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跨界造车,雷军有几分胜算?

此时,雷军或许更像孙大圣。曾有人问,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小米2021年春季发布会上如是说。


雷军的上述言语既是肺腑之言,同时也是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的誓师宣言,表明了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决心。感动、狂热、内心澎湃过后,又不得不思考小米为什么要造车、小米凭什么造车以及押上所有,小米造车最终能否成功等问题。

小米造车,从“流言”变成“宣言”

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014年,甚至2013年。这个时期,恰恰是国内造车新势力刚刚起步的阶段。如今七八个春秋过去了,这期间关于小米要造车的消息时不时就会传出,尤其是近两年。尽管小米曾多次辟谣,但外界对小米造车期待似乎很高。终于,七八年后,小米把造车“流言”变成了造车“宣言”。此前所有传闻,在这一天皆被一锤定音。

就在昨日(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小米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同时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将投资100亿美金。与此同时,雷军将亲自担任智能电动汽车的CEO。

此公告一出,意味着小米是真的要造车,还是要造智能电动汽车。那么,一直深耕智能手机领域和快消电子产品的小米为什么要造车呢?

从小米自身来讲,谋求新的增量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目前,小米主要业务集中在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以及互联网服务。从小米近几年公布的财报来看,小米几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正在放缓,尤其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放缓速速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分别为1138亿元(单位:人民币 下同))、1221亿元、15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1.3%、7.3%、24.6%;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收入分别为438亿元、621亿元、67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6.9%、41.7%、8.6%;互联网服务营收收入分别为160亿元、198亿元、2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1.2%、24.4%和19.7%。

从营收构成来看,手机业务和IOT业务是小米营收两大主引擎。两大主引擎的推力在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小米不得不需要为自身寻找一个第三引擎。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审时度势和调研,小米最后选择把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确定为其自身的第三引擎。

另外,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积累,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正在快速增强。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支持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智能电动汽车依然处在风口阶段,如今的小米显然不想错过这个风口。

从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来看,国内造车新势力已经历经三个阶段。*阶段,是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2014年左右拉开帷幕的,这其中有不少是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

尽管前期,他们来势汹汹,但是当资本对电动汽车的狂热下降后,有的已经倒下,有的依然在艰难前行。

第二阶段,是以房地产等企业跨界造车为主,例如宝能等。但到如今,房地产企业跨界造车似乎进展比较缓慢,至今没有一家推出量产车。这也引起外界对它们的质疑,到底是来造车,还是来圈地盖房?

第三阶段则是近两年,以科技企业跨界造车为主的,例如百度、富士康、阿里、腾讯以及苹果等为主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它们大部分采用合资模式跨界造车。也就是说,当下互联网科技企业选择入场造车的风口已经来了,小米选择此时入局实属正常。

小米造车底气何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跨界或多或少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跨入整车制造领域。

这对于一直深耕智能手机和IOT领域的小米而言亦如此。雷军在昨晚发布会上谈及小米要造车时表示:“小米*的担心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一个难度:我们敢不敢干?在困难面前敢不敢亮剑?我反复问自己,我还能有十年前一样的勇气,十年前一样的决心,甚至十年前一样的体力吗?”

当然,跨界造车仅仅有勇气显然是不够的,人和钱同样是必备的基础。造车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人民币)就不要来造车。雷军在发布会上用一句表明小米在资金方面拥有跨界造车的资格和底气,他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小米现金余额为1080亿元,我们亏得起!”

在人才方面,小米目前拥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另外,小米今后在研发方面还将增加5000多人。从人才储备方面来看,小米目前拥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中有多少人可以在造车方面作出贡献还很难说,但是后面增加的5000多研发人员,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人员。

按照小米昨日公告上的资金投入规划,小米首期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投入的资金为100亿元,未来十年内投入的资金为100亿美金(约为656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拿来造车说少也不少,但说多也不多。至少比蔚来、小鹏以及理想等企业刚开始准备的要多得多。

当然,小米的资金储备与跨界造车的房地产企业以及正在谋求向电气化转型的传统车企相比,在资金方面优势或许不那么明显。不过,不要忘了小米和*阶段的新势力类似,在互联网和用户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小米对用户的理解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也是小米的长处之一,是很多企业无法比拟的。

此外,小米当下*的优势或许是非常完善的智能生态领域,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等等,几乎都有小米的身影。其中,在智能手机业务这一块,小米已经位列全球第三。这些为小米造车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小米造车,也将进一步完善小米智能生态的布局。

从雷军在发布会上的演讲来看,小米造车是十分认真的,也是全力以赴的。这一点,从雷军喊出:“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的言语可略知一二。

当然小米选择造车,也不是一时的拍脑袋决策。据雷军透露,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对智能电动汽车做调研,75天间历经85次业内拜访,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开了2次董事会,才最终决定要造车。

也许,小米对造车的调研实际上远远不止75天,从2013年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见面的那一刻或许就已经开始了。

有多少人愿意为小米汽车买单?

当小米宣布完正式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后,小米造车能不能成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小米汽车买单的问题随之而来。相比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的复杂和难易程度提高了几个量级,甚至几十个量级。

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成功,不一定就能够复制到汽车领域。虽然在小米宣布正式造车之前,它已经陆续申请一些和汽车相关的专利,但是小米在纯电动汽车平台、自动驾驶、三电核心技术等核心科技领域的储备并不多。当然,这些可以在小米开始造车之后追赶,但追赶的难度可想而知。外界不少人看好百度、苹果等科技企业造车,皆因为两者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布局多年,且技术储备丰富。另外,富士康选择造车之前,其母公司鸿海集团已经推出MIH纯电动专属平台等。

第二点,无论是传统巨头大众、丰田,还是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特斯拉、蔚来、小鹏以及理想等企业都已在汽车领域布局多年,小米要想抢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恐怕没那么容易。

第三点,小米在手机渠道和IOT领域的渠道营销确实做得非常不错,但是这样的布局不一定能够套用到汽车领域,而且两者之间的玩法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相比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汽车的价值要高很多。消费者可以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去买小米的手机和智能家电等,但是是否愿意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去买小米的汽车就很难说了。简而言之,小米的品牌能不能支撑消费者不选择BBA、蔚小理以及国内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智能电动汽车,来选择小米的汽车尚未可知。即便是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恐怕也要打上几个问号。

抛开上述这些小米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不谈,从资金、人才储备和规划以及选择造车时机来看,小米想要造出车来并不会那么难,问题是小米想要造出什么样的车来吸引消费者买单和获得市场的认可以及小米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造车。

小米会选择自建工厂的模式造车吗?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是这个可能性应该很小,因为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等。当然,小米可以选择收购一家有生产资质的车企来达到获得成产资质的目的。另外,近两年代工模式又开始兴起了。小米或许采取代工的模式可能性更大,或许和百度一样,与其他车企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同时小米持有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和话语权。此前,也曾有消息称,小米已经和众泰、长城等企业洽谈过。不过,众泰已经自身难保,长城汽车已经否认。有业内人士猜测,小米可能和长安汽车或者比亚迪合作。

对于小米造车,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支持和看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没有更大发展空间,以小米为代表的手机企业必然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相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手机企业拓展业务的*选择,这是大势所趋。”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也发表类似看法,他表示:“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变革期,有很多新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与科技型产业融合。所以科技公司有进入汽车行业的基础,也有用武之地。可以看到,现在入局汽车行业的科技企业都是各自赛道的佼佼者,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财务角度增长面临瓶颈,汽车行业千万亿级的规模,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小米等科技企业选择入局,会让汽车行业变得更好。”

写在最后

当前,芯片行业、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已经站在风口上,企业选择跨界而来,选择迎风而上,亦或想乘风飞翔都需要勇气和实力。为了造车,雷军选择亲自带队,无疑彰显小米对待造车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决心也非常坚定。但是,造车这条路或许并不一条康庄大道,必然充满险阻,雷军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来面对人生最后一次创业。雷军会从雷布斯转变成雷克斯吗?这个答案,恐怕只有时间来回答。


此时,雷军或许更像孙大圣。曾有人问,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资本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汽车出行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