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登国际,又投出一个千亿IPO

华登国际与格科微的这场15年长跑,堪称中国半导体投资的缩影。

又一家市值千亿的半导体公司诞生了。

投资界8月18日消息,格科微成功登陆科创板,此次IPO发行价为14.38元/股,开盘大涨185%,开盘市值超1000亿元。

在格科微的背后,是一位清华理工男成功逆袭的故事。1985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的赵立新,在硕士毕业后,开启了海外工作生涯。2003年,赵立新决心回国创业,带着高中同学投资的200万美元,他杀入图像传感器领域,创立了格科微。从低端市场起家的格科微,历经18年时间,终成长为半导体的一颗参天大树,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位居全球第一。

华登国际与格科微的故事,同样是一场15年的长跑。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依然印象深刻,2006年正值手机摄像头市场崛起,作为中芯国际的重要合作者,格科微进入到华登国际的视线之中。创始人赵立新坦诚、果断、全面的特质,打动了黄庆,因此在格科微遭遇友商倾销产品的困境下,华登国际毅然出手投资,至今仍是第一大机构股东。

历经34年,华登国际见证了中国半导体的风雨历程,缔造出一张庞大的半导体版图——中芯国际、兆易创新、中微股份、矽力杰、思瑞浦等芯片巨无霸的名字赫然在列。一路走来,黄庆感慨良多:“我们深知,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是万万急不得的产业。”干这一行,板凳要坐十年冷。

60后清华系创始人

创业18年IPO敲钟,市值1000亿

格科微的掌舵者是一位清华学霸——赵立新。

格科微创始人赵立新

1966年,赵立新出生于湖南省的一座县城。小时候,赵立新家的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贴补家用,他和父亲一起摆过地摊、组装过自行车。虽然家境贫穷,但赵立新自小成绩优异,1985年获得了全国物理、化学竞赛奖项以及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凭此被保送至清华大学

本科毕业后,赵立新加入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工作3年后,又读了研究生。在拿到硕士学位后,赵立新觉得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便出国工作。他先后在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美国ESS公司、UT斯达康从事传感器相关工作。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赵立新对芯片测试、软件、电路设计、工艺都有所了解,并且他强烈地预感到未来传感器领域一定大有作为。

彼时,UT斯达康有一位高管去中国做投资,他建议赵立新回去看一看。于是,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赵立新决定回国创业。回国后,他恰好遇到一位高中同学,正是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给他投资了200万美元,解决了创业的启动资金。

2003年拿到200万美元,一条线杀回中国,是很传奇的。我将国外打工多年的积蓄投入创业,加上同学的支持、妻子的理解,公司前期总共花了600万美元。”赵立新曾回忆。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科微上海于2003年9月正式在浦东张江成立,主要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

彼时,正值中芯国际想做图像传感器,格科微凭借着技术优势入围候选合作伙伴之一。最终,只有格科微做出了成功的产品,而其他候选公司都失败了。自此,中芯国际将研发资金集中投入了格科微,格科微也一举成为中芯国际在国内最大的客户。

2006年10月,格科微“四晶体管”工艺的像素技术研发成功。在此工艺基础上,格科微分别推出了GC0307、GC0309、GC0308三款芯片并迅速被市场认可,这一系列产品也为格科累计创造销售收入10亿美元。

从低端市场起步的格科微,始终没有停止科技创新的脚步。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格科微独创了COM封装工艺;在显示驱动芯片领域,格科微自研的COF-Like创新设计则能够以传统COG工艺实现与COF工艺相媲美的高屏占比。

乘着市场的东风,格科微迅速发展壮大。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按出货量口径计算,2020 年,格科微实现20.4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占据了全球29.7% 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今天,格科微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开盘大涨185%,开盘市值超1000亿元。“每一场都是硬仗。”赵立新回忆格科微的一路艰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是生就是死,而格科微就是从生死线一次次徘徊向前。”

一场15年的长跑

华登国际又缔造一笔经典案例

华登国际的这一笔经典投资要从15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2006年,正值中国手机快速成长的一波浪潮,手机摄像头开始成为标配,图像传感器也因此变得愈发重要。华登国际团队注意到了这个新兴领域,这家专注半导体的VC机构判断,手机摄像头芯片在国内是刚需,潜在市场是一定存在的,就看有没有人能真正做出来。

随后,当时已经是中芯国际重要合作伙伴的格科微,进入到华登国际的视线。这里有一段渊源:华登国际恰好是中芯国际重要的早期投资方和董事之一,因此更为顺利接触到格科微团队。不过在正式出手前,华登国际也有过一些顾虑——彼时,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低谷期,一些业内朋友曾劝黄庆,要慎重考虑这笔投资,因为格科微日后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外那些拥有自建工厂的巨头。

但在黄庆看来,这并不是格科微当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最终成为国外巨头的对手,那反而证明格科微已经杀出重围。他向投资界回忆,决定是否投资格科微的核心问题,在于创始人赵立新究竟能不能带领企业把这件事做成

经过多次沟通,黄庆发现赵立新是一位非常全面的创业者,能深入了解企业涉及的每个环节,集芯片工艺、设计、销售等能力于一身。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华登国际内部讨论时,一位投委曾问黄庆:为什么要投格科微?“市场模式清晰,缺一个能做出产品的人,而赵立新就是那个人。”他给出了简单而又直接的答案。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

最终,华登国际于2006年9月完成了对格科微的A轮投资。但中间也曾出现一个小插曲,华登国际在做完对格科微的尽调后,即将签协议打款之时,却突然接到了赵立新的一通电话。在电话那头,赵立新坦诚地告知一个消息:格科微之前的一些订单被取消了,因为有竞争对手开始倾销产品。“赵立新问我们还投不投,说这种情况不投也可以。”黄庆回忆,自那一刻起对赵立新又多了几分敬佩。

后来,在弄清楚格科微只是遭遇短期订单问题后,黄庆认为还是要坚决投。在他看来,一位创始人能有如此底气开诚布公,就值得投资人支持与信任。事实证明,黄庆与华登国际的选择没有做错。

华登国际的毅然出手,也让赵立新备受感动。在他看来,格科微与华登国际之间非常匹配,像陈立武、黄庆等华登国际核心成员都是创业者出身,对半导体有很深厚的理解,能与他产生很强的共鸣。“华登国际给我的印象是低调和务实,他们不只是考虑投资半导体能有多大的回报,而是更看重投资所创造的长远社会价值。这种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满腔热忱,是其它VC少有的精神。”

陪伴格科微一路走来的华登国际,收获了第119个IPO。时至今日,格科微的发展早已超出黄庆的预期,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挑战国际巨头。据悉,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格科微“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已经结构封顶,迎来竣工重要节点。“投产之后,格科微将拥有自己的高端产品,到那时大家势必要对格科微刮目相看。”黄庆满怀期待。

“格科微与华登国际还有很多事情要一起完成,我们会共同推动中国半导体走向世界,也希望能在华登的支持之下,格科微能变成一家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公司。”赵立新同样信心满满。

中国半导体投资鼻祖

潜行34年,投出一张庞大的版图

投资格科微,算是华登国际投资版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被业内誉为“芯片先生”的陈立武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创立了华登国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华登国际开始将在亚洲的投资重点转移到中国。1994年,华登国际开始在中国投资,不但成为当时进入中国最早的风投机构之一,也悄然把风险投资概念带入中国。

至今近30年的时间里,华登国际一直沿着半导体布局,也见证了中国半导体的风雨历程。

说起来,这家资历深厚的机构在国内半导体行业第一笔投资要追溯到1998年。那一年,华登国际投资了杨崇和博士及其团队创办的新涛科技,后者是中国第一家采用硅谷模式“高新技术+风险资本”的芯片设计公司,开启了半导体公司利用风险资本在中国创业的先河。后来,新涛科技以8500多万美元被国际巨头IDT收购,华登国际凭此收获中国第一家成功退出的芯片公司。

至于后来中芯国际的出世,华登国际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2000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带着团队要在大陆建立一座芯片制造厂,华登国际团队接触之后,看到了中国本土晶圆厂崛起的大趋势及创业团队的壮志雄心,便果断出手。

此后,华登国际一路陪伴中芯国际崛起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作为内地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2020年更是创下科创板最快上市纪录,从受理到过会、完成注册仅29天,一举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之一,最新市值超4500亿元。

2004年,华登国际又领投了半导体设备公司中微股份的A轮融资,并在此后多轮持续领投加码。中微也不负众望,迅速成长为集成电路制造核心设备刻蚀机的全球五大供应商之一、MOCVD全球第一以及科创板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但期间并非一帆风顺。黄庆依然记得,2011年左右,最初一批投资中国半导体的美元基金大多已铩羽而归,市面上投资半导体行业的VC/PE越来越少。很多LP低估了这个产业的投资价值,整个行业募投管退各个环节都很困难,国内半导体投资迎来了至暗时刻

不过,华登国际却在当时逆势成立了第一支半导体产业本土基金——上海华芯基金。这只基金规模5亿元,发改委旗下国投高科和上海科创投集团共同参与出资,筹备时间近一年。尽管基金整体规模不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属难得。

黄庆感慨,当时华登国际这一举动不止创投圈看不懂,就连半导体行业人士都觉得成功性不大。“话说的重一点,会说我们脑子进水了。”但通过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每年的总结和展望,华登国际团队一致认为,国内半导体市场一年比一年大,创业团队一年比一年强。黄庆坚信一点:中国的半导体公司,从投资角度上说必须从中国退出,大家应该把这条路走通。

最终,上海华芯投出了中国存储巨头兆易创新、亚洲电源管理芯片龙头矽力杰、全球领先EEPROM芯片设计企业聚辰股份、中国本土MEMS芯片龙头敏芯微电子、中国高端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中国机顶盒芯片龙头晶晨股份、全球领先无人机厂商大疆创新等明星企业,构建了一幅熠熠生辉的投资版图。

在这其中,兆易创新堪称华登国际又一笔经典投资。2012年,华登国际参与了兆易创新的Pre-IPO轮融资。凭借Nor Flash和MCU在半导体界打出名堂的兆易创新,也于2016年成功挂牌创业板。在此之后,兆易创新收购了指纹芯片全球第三的思立微。兆易创新由此逐渐成长为拥有多维度竞争力的芯片公司,也再次证明了华登国际眼光的独到。

至此,华登国际已投超过500家高科技企业,并有119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半导体项目占据半壁江山。黄庆向投资界透露,目前华登国际仍有10来家被投企业已经申报IPO审核、正在排队过会。今明两年内,华登投资企业拟准备申报上市的数十家。苦守多年,中国半导体投资终于迎来了爆发。

与此同时,华登国际新一期VC基金募资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两年,半导体投资火热,LP们也开始下场抢份额。黄庆坦承,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的LP越来越多,但他与团队还是保持了克制。

亲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华登国际历来坚守一个投资原则:优质项目多就投得快一点,觉得项目不符要求,就投得慢一点。用黄庆的话来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个市场不会因为钱多就会自动变大。”

“头发都熬白了”

投资半导体,板凳要坐十年冷

多年下来,黄庆感慨半导体投资犹如一场漫长征途,“公司成不成,至少5年才会看见。像中芯国际、格科微,我们都陪伴了一二十年,头发都熬白了。”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是万万急不得的产业,板凳往往要坐十年冷。

然而这两年,半导体投资进入狂热。受益于政策扶持和国际环境影响,大量资金涌入国内半导体产业,以致投资圈流传着一个说法:国内50%的VC都在看半导体项目。对此,黄庆提醒,产业不可以拔苗助长,虽然资金多了,半导体公司也多了,但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他呼吁大家尊重客观规律,以前半导体产业没有机会,现在做的不好一样会被淘汰

深耕半导体行业三十余年,黄庆深刻清楚科创板的意义之大。从投资角度而言,科创板开板推动了时间点的提前到来,使得公司上市的时间缩短,整个投资进程加速,是一件非常正向的事情。尽管目前很多公司估值偏高,但他表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未来更多硬科技上市公司出现,市场将逐步趋于理性。

扎根于中国市场,华登国际团队也发现了一些“中国特色”。首先,在国内存在不同阶段的市场,包含低端市场、中端市场和高端市场。这其实中国创业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可以给创业者们提供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此外,国内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超乎以往。在过去,国内更多是通过学习、模仿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如今随着时间的迁移,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必经的成长之路,研发投入占比越来越高。

谈及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未来,黄庆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将会出现大规模整合现象。所谓整合,即是半导体企业追求增长和利润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减少竞争,提升话语权和定价权。以往半导体企业整合,主要发生在欧美产业成熟的地区,如今国内仍处于发展期,尚未成熟,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华登国际的机会所在。

黄庆分析,中国半导体正处于百家争鸣状态,国际形势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因此,未来趋势将是从单一技术创新迈向多技术融合,技术中心从硅谷转移至内地城市。就国内芯片产品而言,无论低端、中端还是高端,都存在大量的产业机会。在这一环境下,所有企业都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但要思考如何修炼“内功”,提升管理水平,搭更大的平台,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一家创业公司在成长过程势必要遇到很多问题,这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对被投企业真正有帮助才行。黄庆认为,除了战略层面,一家专业的机构不能忽视投后赋能,要做到能帮企业招兵买马,甚至提供客户、供应商、市场渠道、融资上市等多方面资源。“我们更愿意将自己称作是产业的一部分。”

格科微在这一点上受益匪浅。像三星等格科微的重要客户,均为长期支持华登国际的LP;而格科微也与粤芯半导体深度合作,参与了其A-2轮融资,而后粤芯半导体12英寸芯片厂正式量产,格科微则成为首笔签约客户。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登国际对粤芯的投资也是强强联合的典范。华登国际通过自身项目线的延伸,来搭建产业融合的平台,让被投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状态。

经历30余年光阴,华登国际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从传统VC,到现在不止于VC,华登国际不但开始出手PE大宗投资,还操刀了数起业内大并购。黄庆认为,这种改变是水到渠成,原因在于华登国际投资的公司长大了,“我们是为企业服务的,如果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那我们就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他们需要并购,那我们就围绕产业做并购,整合行业。”

回顾自己近20年的VC生涯,黄庆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忙”,这也是国内很多投资人共同的状态,不是在见创始人,就是在见创始人路上,甚至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个人生活规律。“这就是做VC的代价,你不得不接受它。但只要你对这份工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即使很累,也能够坦然应对。”在他看来,未来十年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黄金十年,能够投身其间参与这一激情澎湃的历史进程,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