得家居健身具备了更加的应用场景。在此基调下,线上智能健身、智能硬件或将成为主流。这对于一众健身领域的APP来讲,似乎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Keep自然也就具备了获得更多资本和市场关注的逻辑。纵观美股上市的LULULEMON靠卖瑜伽裤便撑起了几百亿市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未来整个健身市场的商业前景还是颇受资本关注的。

而回归到各投行本身来讲,窥得市场背后的发展空间后,加码赛道里的头部玩家,无疑是提高自身在这一领域话语权的捷径。就拿腾讯来说,多次投资Keep的背后,或在于与老对手阿里在这一领域上形成对抗,毕竟,阿里在“版权体育”和“全民体育”两大品类上都表现出巨大的求胜心态。

深陷“流量”困局,Keep依然有点迷

几年前,Keep的崛起处于缺乏健身标准化的时期。作为以健身课程为核心的Keep赢得了大量用户。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资源整合已不是门槛,用户需要内容的同时,健身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互动和陪伴。相对线上健身来说,真人交互带来的陪伴感是不可替代的,线上在这方面目前的技术尚未能补足这种劣势,这也使得部分健身用户不选择下载Keep在家健身的原因。

且迄今为止,Keep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业务仍是广告和电商业务,但表现一直差强人意。而作为Keep新兴发展的“虚拟教练”业务能否大力提升其流量变现能力,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现金牛”。还要依赖于Keep能否尽快利用AI技术完善算法,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健身解决方案。能否持续业务流量变现产生现金流,是Keep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是让Keep很为头痛的一件事,健身行业各家品牌持续在不同的阶段运营策略中互相伤害。本质上,健身用户是分层和流动的。用户数量达到峰值的时候,各家品牌为了流量必然撕扯不断。

同行在做付费时,Keep做了免费抢走大量用户。等到Keep做大,而同行又开始做免费,此时转型商业化,实行付费就颇感艰难。Keep也尝试通过会员折扣,抢走其它平台的部分付费用户,但Keep自己更多免费用户正在被更多的巨头和独角兽产品分流。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Keep的活跃用户数据在上升,但是用户使用时长呈下跌趋势。2017年,其用户使用时长曾达到顶峰,但此后的两年,都没能重回这一数值,反而用户使用时长还曾在2019年跌回2016年的水准。

此外,疫情期间用户对健身内容的需求暴增,导致了全网有流量的平台,各大视频网站,电商网站,甚至生鲜配送网站,纷纷上线了健康健身类的内容。虽然Keep在第三方平台上线了视频直播课程,但Keep主客户端本身的流量和增长问题,依旧绕不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FIT 、超级猩猩、乐刻等专注于每日瑜伽的垂直类APP,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更细分的服务,分走了Keep的付费用户。变化中的新用户需求很难标准化和被批量满足,“一家独大”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本就很难实现。

居家健身成趋势,Keep能否成为中国版“Peloton”?

参考美股上市的Peloton,keep目前的商业模式与之有几分相似。二者同样以广告业务变现,keep也已经在逐渐推出相应的硬件产品,目前Peloton市值超465亿美元。Keep若能成功上市,又能否复刻Peloton的走势,在资本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从整个健身行业来看,近几年来,居家健身场景成为国际新兴趋势。以Keep为代表的健身APP在居家健身人群风靡起来,大众确实对其呈现高需求的表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体育人口将达到4.35亿人,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

《2019年全球运动健身经济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0.8%,即100个人中间,可能只有0.8个人有健身消费习惯,而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渗透率也只达到5%到6%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

相比于国外市场,国内健身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行业赛道仍有不错的商业前景。这对于Keep而言,无疑是乐观的。

但深究美股上市的Peloton运营模式,其是以智能化、软硬件一体、按月付费的概念,降低运动门槛提高用户粘性,虽然Keep同样可以借助App形成用户规模,实现从软件到服务再到产品、硬件的商业过度。

但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Keep或很难复制Peloton。

据Peloton2021财年*财季财报显示,其营收主要来自于硬件产品。事实上,Peloton直到2020财年Q4才开始盈利。从商业模式的发展来看,先靠定价超2000美金的硬件赚了钱,汇聚了用户,再靠后续的服务,会员和流媒体等部分来赚剩下的20%。但Keep是靠着免费软件起步的。商业上把服务做付费,用户不一定能理解,即便是理解了但付费转化率也不见得会多好。

现阶段国内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把硬件卖到2000多美元的程度,而Keep的大型智能硬件定价区间为一两千人民币,还经常促销发立减折扣券,销量很难与用户流量形成转换。Keep的服装和健身配件定价虽然亲民,但是如果用户有一百多块钱的预算,他们转身就去奥莱买打折阿迪耐克了。

从用户定位上来看,Peloton在美国的目标用户群是中产阶级,因此他们把品牌塑造成了中产阶级的朋友,帮助用户打造生活概念。而Keep主要用户群在16-25岁属于年轻用户,年轻用户的消费理念多于追风、或一时兴起,要想营造长期消费的状态,或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总的来讲,不可否认,目前的Keep有“健身独角兽”光环加身,国内市场也具备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但若要在上市后复刻Peloton走势,或许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窗口期内抓住融资带来的规模效益,并梳理自身在行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平衡核心业务和商业化转型的增长,这些都将会是影响资本市场态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港股研究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体育运动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