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飙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是全球暴雨、洪灾、持续高温、飓风、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的幕后元凶。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沉船危机”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01
全球海平面持续升高,千年古城威尼斯80年后可能消失在水底,“上 帝遗珠”马尔代夫、印尼首都雅加达也面临着沉没的危机,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曼哈顿多次遭到海水威胁……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拜二氧化碳“所赐”。数据显示,过去的170多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百万分之一)上升到417ppm,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正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严峻形势下,全球已有近200个国家达成减碳共识,它们于2015年缔结《巴黎协定》,力争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以内。
《协定》还明确提出,自2023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减排成绩,并对行动不力的国家实施问责。
这是一项艰巨的全球性协同挑战,为了实现量化减排“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步应当是对碳排放全面监测,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都必须有一本收支明帐,来跟踪减排承诺的履行程度,记录进展、成绩和问题。
但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来去自由。若不能对排放源头及时准确监测,从A国飘到B国的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大浓度,这个锅,到底该谁背?
你说我排多了,我说我没排那么多,证据呢?你要拿不出证据,那就很被动。
至今,全球地面温室气体观测站只有400多个,且分布不均,因此全球性的卫星遥感观测势在必行。
在相互监督的国际大环境,谁更先掌握全球数据,谁就更主动。所以,这些年来,各主要国家都在努力搞碳排放的全球定量监测系统,核心手段就是放卫星。
2009年,日本成功发射了全球*颗温室气体专用探测卫星“呼吸”号(GOSAT);2014年,美国升空了“轨道碳观测者”(OCO-2)。据称误差范围仅为0.5%,科学家们希望减少到0.25%。
紧接着,2018年,日本发射了GOSAT-2,美国在2019年发射了OCO-3。
美国还正在研发最新的卫星ASCENDS,利用激光来测量CO2,可昼夜追踪温室气体。
通过建立一支卫星舰队,它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全球碳排放管起来,让自己可以说了算。
02
在碳排放,甚至整个生态环境领域,中国这些年一直是背锅侠。美国经常拿此做道德文章,甚至肆意抹黑。
率先完成了工业化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告别了高碳排放发展模式。这些所谓的“减碳优等生”结成“气候联盟”,发起并主导“碳排放大战”,频频挥舞“碳干涉”大棒,向发展中国家分摊减排义务、转嫁责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曾在工业革命期间大肆排放和污染,成为碳排放始作俑者,如今,又将减碳作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
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大国、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处于工业上升期,不可避免地成了碳排放总量大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2005年起,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越美国,居于全球首位。
但若以人均排放量而论,中国与美国不在一个量级:2020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3.5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多,是中国的1.8倍。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来源:《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从累计排放量来看,自1750年以来,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4100亿吨,中国仅有2200亿吨,约为美国的一半。
1750-2019年碳排放国别统计趋势图来源:全球碳计划组织(Global Carbon Project)
无论是算总账,还是算人头,美国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都是全球*。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碳排放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发达国家埋单。发达国家畅销的服装、手机、电脑,甚至假发,很多都是“中国制造”,其消费者的低碳生活,实际上建立在中国制造业的高碳排放之上。
国家发改委能源专家姜克隽曾指出,21世纪以来,出口占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
据清华大学测算,中国约四分之一的碳排放来源于贸易顺差。
而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其能源效率都高于中国。一份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报告称,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是进口产品的8倍。
换句话说,我们“牺牲”自己,成就了别人。
全球碳排放的不平等性,发达经济体、高收入群体占有高排放来源:牛津大学 Our World in Data
以近些年在碳排放上的努力看,美国相比中国也是典型的“学渣”,甚至可以说劣迹斑斑。
它既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又退出《巴黎协定》,在气候变化立场上屡屡“开倒车”,破坏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和效率。
最近几任总统的做法,也是令人大跌眼镜。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境外化石燃料项目的投资达340亿美元,污染别人,洁净自己。
特朗普干脆在本国扶持煤电、页岩油、近海油田等高碳产业,连自己都加倍污染。
在本国大搞清洁能源计划的拜登,一方面指责中国“一带一路”基建破坏环境,却又鼓捣出一项更大范围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
那些指责中国最狠的环保斗士,也是表里不一。美国前副总统、气候先锋阿尔·戈尔住宅的耗电量是普通美国人的21倍。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领取环保奖章时,仍旧搭乘私人飞机出行,其碳排放量是普通客机的40倍。
就是这些来自全球碳排放“祸首”的政治精英们,长期站着说话不腰疼,居高临下地抹黑中国。
2020年9月25日,美国国务院网站曾发布所谓“中国破坏环境事实清单”,攻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是其中重要一条。
但事实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和诚意有目共睹。
到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已比2005年降低47.9%,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3%,提前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
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2020年,中国进一步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同时,中国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核电、水电,以及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在为全球减排冲锋陷阵。
03
过去,面对美国的指责,中国多少有些无奈。面对被频繁攻击的碳排放,可以讲道理、摆事实,但手里“实锤”还是不够充足。
但从现在开始,这些抹黑中国的嘴,将被堵住了。
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全球碳排放监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在这场为了人类共同福祉,却也充满明争暗斗的减碳大战里,知己知彼。
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外披露,中国已通过自己的碳卫星和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全球碳通量数据集,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简单来说,就是把全球碳排放总账簿攥在了手里。
有了这个能力,我们既可以监测自己各地区的碳排放是不是在扎实推进,也可以监督其他国家的减碳措施,到底是实实在在,还是偷奸耍滑、甩锅打嘴仗。对此我们都心里有数,并且关键时刻能自证和反击。
让中国挺直腰杆的这颗碳卫星,是*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也是全球第三颗碳监测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
它每16天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经过2-3个月数据累计,可完成对地球的全覆盖,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与传统的稳健卫星不同,这还是一颗“调皮”的卫星。
海面太阳耀斑“斜着看”,地面目标“竖着看”,还在太阳、月亮等标准源之间切换。为了完成灵活的观测任务,当它在太空巡游时,其身姿会不断俯仰侧转,时而跳“华尔兹”,时而翻筋斗。
碳卫星还有一大“利器”,即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为精确反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顺便监测天气和雾霾。
早在2018年,中国碳卫星就绘制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反映出2017年4月、7月的南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
春季,由于北半球取暖活动导致的人为碳排放增多,北高南低;7月入夏后,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则显示了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
首幅中国碳卫星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上)2017年4月,(下)2017年7月。色标表示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XCO2) 来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而在此基础上绘制的*全球碳通量“全景图”,时间跨度为2017年5月-2018年4月之间的12个月,数据处理比此前更进一步。
根据科学家介绍,通过这颗卫星,我们实现了空间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的从无到有,在全球碳排放的监测上迈开了重要且艰难的*步。
最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碳卫星以后,我们就可以对于某时、某地的二氧化碳含量,得到一个观测值和一个模拟值,最终得出该时段、地区最接近真实碳排放的数值。
从此,我们就既可以自己充分掌握各地区情况,同时也掌握各国情况。这不仅让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掌握全球变暖规律、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良方,同时也在提高气候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今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举行。虽然谈判结果尚未可知,但作为削减世界碳排放总量进程中的四大力量,美欧中英的博弈还将继续,有了这颗卫星,中国的发言也会更有底气。
04
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当然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国际承诺和任务,或者去监督别人,而是真正为了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
这是责任和挑战,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机会,曾经被视为负担的节能减排,正成为全球未来最重要的产业机遇。
绿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围绕低碳、低污染而进行的技术革新,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而中国相关产业也都纷纷取得世界*地位。
尤其大放异彩的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承担着减碳主力军的角色。长期以来,受制于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比高达40%,由此,光伏、风电、核电等新型能源都成为了电力脱碳的关键替补。
在光伏领域,近20年来,中国凭借成本优势、政策红利、规模化创新优势,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完善,年产值超5000亿元,占全球七成以上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光伏制造中心。
在风电领域,中国总装机容量全球*,增速全球最高,风电也是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
在水电领域,我国水电装机量和发电量全球*,工程勘察和施工技术、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远距离输电技术等居世界前列,同时是全球*水电工程承包国。
核电方面,“华龙一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中国核电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梯队。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碳中和”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中国也取得了夺目成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是全球*的市场,“蔚小理”等国产电动车品牌发展势头迅猛,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受益于此,我国动力电池领域也涌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全球巨头,成为行业领跑者。
可以说,中国已在碳中和核心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减碳根基,“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将处处绿水青山,也遍地金山银山。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碳卫星将视线扫过祖国的辽阔版图时,将见证历史性的变化。这样一个热血瞬间,值得期待。
26225起
融资事件
1.56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3586家
企业
1672家
涉及机构
1888起
上市事件
14.7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