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差不多先生”姚劲波和不再神奇的58同城

踏足租房、招聘、到家、二手交易等众多领域的58同城,就是一个典型。

又到了奥运年,上一次奥运诞生了一个词——“六边形战士”。这是日本媒体给予马龙的赞美,意指他在力量、速度、技术、发球、防守、经验等六个维度上都达到了*。

将这种“二次元”的评价方式代入到互联网领域,就会发现许多“六边形”。只不过,一些“六边形战士”,什么都做,什么都做得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差,在颇吸引眼球的互联网领域宛如透明人。

可在中国互联网业,不怕好也不怕差,不好不差最致命。

踏足租房、招聘、到家、二手交易等众多领域的58同城,就是一个典型。各个领域业务都做得尚可,但似乎最多也就是当个第二,问题是中国互联网没有老二。

最近,沉寂的58同城似乎开始焕发生机。7月,天鹅到家正式开启IPO;据媒体报道,转转正在寻求IPO前融资,计划最早2022年进行IPO;4月,安居客已正式启动IPO……连续几个58同城系平台的IPO,又将58同城拉回到了公众视野。

下沉垂直领域,是一直自诩分类信息平台的58同城为自己的未来寻找的出路,这个一直做信息和流量生意的平台终于意识到纵深去做了。

但问题是,几乎在58同城涉足的每一个垂类领域中,都矗立着强悍的对手:安居客对标的贝壳早已上市,转转面对的闲鱼风生水起,至于天鹅到家,则有着一长串对手。

神奇的58同城,处境也很神奇。

一、错失的小微

“美国市场肯定认可我们的公司。”一开始,姚劲波信心满满。

他的确有这样的资本。十年前,29岁的姚劲波从中国万网离职,选择再度创业成立了58同城。如他所料,在资本的支持下,58同城一路快速发展,最终上市并合并赶集,成为分类信息领域的巨头。

其实,姚劲波的心底里还有着另一个公司的痕迹。当时是*代互联网创业的尾声,这一代的特点是学自国外,58同城就学自当时成立已有十年的Craigslist 。这是一家著名的分类广告网站,帮助用户发布租房、招聘、交友等小广告。

“我只需要说自己的目标是中国行业*、是中国的Craigslist就行了。”姚劲波很早就掌握了说服美国投资者的技巧。

Craigslist的成立来自创始人开放共享的朴素愿望——面向那些不被谷歌、Facebook覆盖的小公司乃至个人。尽管有着强大的信息发布和广告需求,数量大且杂,但谷歌、Facebook懒得为他们服务。

其实,在姚劲波成立58同城之时,李彦宏的百度已在中国搜索市场上拥有46.5%的市场份额,吸纳了许多大企业以及部分中小企业需求,成为了纳斯达克神话。生长于百度大树下的58同城,如同小草般,吸取的是那些被百度漏下的养分。

阿里巴巴有50万制造业客户,百度有40万全行业客户,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客户数比它们还要多。你走的任何一条街、任何一个楼都可能有58同城同城的客户,百度赚不了他们的钱,但我们能赚”,58同城另一创始人陈小华201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在那一波的Craigslist中国信徒中,58同城不是学的最像的,甚至可以说是学得最不像的。学得最像的百姓网很快淹没于时代洪流中,学的最不像的58同城却活了下来,中 美不同的土壤,注定了分类广告不同的发展路线。

对于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小微公司众多的美国社会来说,Craigslist发展之快可以想见。哪怕没有广告,乃至喊出不盈利的口号,Craigslist仍然以极简的形式活了下来——始终采用最简单的纯文字链接,没有图片、*,公司轻运营,员工仅30多人。

但这种方式对于身处中国、受资本驱动的58同城来说,却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期,中小企业有,但非常脆弱,互联网程度也很低。可以说58同城的生长土壤并不丰沃。为了帮助小微客户入网,其不得不建立庞大的线下销售和客服团队,进一步加大了运营压力。

2008年,姚劲波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次年营收就达几千万;2012年再推出竞价服务,次年58同城扭亏为盈并登陆纽交所。彼时,姚劲波喊出了“下一个真正百亿级别的企业诞生于分类信息网站”。

那时是58同城发展的好时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所有人似乎都成为了小B。这些小微流量原本可以成为58同城发展的土壤,此时雄心满满的姚劲波此时将目光放在了外部,而非内部,错过了由互联网二线走向一线的*时机。

2015年同赶集合并,接连收购安居客、中华英才网、驾校一点通。这一年,拿到腾讯投资和流量的姚劲波意气风发,打算投资100家O2O公司。自以为战争结束的他,开始打扫战场,安享胜利。

然而,行业的硝烟,远未散去。

二、迟来的醒悟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三轮变迁: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2013年上市并放松下来的58同城,成功于PC互联网,败落于移动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上,58同城起手并不早。2014年5月,58同城宣布实行“同、城、移、动”战略,其中的“移”就是移动化;在2015年前后的那轮分拆和内部创业潮中,移动端产品也是亮点之一,比如转转、招才猫直聘。

移动互联网的窗口期不长。2012年腾讯宣布微信客户端用户过亿,2013年阿里宣布“all in 无线”,到了2016年“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已是共识。

不过58同城还是赶在窗口期内完成了移动化,实现了“通过商业移动产品把发布信息的‘人’与获取信息的‘人’紧密连接在云端”。

可姚劲波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却低估了移动互联网给整个互联网格局带来的变化。58同城的移动化最终也只是APP端信息与连接的云端化,而移动互联网改动的是58同城存在的根基。

“百度挣58同城的钱,给我提供流量”,陈小华曾如此简略解释58同城的商业模式。作为分类信息平台,58同城一端是小B,一端是C,运营逻辑是以C端流量维持对小B的吸引力,并从小B上盈利。

C端流量从何而来?需要58同城去百度等其他途径采买。

与PC互联网时代的一马平川不同,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山头林立、沟壑纵横的时代。原本自由流淌的流量被山川阻隔。依靠其他平台(主要是百度)导流的58同城,这时候找不到自己的流量通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何此时的58同城仍然需要依靠导流?答案并不复杂,因为58同城没有建立起能沉淀流量的蓄水池。

上市时,姚劲波给58同城找到了一个对标对象,马云阿里巴巴:“马云是把中小制造业者带入互联网,我则是把规模更小但总量巨大的本地生活服务业者带入了互联网。”

作为*代互联网创业者,姚劲波和马云的确有些许相似之处,一开始做的一个是中国万网,一个是中国黄页,都是帮助中小企业触网,随后各自创办的58同城和淘宝也延续这一思路。

不同的是,马云把为中小企业服务这条路走到了*,不单是信息、交易,也满足了这些企业的金融、物流乃至生产等诉求。与之相比,姚劲波一直做的是“轻创业”,是信息和流量生意,而没有触达信息之后的交易、金融等环节。

虽然58同城早在2010年就开始做团购涉足交易环节,但哪怕在最重视团购的时候,58同城对团购的资源投入也不到10%。

2012年在复盘团购时,陈小华对交易的思考终点还是停留在信息上——服务闭环有助于解决虚假信息的问题,“颠覆整个中国的信息产业”。

姚劲波的*次创业其实是做了一家域名交易网站“易域网”,后来这家公司被卖给了中国万网。在姚劲波看来,这家公司遗憾的地方在于“做成了交易公司”,而非真正的互联网企业。这或许奠定了后期58同城的发展基因,重视信息与连接,但也造成它对交易的忽视。

| 部分58同城分拆、内部孵化或收购平台

2014年、2015年前后,58同城启动或拆分了许多平台,比如58到家、58速运、好租、斗米、转转,将自身业务拓展到了租房、二手车、到家等服务交易领域。但如同涉足电商却并没有分享到电商发展红利那样,58同城在O2O与线下服务上也没有获得太多好处。

迟来的醒悟也没能让58同城有足够的精力登顶任意一座山峰。

三、成也神奇,败也神奇

“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伴随着杨幂遍布大街小巷的这句广告语,58同城同城开始广为人知。但这也成为如今对58同城的*注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广告语某种程度上注定了58同城的局限性,那就是人们不知道58同城究竟是干什么的,招聘、租房、保姆、搬家……或是其它。当然,答案是,什么都做。

“我不喜欢在一个岗位上干太长时间,我喜欢去试一下多个角色。”姚劲波的性格,投射到了58同城身上。多个尝试的结果就是58同城业务虽多但都不精,甚至在各个业务领域都有强敌环伺,比如租房领域有贝壳,找工作有BOSS直聘,二手交易有闲鱼,货运有货拉拉。

早在2015年,58同城就收购了安居客进军房产交易领域,但晚于它三年推出的贝壳背靠链家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上市,成为了房产交易领域的*老大。安居客2020年的新房交易量还不到贝壳的5%。

58同城这种强敌环伺的局面,与它一直以来的发展策略有关——不涉足交易、不往深里走的它,在本身分类广告业务面临天花板的情况下,要想继续增长,*能做的就是进行横向的领域扩张。

致命的是,它踏足的几乎都是竞争耗时很长的低频需求领域。

有找工作、租房、家政需求的用户也许会在某段时间内登陆58同城,一旦需求满足就很难再打开58同城,所以它无法像淘宝那样成为用户的装机必备。

互联网领域,低频需求少有跑出来的企业和商业模式。曾经,互联网巨头曾争相探索到家模式,关掉低频、聚焦高频几乎是共同的结局。2016年京东到家关闭了家政、货运、按摩等低频业务,仅保留了生鲜配送;运营一段时间的到家业务后,美团关闭了服务项目。

58同城几乎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内*一家涉足多个低频业务的企业。“对于58同城来说,原来也是低频的,租房、招聘都是典型。所以58到家不能只做一个行业,必须要做平台,把一万个低频聚集起来就是高频了。”陈小平的这一番解读,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认可高频的价值。

聚焦低频需求,决定了58同城新业务的盈利艰难。比如天鹅到家,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个月的营收分别为3.99亿元、6.11亿元、7.11亿元、1.97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91亿元、6.16亿元、6.15亿元、1.44亿元。

好在58同城在这些业务上都行至半途,安居客、天鹅到家乃至转转,眼见上市有望,58同城的这条低频需求打通之路还没有那么失败。但是,这种一内核多业务,讲求宽度而不讲求厚度的发展,注定了58同城只能往“薄”里走,只会大而不强。

姚劲波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一直走在风口上的他,再次将目光瞄准了产业互联网,寄希望以此增加58同城的“厚度”、“深度”,增强发展韧性。

2020年58同城对组织进行调整,“从横向分类信息平台变成了3、5个垂直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当年9月7日,58同城正式私有化退市的当天,58到家正式改名“天鹅到家”。

改名后的天鹅到家,野心也变大了一点,“为整个行业赋能”。招股书显示,天鹅到家通过提供Saas服务推出了“天鹅协作网络”(SCN),到今年3月,73个城市的96家家政服务机构加入其中。

这是一条更正确,更艰难,更耗时的道路。市场能等58,行业会等58吗?一切还是未知。

四、结语

1919年,《新生活》杂志第二期上,胡适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最有名的人”的文章,“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胡适笔下的这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早年的姚劲波和58同城,很精明,不妥协,不好惹。但随着上市登顶,合并称霸,58同城的发展不再依靠驱动,而是依靠惯性,成了新一代的“差不多先生”。最终,只能像有一根定海神针那样,在头部企业如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快速成长、快速被割时稳定地当着自己的二流。

产业互联网时代,它要开始自己的第三次斗争。这一次,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一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