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带有投行基因的不一般的PE。
2004年,作为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简称“中比基金”)的管理人,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海富产业基金”)正式诞生。中比基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也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简称“全国社保基金”)的第一家PE,如此特殊背景也为海富产业基金奠定了非同寻常的背景色。
走过17载,海富产业基金始终秉承稳步扩大管理规模、不懈追求卓越投资业绩的理念,目前管理着两只人民币基金和一只美元基金,资金规模近6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00多个,半数以上项目成功退出,其中十余倍回报的项目不在少数。
海富产业基金总经理张均宇
这些年,海富产业基金亲历了中国创投行业起起伏伏。度过多个经济周期后,这家鲜少露面的PE已经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极具生命力的方法论。“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一棵常青树。”海富产业基金总经理张均宇向投资界表示。
成立17周年
全国社保基金投的第一家PE
海富产业基金的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比利时首相伏思达就共同建立“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达成共识。次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该基金。三年后,中国财政部、比利时政府、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比利时富通银行联手发起了中比基金。
当时,中比基金集结了一支阵容强大的LP队伍:全国社保基金、国开金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广东喜之郎等。
2004年10月,中比基金的管理人海富产业基金正式注册成立,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证券”)、比利时富通银行共同出资1亿元人民币。
自此,海富产业基金开始登上中国创投历史舞台。那个时候国内本土创投机构数量并不算多,大家都处于摸索状态。作为海通证券的私募子公司,海富产业基金当时核心成员大多来自券商,不乏众多拥有超过10年投行经验的老兵。
彼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全流通时代,本土创投机构面临着退出无门的境况。摆在海富产业基金面前有很多选择,比如专注投资拟国内上市企业做PE、投资国内早期项目做VC或者投红筹架构境外上市的企业等。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的预期和对中国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信心,海富产业基金团队最终选定了一个方向——专注挖掘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处于成长期的、拟在中国境内上市的中小企业。在当时的背景下,海富产业基金可谓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第一个吃螃蟹”的那群人。
从2005年起,海富产业基金开始进入投资正轨,见证了中国本土创投崛起历程。
2009年,创业板开闸,本土创投机构终于迎来退出历史机遇。埋头深耕多年的海富产业基金,开始进入收获季节。2011年,中比基金迎来了第一次分红。
张均宇向投资界透露了一组数据:“那一年,我们第一次分红是8个亿,现在该基金现金分红已近30亿元。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基金净IRR保持在29%以上的水平。”至此,海富产业基金在开局阶段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
2019年11月,在中比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上,中比两国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了基金取得的出色业绩,并对基金的持续发展给予厚望,比利时副首相致辞,“希望中比基金办成一个永续的常青基金。”
众所周知,全国社保基金作为优质的长线资金,历来对基金管理人遴选的标准非常严苛,一般没有突出业绩的基金管理人很难得到其青睐。而海富产业基金,后来再次赢得社保基金的投资——2016年,海富产业基金发起成立海富长江成长基金,全国社保基金再次出资10亿元。此外,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LP机构也成为了海富产业基金的合作伙伴。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张均宇感慨:“海富长江成长基金的成立,为海富产业基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们的管理规模从20亿扩展到50亿。”这个过程中,海富产业基金专注在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领域持续深耕。
为了打造自身的护城河,海富产业基金不断加码布局。投资界了解到,目前海富产业基金正在考虑募集设立一支专注先进制造的新基金,规模约30-50亿,持续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深耕,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
迄今投出超30家上市公司,
他们,如何提前布局捕获千亿巨头
走过17年历程,海富产业基金投出了一批行业龙头。
2007年,才开始投资两年的海富产业基金便迎来了首个退出项目。那一年,被投企业辰州矿业(湖南黄金,SZ002155)成功挂牌中小板。此后,金风科技、赣锋锂业、长信科技、华友钴业等公司陆续登上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底,海富产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00余个,其中3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当然,这些企业大多来自海富产业基金深扎已久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
其中,金风科技是海富产业基金在新能源赛道的典型案例之一。在海富产业基金刚刚接触金风科技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体量并不大,市场对风电的认知也未普及。可是,海富产业基金团队经过深入的尽调后,依旧以高昂到令当时其他投资机构止步的价格坚持投资。这份信心来自于海富产业基金对当时市场的预判: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持续上升,整个风电行业存在巨大市场潜能。而且,光伏企业在一级市场被追捧,团队敏锐感觉到了同属新能源领域的风电行业的趋势和拐点。
事后证明,海富产业基金的判断极为正确。在海富产业基金投资后没多久,金风科技的业绩开始爆发。2007年,金风科技挂牌深交所,2010登陆港交所。张均宇回忆:“金风科技回报倍数超40倍,非常可观。正因这一项目,让我们认识到新能源市场的前景。”
以金风科技为起点,海富产业基金开始打造一张新能源投资版图,不断挖掘优质项目,譬如赣锋锂业、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珠海冠宇、逸飞激光、易鸿智能等项目。如今,已经上市的赣锋锂业已经是全球第三大、中国最大的锂化合物生产商及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商,而全球最大的钴冶炼龙头——华友钴业,市值冲到了1100亿元;全球最大的三元前驱体生产厂商——中伟股份,市值已超过900亿;还有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3C软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供应商珠海冠宇已于今年6月17日通过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审核。
海富产业基金还重点布局了新材料领域。在这一个行业里,海富产业基金投出了云海金属、海利得、长信科技、深圳新星、晨化股份、金力永磁、博迁新材等诸多上市公司。“其实最难投的是新材料,因为当中涉及的面很广、横跨很多行业,技术产业化前景判断难度大,投资时点的把握比较有挑战。”张均宇补充说。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有些新材料的实际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新材料上市公司的市值普遍不高。即便如此,海富产业基金仍然捕捉到一个百亿市值的明星项目——博迁新材。
时间回到2017年,海富产业基金开始接触博迁新材。这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将纳米金属粉产业化的公司,吸引很多VC/PE机构竞相出价。当时,为了拿下这一项目,海富产业基金的团队花费了不少心思。张均宇透露, “刚接触企业的时候,博迁新材估值才5.5亿左右。我们果断决定投资5千万。没过多久,很多投资机构纷涌而至,项目估值迅速上涨到8亿以上。”为了不错失这个优质项目,海富产业基金坚定投资,最终投资4150万。
2020年12月,博迁新材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目前账面浮盈6个多亿,IRR 超过100%。
如今,海富产业基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也迎来了收获季。全球领先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及工业4.0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均普智能,已经于6月16日通过了科创板上市审核;全球目前唯一掌握双极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纳睿雷达、国内放疗设备领域头部公司大医集团都已于近期申报科创板,还有国内唯一将PCB钻孔机出口的维嘉科技也将于近期申报。
独步创投江湖背后:
从找项目开始,便想好了退出
复盘过往的投资案例,海富产业基金的成功之处浮出水面——常常能够在一些同行不敢轻易出手的行业里,挖掘到一众市值超百亿、超千亿的明星项目。总结起来,这正是验证了海富产业基金的投资策略——成长性和退出并重。
张均宇介绍,所谓“成长性和退出并重”,即在投资时,海富投资团队会倾向于选择市场容量大、长期增长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同时,坚持以退出为导向进行投资。“换言之,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就想好了后续明确的退出预案。”
在海富产业基金看来,投资团队想要挖掘出高成长性的项目,专业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在当下,国家正大力倡导科技创新,VC/PE纷纷涌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随着资本市场的角逐更加激烈,投出明星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这非常考验投资机构的行业深耕能力。
张均宇告诉投资界,“我们内部要求团队成员要确定自己关注的行业,你不能什么都投、什么都看,要聚焦在某一行业,对产业格局、发展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积累专业知识和产业资源。如此一来,投资经理才能够找到投资机会,同时也更有利于团队对企业价值的快速判断。”
正因如此,海富产业基金才会挖掘到那些鲜少被外界关注到的优质公司。最能体现海富产业基金团队挖掘能力的典型案例,便是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头部企业——中伟股份。
其实早在接触中伟股份前,海富产业基金就已经对动力电池材料领域梳理得比较透彻,接触了很多正极材料相关的项目。到了2019年,中伟股份释放对外融资的讯号,不少机构前来沟通。不过,当时中伟股份潜力尚未显现,估值却高达60亿,这让不少机构打了退堂鼓。最后,还是海富产业基金作为重要领投方,坚持投了这家公司。海富产业基金完成投资后,其他投资机构才陆续跟进加码。很快,中伟股份于2020年底正式登陆了创业板。
“中伟股份从我们投资到上市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且回报率十分可观。”张均宇透露,当时海富产业基金投资了1.5亿,现在浮盈超17亿,IRR超过200%。
高回报背后,自然离不开清晰的退出路径。为了保证这一点,海富产业基金始终坚持投资的高标准,面对浩如烟海的投资对象,始终强调“严立项、强尽调”。在海富产业基金内部,任何一个项目难逃一套极其严苛的投资标准、尽调和审核程序。一旦海富产业基金发现某一项目的企业成长性和竞争力不够突出、退出预期不够明确,投资安全性不够,便不会轻易出手。
此前,团队接触过一家做大宗商品销售的平台型公司,虽然这家公司所处的赛道足够宽,但该项目的本质还是模式创新。后来,海富产业基金放弃了投资,但这一项目最终也成功上市了。“虽然这种机制有可能会错失一些项目,但我们不会改变自己严谨的风格。”张均宇直言。总体而言,这套机制能够保证比较高的投资成功率。据了解,海富产业基金每年接触600多个项目,但最终能够完成投资的项目可能只有十个左右。
不仅如此,海富产业基金投后管理方面也尤为重视 “退出”。基于投行背景,海富产业基金对资本市场IPO流程比较熟悉,会找到恰当时机退出。在日常与企业沟通过程中,他们会重点围绕着企业的价值成长和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规范要求来帮助企业。
事实往往最具说服力。一个个超预期回报案例,促使着海富产业基金团队一直坚守这套另类的投资策略和纪律,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说起来,这或许就是这家隐秘PE的成功秘籍之一。
募投冰火两重天
“即便会冲动,也要保持独立思考”
浮浮沉沉,海富产业基金见证了中国创投从蛮荒走向成熟的历程。经历多个经济周期,这支携手多年的团队已经见惯了创投圈各种风起云涌。
“回到当下,中国股权投资募资难现象首当其冲,目前相当比例的基金管理人都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可能这一期基金做完后就没有钱了,消失在市场上。” 张均宇分析,募资难本质还是市场的钱太分散,长线资金太少了。
尤其是人民币基金,募资最大的难题莫过于长线资金太少。很多优质的长线资金,像社保基金、险资、政府引导基金等,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限制。张均宇坦言:“今年很多人说,理财子公司未来会是一个重要的LP群体,但如今银行理财子公司刚刚起步,我们对于引入这类资金还是存在一定的顾虑。”
在长线资金供给不足的同时,民间LP又开始出现直投的情况。“一些家族办公室、民营企业LP,一旦具备一定实力,他们便开始自己管理资金、自己做投资。”张均宇感慨,这样一来,整个创投市场的源头活水更加不够了,无疑会进一步制约市场的发展。
与募资端的冷清相比,投资端却异常火热。张均宇也有一定担忧:“如今部分一级市场的投资不够理性,泡沫很大。尤其在某些领域的明星项目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投资机构抢在明星项目最后一轮投进去,最后极大可能性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
如此激烈竞争下,大家投资阶段前移成为必然趋势。张均宇分享自己最大的感受:“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后端的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衡量一家基金做得好不好,上市项目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但现在上市也不能代表成功,还是要看到底上市后能为LP赚多少钱。”因此,海富产业基金也在逐渐在重点投资领域处于早期阶段的项目进行一定比例配置。
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深耕专研永远是制胜之道。正如张均宇所说:“有时候,当大家都看好一个项目的时候,确实会产生投资冲动和羊群效应。但是,投资机构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并持续深耕自身的重点领域,不断地提升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打造核心投资能力,塑造更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也是海富产业基金团队对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