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花了一块钱,在闲鱼求鼓励

“鼓励”文化真实地呈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侧写和心理现状——在无尽的压力中被迫前行,一个人孤独地与现实对抗。

“出售我的肯定,可以给予你极大的鼓励!”

打开闲鱼,搜索“鼓励”二字,就会发现一种神奇的职业——“鼓励师”

顾名思义,就是为低谷、迷茫、绝望的年轻人们,提供分析、建议和鼓励。

继哄睡师之后,苟延残喘的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仍在上升,他们还需要减肥监督员、答疑解惑师、情感树洞……

想象一下,白天,你是在职场连滚带爬的卑微社畜,又或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狗,晚上,你躺在床上刷手机冲浪,不经意间留下的一条评论,下一秒就被网络裁判们给抓起来公开处刑。

偌大的世界,仿佛连空气都对你饱含敌意。想找人倾诉,朋友嫌弃你矫情,爸妈更是不理解你……

这代年轻人的丧,从处境到心境。别怪他们总是负能量,搁谁谁顶得住?

当年轻人开始不断给自己贴上“秃头、肥宅、社畜、老阿姨”的标签时,那时候的他们,已经渐渐将“丧”视为自己的常态。

就好像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说的那样:

“光是活着,就觉得心里苦啊,没有高兴的事,也没有钱……哎,好想人间蒸发啊。”

年轻一代面对生活的各种花式打击,既不想四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也不甘心随波逐流从此麻木的活着。

而“丧”与“燃”往往只有一线之隔,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就能够点燃内心的火焰。

于是,“鼓励师”出现了。

一个陌生人,见证了我最崩溃的瞬间

慢慢22岁 西安

“努力做好一个成年人会有奖励吗?没有,倒不如哭闹的小孩还能得到糖果吃。”我点击发送键,将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告诉了闲鱼的鼓励师。

去年冬天,当我从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考场走出来的那一刻,我长呼一口气,仿佛重获新生一般。那一刻,我格外想家。

寒假回到家里,有次帮爸爸清理手机垃圾,突然弹出了一条消息,我点开微信,置顶是一个陌生女人。我努力控制住颤抖的手指,点开了他们的对话框,映入眼帘的肉麻情话像针扎入身体一样,我逃命似的快速退出。

那晚,我失眠了。

我想了一夜,把自己彻彻底底当做一个成年人,权衡利弊,而不是像小孩子,滞留在情绪的荒漠里。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无法像往常一样面对我爸,我躲着他,同时也闭紧了嘴巴。

新年快到了,我和妈妈一起打扫房间。整理柜子的时候,我从最里面的盒子里缓缓拿出了两个红本,上面分别写着,“结婚证”、“离婚证”。

后者日期是两年前。

我盯着上面的合照,竟一时不知道该有怎样的反应。眼泪就那样生生砸了下来。

20年前后的合照,爸妈真的变了好多。从笑意盈盈的歪头靠在一起,到一脸不情愿的最后同框。

离婚证居然也是红色的啊。我望着窗户上刚贴好的窗花,也特别红,特别刺眼。

3月,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了,我相当荣幸的与研究生擦肩而过。

再一次痛哭之后,我决定找工作。却因为家人不同意我跨行,又大吵了一架。

20多岁即将踏出校门的我,就像唐吉诃德那样,可以高举长矛为了理想不管不顾。我爸却指着我的鼻子质问:“理想?能当饭吃吗?”

“你知道绝望是什么滋味吗?”我问鼓励师。

她在安静听我说完一大堆之后,说“坚持不下去的话,可以先哭一下。先收拾心情,再处理问题。”

随后,她为我写了一大段话:

1.你要先从父母的感情里抽出来。离婚是父母的选择,应该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论是感情不和,还是其他原因,选择离婚,那是没有办法了。离婚不离家也是怕孩子受伤,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更多一点理解父母。

2.把心情理清楚,才能有精力理自己的事。跨专业找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有些专业的专业性很强,不是说跨就可以跨的,但是如果真的决定跨行,就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毕竟社会是很残酷的,不能为单位提供价值的话,是很危险的。

3.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谁都不可能完全理解谁,所以不要希望任何人真正设身处地的理解你。但是不理解不代表不爱你。就比如说父母,离婚了还是为了照顾孩子情绪,没有跟孩子说,说跨行的事,表面上是吵你,但还是怕你吃亏,说朋友没有感同身受,但是她已经尽全力去安慰你,这些都是她们爱你的表现啊,只不过没有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来爱你。你应该学着放开。欲不得,放不下只会导致你的情绪越来越负面,处理问题也会被不良的状态左右。

那是一个哭过很多次的深夜,我再一次泪流满面。而这一次不是难过。

我那自认为破碎到不值一提的生活,被手机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重新拾了起来,细心拍掉上面的灰尘,温暖而理智的告诉我,没有什么大不了。

我不靠这个挣钱,只是也有过一段难熬的日子

老王25岁 天津

去年,我在闲鱼上架了“鼓励师”的业务。

我接单比较随意,但也不是所有单都会接。前提是,我有时间,并且这个困难我能帮的到,这样也不会耽误对方。

曾经我拒接过一单。是一个女生帮她男朋友找的,男生很优秀,保研后却不是很顺。对于一个一直处于优越地位的人来说,突然扎进了一个优秀的人堆儿里,难免会出现落差感。

或许他并不能够明白人间疾苦吧,我对他的鼓励,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他听不进去,我的鼓励方式也并不成熟,我提出了退款,并祝他前程似锦,尽快走出情绪的黑洞。

2020年10月,有一个即将法考的男孩子找到我,说压力大,效率低。

于是,我从一个鼓励师跻身进入监督员的行列。

每晚睡觉前,他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列表发给我,我来检查他的完成情况,并给出建议,哪哪需要改进,哪哪需要加强。有时候他会学到很晚,他学多晚我就陪多晚,直到他发给我清单,我反馈之后才会去睡觉。

经过半个多月,我俩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当得知他考上的那一刻,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后来他做毕设还约了我做访谈对象,而那时候我恰好处于一个低谷期,他开始反过来鼓励我。我们一路就这么互相鼓励着,就走过来了。

在那之后,我接连鼓励了三个法考er,全都考上了。我深刻的感觉到了一种“欣慰”,自己像一个老师,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这种感觉还不错。

今年3月份,有一个从别的鼓励师那里转来的姑娘,她有些悲哀的跟我讲,刚上大学的时候,舍友都不如自己,大学期间的她可以说春风得意。可是临近毕业,不论是考研还是工作,都被舍友狠狠地比了下去。

她给我看了她的个人公众号,字里行间充斥着压抑和悲伤。我鼓励了她一段时间,她似乎对我的话开始产生一种排斥。我很纠结,我不愿总是以甜言蜜语相对,好听的话千千万万,而真正能帮到她的,往往是逆耳忠言啊。

我斟酌了许久,尽力去寻找她能接受又能够领会的话术。鼓励了她一个月后,她的考研成绩还不错,遗憾的是没能成功上岸。

“我等待了一场最终宣告失败的判决。”这是她给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从那之后,她再没理过我。我主动发出关切对方的消息,像沉入了大海无人回应。我担心她出事,直到刷出她新发的朋友圈,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松了一口气,那便互不打扰吧。

很多时候,我都不愿眼睁睁看着他们再走我的老路。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经历过崩溃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想过自杀,但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可是如果没走出来呢?我不敢想。所以能帮别人一点是一点吧,毕竟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难熬的时光。

奋斗路上的我们就像海洋馆里的海豹,为了眼前的那一条小鱼干,顶一次球,给一条鱼,就再顶一次。我们需要时不时收到一些鼓励,才能继续保持前进的动力。

那些“情绪订单”的背后

一个发现是:购买“鼓励师”服务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25岁,以考研党、毕业生居多。

这类人的生活普遍被学习和工作打压,“鼓励”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肯定和认可,意味着打开重获信心的阀门。

他们寄希望于陌生人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看法,渴望能够得到理解、疏导,然后不顾形象的大哭一场,再捡起行囊重新出发。

这种交流,家人做不到,朋友做不到,但“鼓励师”这个虚拟网络上的陌生人可以做到。

“鼓励”文化真实地呈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侧写和心理现状——在无尽的压力中被迫前行,一个人孤独地与现实对抗。

尽管,有关当代年轻人焦虑、压力大的母题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法,鼓励也未必长期有效,至少我们每个人在负能量的旋涡里可以暂时放下执念,丢弃周围人褒贬不一的评价,试着从日常冗杂生活的绑架中短暂地逃离出来。

要知道,在这个充斥着尖酸和严苛的互联网世界,有一个温暖治愈的角落存在,那是喷子们看不到的地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流量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社交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