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期间,中国出现了垂直电商的创业热潮,典型的包括乐淘网、好乐买、凡客诚品、唯品会、聚美优品等。乐淘网和好乐买主打鞋类,凡客诚品和唯品会主打服饰,聚美优品以化妆品为主。
这些垂直电商风光的时候,称得上是成功的创业样板。不过时至今日,乐淘网、好乐买、凡客诚品算是完全失败了;聚美优品曾风光IPO,现在差不多被人遗忘;目前发展*的唯品会,也早已退出能PK阿里和京东的行列。
并不是这些垂直电商的创始人不够强,毕胜、李树斌、陈年、陈欧、沈亚这些人的基础条件并不比马云、刘强东差。个人能达到的高度和自身条件有关,但也不能否认运气的成分。
同样是垂直电商出身的京东,其创始人刘强东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拿到了融资,有了钱后的京东自建物流建立起了护城河,之后进行品类扩张和上线第三方开放平台。发展到2012年时,京东已彻底完成了蜕变。
后面做重模式的创业者,在回答如何从巨头的缝隙里杀出来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人会用京东的成功案例激励自己。
作为重模式的代表,生鲜是很多创业者认为能成就下一个"京东"的领域。但*代创业公司百果园、天天果园、易果生鲜等,已经看不到这个希望。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钱大妈被很多人认为是第二代生鲜代表性创业公司,尽管它们品类侧重不同,模式也各样。和*代相比,第二代的几家创业公司被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至少从IPO角度看,第二代做得更好。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已经提交了赴美上市的申请,钱大妈也将于2021年内赴香港上市。2021年,会被很多人定义为生鲜IPO大年。
但第二代的几家公司,是否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京东,还是会成为下一个聚美优品?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它们接下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亏损从来不是问题,规模及能否高速增长更为重要。
从招股书披露的规模和增速指标来看,每日优鲜明显不如叮咚买菜。从电商交易平台转型为"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其中的变化只有每日优鲜自己能理解。
增速更快的叮咚买菜,对应的亏损也更大。叮咚买菜的GMV将近两倍于每日优鲜,亏损也大约是后者的两倍。目前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体量都不算大,如果说生鲜领域的"规模经济"是成立的,显然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都还不具备。
以京东真正立足的2012年为参考,当年京东的GMV约为600亿元,且达到这个规模的前后几年,平均增速超过100%。
参考这个标准,叮咚买菜得在2021年达到接近300亿元GMV,才有可能在2022年超过600亿元GMV。目前看来希望比较渺茫,2021年*季度叮咚买菜的GMV为43亿元,同比增速只有15%。
和2012年前后京东面临流量增长红利的大环境不同,现在是用户存量时代,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更是如此。这意味着,即使学习京东当年巨额亏损换市场的打法,叮咚买菜的效果会差很多。
目前的钱远远不够,账上三四十亿人民币的现金,只够打一年的仗。如果要真正杀出一条血路,叮咚买菜*得储备50亿美元。
生鲜领域的真正大玩家是美团和拼多多:美团旗下的美团优选和美团买菜,在2021年*季度的GMV估计在150亿元以上,无论是用户还是GMV都增速迅猛;而拼多多本身做生鲜起家,多多买菜在2021年*季度的GMV估计也在100亿元以上。
模式上有差异,可以暂时不把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钱大妈,和美团、拼多多放在同一个赛道。但在用户层面,这些公司无疑是竞对。
创业公司和美团、拼多多这类大平台相比,资金层面显然比不上,用户获取成本也更大。这不是一场对称的战争。
对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们来说,*的希望来自于美团和拼多多不踏入生鲜的赛道,或者说晚几年再发力。但现实是,美团已经把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在内的新业务作为发力重心,每个季度不惜亏损80亿元;拼多多的多多买菜,显然也是重金投入。
不考虑投资方的压力,每个创业者都有IPO的执念。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钱大妈的IPO,可以证明几个创业团队已经足够优秀,*配得上掌声和尊敬。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好乐买、聚美优品,逐步丧失竞争力而被慢慢遗忘,是这些团队要真正考虑的。
生鲜领域,除了美团和拼多多,阿里和京东也会砸重金。巨头押注,这对想独立发展的生鲜创业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但对于把卖掉作为选项的创业者来说,则是不错的局势。
接下来一两年,生鲜领域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兼并整合的阶段,长袖善舞的投资人和投行Banker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创业者应对兼并整合,最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合的价格出手,而不要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怀在里面。
好乐买失败后,创始人李树斌辗转多次,现在在美团担任副总裁,并且是属于核心管理层的S-team成员。曾经对京东崛起起到非常大作用的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也重金投资了叮咚买菜。同时,今日资本也是美团的股东。
祝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钱大妈IPO顺利,也祝愿它们能最终卖出一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