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滴滴和Uber补贴大战正酣时,已悄然在另一领域落下棋子。
那就是互联网巨头们必争的金融业务。金融是滴滴对于网约车业务外的一个探索,也是滴滴从整体亏损走向盈利的绳索之一。
在过去的6年间,滴滴拿下了8张重磅级金融牌照,推出了大量的金融产品。然而业务规模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般迟迟壮大不起来。
拿到金融的“号码牌”,坐拥4亿多用户流量,按理应走“金融+流量”变现的快速通道,滴滴金融陷入了怎样的困局?
滴滴的金融网
许多人还没有注意到,滴滴的金融格局俨然已形成一张严密的网。
在平台打车的交易付款时,滴滴对标花呗、美团月付等消费信贷产品,在2020年末推出了“滴滴月付”。
滴滴月付有两种模式,其一是滴滴旗下小贷公司提供的授信付款服务,另一个则是滴滴旗下的商业保理公司承接用户债权,提供保理付款服务。通俗来说,滴滴月付就是一个让用户先享后付,但是免息期过后,要收取利息的产品。
不仅如此,滴滴针对在等待发票报销过程中有资金需求的用户,还提供短期小额借款产品“发票贷”。
而在打车的场景之外,滴滴的金融业务则延伸到了消费贷、保险、理财、车主融资、支付等多个领域。
2018年,滴滴上线了消费信贷产品“滴水贷”,然而当时滴滴手里缺少消费金融牌照,便以“滴水贷”充当平台的身份进行导流,背后为滴水贷提供资金的,是新网银行、马上金融等与其合作的持牌金融机构。
如今互联网巨头纷纷发力理财产品,如腾讯理财通、度小满理财等,滴滴同样也没有缺席。
如滴滴联合弘康人寿推出了年化4.34%、五年期的保险理财产品“滴滴小金罐”。“小金罐”类似于京东金融的“小金保”,小金罐产品实为弘康悦享长盈终身寿险(投资连结型),简而言之就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投连险。
滴滴还瞄准了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与青岛银行、南方基金、华夏基金等合作,向用户推销理财产品,将自身庞大的流量变现,如上海银行合作的“桔惠宝”、与青岛银行合作的青银理财等。
拥有超过3000万的庞大司机群体,滴滴自然不会选择忽视。2016年,滴滴与中信产业基金投资成立“沣邦租赁”,为滴滴车主提供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根据滴滴金融官方app显示,车主最高可融资50万元,最快当天放款,月费率0.88%。
不难看出,在生态体系内能做到的金融业务,滴滴已悉数布局。
盈利希望?
金融业务开枝散叶的背后,是滴滴拿下的8张金融牌照在支撑。出乎意料的是,滴滴金融牌照的数量竟然超过了美团、小米、360集团。
滴滴将触手伸向金融不难理解,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怀揣着巨大的流量,并且通过利润丰厚的金融业务变现,但是这项业务对于滴滴而言更具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滴滴成立的9年时间里已经完成了21轮融资,几十家投资机构向滴滴输血超过220亿美元。资本的支撑令滴滴战胜Uber,重塑国内打车行业格局,成为网约车行业寡头。
在商海里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滴滴成了独角兽当中为数不多还没有上市的企业。投资人的真金白银砸进企业却迟迟不见回报,其中一些人已有了抛弃滴滴的念头。特别是在2018年滴滴网约车接连发生恶性事件后,平台陷入整改困局,融资更加困难。
想要留住投资人的脚步,滴滴亟需盈利并且尽快上市。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滴滴坦承自己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创始人程维在两年多前表示,滴滴成立6年来没有实现过盈利,合计亏损约390亿元。此前甚至有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底,滴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
直到2020年,滴滴总裁柳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已经盈利,或者说有些薄利了。”但根据最近滴滴公开回应平台抽成问题所披露的数据来看,滴滴在每单业务中实际能够获得的净利润仅为3.1%。
伴随着疫情的影响和近来滴滴为了冲刺上市所采取的扩张发展战略,如大举收购海外平台、发展社区团购以及参与造车等,令滴滴实现整体盈利仍存挑战。
互联网巨头们在金融领域取得的成绩又确实诱人,以头部互联网创业公司腾讯为例,2020年全年,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达到1280.86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27%,成为腾讯新的增长曲线。
作为互联网第二梯队(TMD)里的滴滴,想要突破盈利这个*难题,深知金融业务是一根不得不抓牢的绳索。
滴滴从2015年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并于当年12月获得获得商业保理牌照。2016年设立金融事业部。接下来的几年中,滴滴陆续拿下保险代理、融资租赁、网络小贷、融资担保、第三方支付、财产保险6张牌照。
2021年3月26日,滴滴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迪润科技成为杭银消金第二大股东,曲线拿下消费金融牌照。此前,滴滴做消费金融都是充当平台的导流角色,获得牌照意味着真正拿到消费金融“入场券”。
并且在蚂蚁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等消金公司获批开业,百度、携程、新浪微博均已入股持牌消金公司的情况下,滴滴也终于补齐了这块短板。
杭银消金或将成为滴滴金融业务增长的一大利器。据官网介绍,杭银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包括“轻享贷”、“轻享卡”和“尊享贷”等消费贷款产品。在2020年上半年持牌消金业绩普遍下滑情况下,杭银消费金融凭借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200%以上的增长,创下了上半年最高增幅。
错过红利期,亟待“出圈”
尽管在金融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滴滴下了大功夫,但从目前的成绩看,现实很骨感。
据“新流财经”此前消息,坐拥4.8亿用户,启动金融业务6年的滴滴,消费信贷产品“滴水贷”的在贷余额仅在200亿元左右,远不及其他互联网巨头的放款规模。更重要的是,滴滴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以导流为主,部分盈利流向了合作的金融机构。
滴滴虽有支付业务,但由于腾讯、苹果是其股东,微信支付和apple pay的支付方式皆优先于滴滴支付。在这两大巨头的压制下,支付业务也难成气候。
而在滴滴理财中,基金的代销利润空间不高,互联网保险产品又是低客单价;面向司机融资的信贷产品则受限于用户规模,导致业务量级和盈利能力都十分有限。
这块业务的规模久久起不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滴滴的土壤其实不适合金融业务生长。
关于滴滴,曾经有一个说法就是“滴滴在出行领域没有护城河”,然而,从做金融的角度来讲,滴滴正是被困在生态里。在用户的认知中,滴滴就是一个打车平台,用户场景单一。需要打车时人们会用到,但是用过即走,在需要借钱、投资理财、买保险时,却难以想到这么一个“打车软件”。
比如美团做金融的环境就比滴滴要好很多,“吃、住、行、游、购、娱”,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相互交融,用户使用频次一多,开展起金融业务就更加容易。
因而,滴滴金融想要破局,必须横向突围,跳出滴滴出行的生态圈。
事实上,背靠众多投资人的滴滴并不缺钱。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滴滴账面现金超过500亿元。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加之*含金量的消金牌照到手,滴滴要在出行领域之外开展金融也不是难事。
早几年,正逢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之时,滴滴金融业务却比较稀松,属于滴滴架构内的边缘部门。直到2018年,金融业务才凝聚成一条线。然而,此时监管对互联网金融日益严格与规范,很显然,滴滴金融错过了流量红利期。
到2020年互联网巨头群雄割据之时,金融江湖的格局似乎已定。但能看得出,滴滴还是想挤一挤。
2020年6月,滴滴全面升级金融事业部架构,任命*为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此前担任过滴滴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副总裁。据悉,新掌门上任要比前任强势不少,提升了金融业务在滴滴架构中的地位。
这一点,从滴滴今年3月一个月内拿下财产保险和消费金融两张重磅级牌照可以体现出来。
从牌照数量看,滴滴金融的粮草已经备好,但如何取胜,还要看滴滴采取怎样的战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