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睡眠经济越来越大,睡不着的却越来越多

也许对于正在失眠的人来说,以上说的这些可能都治标不治本,最终需要解决的,可能还是滑动手机的手,盯着屏幕的眼睛,和一颗颗焦虑的心。

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我都印象深刻。

「睡意慢慢浓了,但是挂断电话还是睡不着。」

今年 2 月份的某天,睡前打了几把游戏的灿灿迟迟不能入睡,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和朋友连麦聊天,伴随着朋友沉稳的声音灿灿终于有些困意了。「我以为很快就能睡着了,结果大脑又兴奋起来,想东想西。」

如今,有着睡眠问题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既有像灿灿这样因为作息不规律造成的失眠,也有因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而焦虑造成的失眠。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3 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而基于另一份有 4.5 亿样本的睡眠报告显示,「90 后」占总失眠人群的 36.7%。

「90 后」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白天在办公室的工位上「996」,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不是刷着社交媒体报复性熬夜,就是独自深陷工作困境而失眠。失眠的夜里睁着圆圆的眼睛,总觉得床垫也不舒服、被子也不柔软,明明已经很累了,但就是迟迟无法入睡……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年轻人们无意中形成了巨大的「助眠」市场,并催生了一系列产品,但它们效果如何?

逐渐被放弃的褪黑素

走投无路的年轻人们,选择了褪黑素。

最初是药店的工作人员给小许推荐的褪黑素,「开始我的失眠症状比较轻,还挺有用的。」

其实早在 20 多年前,褪黑素就曾以保健品的面目在我国出现,人们熟知的「脑白金」其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但当时很少有企业用褪黑素生产主打抗失眠的保健产品。

随着睡眠问题越来越普遍,中国褪黑素原料产业逐渐供不应求。

2018 年,中国褪黑素原料需求量为 540 吨,而市场供应规模仅为 488 万元。褪黑素产能受限的一部分原因是,2016 年开始国家环保力度加大,部分不达标的企业逐渐退出,剩余企业的开工率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导致行业供给能力整体降低。

目前,国内以褪黑素为主打产品的有汤臣倍健、仙乐健康等保健品企业,除此之外的华北制药、瀚宇制药等药企则是将褪黑素作为边缘产品进行生产。

曾经有产业分析团队指出,褪黑素原料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加深。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是,未来化工行业环保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褪黑素原料的生产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对于褪黑素这类保健产品的需求却不断增多。

但需求增多后,服用褪黑素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我用的是美国一个牌子的褪黑素,吃了之后开始做噩梦。」灿灿最初也是服用褪黑素抵抗失眠,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就不吃了,自己调整作息后,现在睡眠蛮好的。」

小许也表示:「后来我的失眠症状逐渐加深,褪黑素开始不管用了。」

褪黑素实际上是人体内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它的分泌有助于调整人的睡眠状态与睡眠时间,于是众多治疗失眠的产品将其作为主要成分,但是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会造成低体温、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相比现代新型治疗失眠药物,在医学领域对于褪黑素的使用是十分谨慎的。不同国家对于褪黑素的使用剂量标准并不相同,在中国它被允许作为保健食品使用,每日推荐剂量范围为 1-3mg。然而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大部分褪黑素保健品中褪黑素含量在 3-10mg 不等,远超推荐用量。在欧盟,褪黑素不被允许作为食品使用,是处方药的一种。

「后来我开始喝中药调理,睡眠才逐渐好转。」服用了大半年褪黑素无果的小许,最终放弃了褪黑素。

只是「普通」饮料

巨大的睡眠市场,自然许多产业都想分一杯羹。

「睡眠白皮书」预计,我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在今年底达到 4000 多亿元,2030 年将突破万亿元,除了含褪黑素的保健品外,近年来「助眠食品」也开始瞄准了睡眠市场。

与褪黑素保健品不同,「助眠食品」中的有效助眠成分大多是γ-氨基丁酸(GABA)。GABA 是大脑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兴奋传导,让大脑镇定、减少焦虑,达到缓解压力促进睡眠的作用。

比起褪黑素,GABA 更为安全,不会产生依赖性。在国家针对食品原料管理中,GABA 被归类为新资源食品原料,可以用在除婴幼儿食品以外的普通食品中。

在产品的原材料和工艺方面,「助眠食品」大多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从大米、豆类、海带等食物中提取的γ-氨基丁酸,从茶叶中提茶氨酸,再加入中医领域中的酸枣仁等成分,更注重原材料的自然与健康。

2016 年,日本可口可乐就推出了一款功能性饮品——Glaceau Sleep Water,每瓶含有 200mg 的 L-茶氨酸成分,有睡前放松、起床后缓解疲劳和困倦感的功效。

随后,旺旺和蒙牛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助眠饮品。旺旺集团针对失眠人群推出了一款名为「梦梦水」的饮料,同样以 L-茶氨酸为卖点,并宣称采用了低糖、0 脂肪、无褪黑激素的配方。蒙牛集团则是根据国人睡眠情况研制出了一款改善国人睡眠质量的健康牛奶——蒙牛晚上好。

2020 年 9 月,主打舒压助眠的 BUFF X 睡眠软糖上线。BUFF X 的创始人团队均有字节跳动任职经历,创立之初就获得了红杉中国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虽然各大厂商都在前仆后继地抢占新市场,但在许多人看来「助眠饮品」、「助眠软糖」更像一个噱头。

「我之前没听说过助眠饮料这些。」小许认为助眠饮料毕竟是饮料,不太可能真的能解决失眠问题。

也许有人会误以为助眠饮料是功能饮料,但根据《饮料通则》规定,功能饮料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饮料。「蓝帽子」是通过了保健食品审核的标志,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助眠饮料并未带有「蓝帽子」标志,所以只是普通饮料。

前两年国内就曾刮起过一阵晚安水测评风,B 站上一众 up 主的测评结果基本上一致:没啥用。

与此对应的是,这些助眠食品的销量并没有想象中高。

「助眠饮料」的功能更多是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心理安慰帮助失眠者改善睡眠问题,实际上「睡眠饮料」对于睡眠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功效。

GABA 与茶氨酸确实有舒缓心情、缓解压力的功效,但是好心情并不能保证好睡眠。同样的,市场规模巨大也并不能保证「助眠食品」有个好未来

远在未来的智能助眠产品

除了饮食方面,还有不少的硬件厂商试图从睡眠监测方向进军助眠市场。

根据报道,三星电子、诺基亚、苹果等都曾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军这一领域,比如诺基亚宣布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 Withings,苹果收购芬兰睡眠监测厂商 Beddit 等等。

2017 年苹果收购了 Beddi,而就在前不久,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已经申请了一种非常有未来范儿的床垫传感器专利。在专利文件里,苹果声称正在研发一种「床上触觉设备」,通过将设备插入床垫中,可以监测人们睡觉时的位置,以及他们是否在打鼾。如果设备连接到用户的 iPhone 上,传感器还可以充当无声闹钟,通过轻轻移动人们,在预定的时间叫醒他们。

近期还有媒体报道了一款由「小米有品」推出的名为「枕不错」的助眠枕头。该产品目前还在研发设计阶段,预计使用 EEG AIR 技术,共由 56 组脑电波传感器组成脑电波采集网络,可以对人体脑电波信号进行隔空捕捉采集,并对这些脑电波进行分析。之后通过磁脉冲,与脑电波产生共振效应,从而将脑电波调整至 4Hz 以下,以此来将人的脑电波调整到熟睡状态。

但这些都还只是设想,尚无产品面世。

而已经进入消费市场的睡眠监测设备们,其具体功效依旧有待商榷。

首先是佩戴的方式会对睡眠状况产生影响。在进行睡眠监测时,现有产品通常需要将监测设备、传感器佩戴到睡眠者的身上,比如手表、手环、有线耳机、无线耳机等,这些有时给睡眠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适感。

其次是,北达科他州睡眠中心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监测设备的数据也会影响使用者接下来的睡眠状况。这是因为,有的时候失眠者看着自己的睡眠数据会更加焦虑,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但生产厂商们认为,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误差,随着算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与优化,智能睡眠监测设备将在未来的 AI 应用、移动健康等领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许对于正在失眠的人来说,以上说的这些可能都「治标不治本」,最终需要解决的,可能还是滑动手机的手,盯着屏幕的眼睛,和一颗颗焦虑的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