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庆档43.8亿收官,但票价还能继续涨吗?

最终《长津湖》和国庆档的表现,证明了所谓的规律和惯性,能够被足够爆款的电影打破。

“培育观众仍然是重中之重。”

国庆档7天用一个漂亮的成绩收官了。

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今天23:40国庆档(10月1日-7日)总票房报收43.87亿,比去年同期的39.67亿高出了4亿,略低于2019年同期创造的44.66亿历史最高纪录——比刷新纪录更重要的,是这尘埃落定的43亿多票房,一扫此前低迷了半年之久的电影市场的阴霾,给了行业久违的惊喜和信心。

其中狂揽票房的《长津湖》功不可没。影片档期内票房32亿,占比高达73%。“可以发现市场的特点依然是明显的看片吃饭,只要好的大片可看,观众的观影热情就依然存在,市场的颓势就能得到扭转。”有从业者对毒眸(ID:DomoreDumou)说道。

在国庆档前,行业曾担心第二梯队的缺失和此前冷淡的大盘会影响档期的产出,国庆档首日后,我们也曾怀疑以往大盘走低的惯性会限制后续的票房。但最终《长津湖》和国庆档的表现,证明了所谓的规律和惯性,能够被足够爆款的电影打破。

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在重建和形成的过程中,而这次国庆档进入影院的观众,才是市场规律真正的塑造力。只要有更多的《长津湖》出现,电影市场就会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

只不过要注意的是,《长津湖》的一骑绝尘之下,多元类型片的缺失这一现象在档期内被明显放大;影片供给仍然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档期内外冷热不均的状况或许还会持续下去。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不止于此,灯塔专业版显示9360万的观影人次也较2020年同期的9994万有所下滑,与2019年的1.18亿相比更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得益于平均票价升至46.9元的历史同期最高点,才保住了如今的票房成绩。也就是说,票价上涨导致票房下滑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的票价还有涨的空间吗?

这些问题,也在这个火热的档期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长津湖》火则国庆档热

43.87亿票房的诞生,是国庆档首日难以预料到的。

10月1日大盘报收6.3亿票房,比去年同期的7.4亿缩水了1个多亿,和2019年10月1日8.15亿的票房相比也有明显下滑。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也提出,如果国庆档后续日票房不扭转同比下滑趋势,整个档期数据的缩水基本是板上钉钉。

当时行业对国庆档的期待值,大多在略高于2020年39.67亿但低于2019年44.66亿的区间,毕竟按照以往的经验,档期后半程单日票房下跌是常态,去年国庆档8天,从首日的7亿多开始,之后的每天单日票房都在下滑,而到了档期最后一天更是降到了2亿多。

(2020年国庆档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然而在今年的国庆档,这个单日票房下跌的规律被打破了:

10月2日大盘较前日有略微的上涨,达到6.34亿,3日继续上涨至6.58亿,到了档期中后程,大盘也没有呈现下滑的曲线,反而在4、5日维持在6.5亿左右的水平线上,并且在6日强势逆跌,拿下了单日6.6亿的好成绩。

“大盘在6号才是单日高点,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市场仍没有达到天花板,还可以继续放大票房。”拓普数据CEO 程飞对毒眸说道。直到现在,国庆档拿到了近44亿的好成绩,走出了一条起步平稳但持续高歌猛进的路,给了从业者更大的市场信心和希望。

这背后,《长津湖》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几乎是一枝独秀的存在。

之前的国庆档,大多是“双轮驱动”:在2019年的国庆档,票房冠军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收获19.6亿的票房,占比43.8%,亚军《中国机长》的票房占比为38.8%,差距并不大;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18.7亿的票房,在档期内占比达到47.3%,但也只甩开了第二名《姜子牙》近5亿。

而在今年,《长津湖》档期内票房32亿,占比高达73%,与《我和我的父辈》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在国庆档一家独大。其中,《长津湖》1-6日的单日票房分别为4.1亿、4.38亿、4.72亿、4.84亿、4.93亿、5.12亿,单日票房不跌反涨,直到长假的最后一天才回落至3.9亿。可以说,《长津湖》的强势表现,是带火了整个档期。

更重要的是,像过往的现象级爆款一样,《长津湖》再次调动了中国电影潜在的的增量人群。

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1-6日《长津湖》在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占比要低于曾经的国庆档冠军《我和我的祖国》,但前者三四五线的票房占比高于后者,也就是说,《长津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下沉市场的观众。

(数据来源:拓普电影)

与此同时,在程飞看来,《长津湖》连续逆跌,主要是后期受众延伸到60-80岁群体,“老年观众的基数颇大,未来也有望成为部分类型电影的中坚观影力量。”对一二线城市和年轻观众之外的观影群体的挖掘,也是《长津湖》取得亮眼票房成绩的重要原因。

而口碑和情绪,更是影片能够在国庆档内“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在抖音快手和微博等平台,《长津湖》都拥有着超高的舆论热度和话题讨论度,目前豆瓣7.6的评分和六千多万的总观影人次,也足以见得观众对这样一部主流商业大片的认可。

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长津湖》充分利用了国庆节的档期优势,凭借影片爱国、热血、牺牲和奉献等正能量的情感,打透了观众,造出了一股“必看”的劲儿,“这股劲正是所有超高票房影片身上的共同点。”

一档打破惯性的逆跌,也让不少从业者意识到很多经验只建立在过去的市场基础上。未来观众会用脚投票,形成新的产业局面,“以前是市场和从业者带着观众走,现在慢慢变成观众在教育市场,或者说大家在共同前进的一个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庆档也许是个开始,随着优质供给的后续释放和观众观影形成的正循环,电影产业有可能形成新的规则和底层逻辑。

当然,现在谈新规则还言之过早。档期有话题和热度的优质大片上映,观众此前长期积攒已久的观影需求得到满足,对行业来说,这首先是能提振信心的好事,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不可忽视的“老问题”

当然,一个不错的档期票房成绩,除了鼓舞士气外,也对行业曾经迟疑过的问题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主旋律商业大片,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在中秋档的复盘中,毒眸提出今年国庆档要检验的正是“商业主旋律影片到底能有多少票房和观众”。毕竟今年上映的《1921》《革命者》和《中国医生》的表现都不亮眼,很多观众也一度对电影创作者将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影视化能力提出疑问。

从《长津湖》的超高票房和观影热情来看,目前疑虑得到了消除。有从业者表示,只要主旋律拍得好,老百姓仍然是很乐意买单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长津湖》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努力。

制片人蒋德富在采访中对毒眸透露,《长津湖》超大规模的投资和制作规模作为这个特殊项目是成功的,博纳集团今后在电影创作风格、类型上的升级也不可能与以往拍摄成本的增加划等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也认为,这样体量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不是常见的,也不会成为新常态。

当《长津湖》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常态,“救市”的重任还能由什么样的影片来担?或许同样可以从这个国庆档市场的表现中窥得一二。

在《长津湖》的“一超”之下,确实并无“多强”。《我和我的父辈》《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五个扑水的少年》等3部影片豆瓣评分都超过了7分,口碑尚可,但除《父辈》外,其他影片票房成绩仅为4千万左右,并没有蹭到档期的红利。

而严重的断层之下,除了依旧是多元类型影片供给不足这一老问题。虽然由于《长津湖》豪取票房的能力,行业此前担心的,第二梯队的影片不够强劲会导致档期成绩一般的悲剧并没有发生,但这种只押一部片子的“赌博”的风险,是行业无法承受的。

“新主流电影占据了国庆档*位置之外,还应该有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电影。”饶曙光表示,特别是市场层面,需要更多头部的类型电影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激发电影的电影观众的观影热情、点燃市场。

一两部电影的档期效应,并不意味着观影习惯的彻底回归。资深制片人、监制刘开珞就认为,电影市场还没有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观影习惯和影院经营的恢复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庆档票房极度集中在头部的一两部片子上,在他看来也说明不少用户是被某一两部电影带回影院,并不是观影习惯下主动的选择,“所以需要长期稳定的多样化的电影的提供,这样让观众选择也能够更多样化,才是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除此之外,档期依赖症也早就充分暴露过了。上半年每逢档期,中国电影市场总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票房纪录,而在非档期、工作日,大盘单日票房又多次停留在两三千万,档期新片扎堆,档期外无片可看,这种不健康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了国庆。

如饶曙光所言: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应该有信心,不过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是不能忽视的。

票价和观影人次之间的平衡点在哪?

当内容供给问题仍然存在,观影人次的流失就成了必然结果。

今年国庆观影人次9360万,相比过去两年不增反降,但因为46.9元这一逼近春节档、达到了国庆档历史新高的平均票价,才稳住了如今的高票房。延展下去的讨论是,票房和人次下降值得特别忧虑吗?

在2019年7月,毒眸曾在文章里解答过这个问题,当年上半年总的人次减少了将近一亿,但是总体票房下降了不到3%,市场正在寻找一种票价和人次间的平衡:尽管上涨的票价让很多消费者都减低了观影频次,但票房总体变化并不多,这一点,在今年国庆档同样得到了验证。

“2017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全国每个城市票价拐点的研究,从经济学逻辑上来讲,票价拐点就是每增加一定的票价,流失掉的人流是否会影响到总的票房。”当时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王义之在分享凡影在2017年的市场专题调研结果时表示,北京的票价拐点是88元,即当平均票价达到到88元的时候,再涨价总的票房市场就会降低。

从当年凡影的调研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价格拐点各不相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价格拐点分别为80多元和近60元,而今年国庆档这两个城市的平均票价为59元和58元,也就是说北京的票价依然有上涨空间;拓普数据显示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平均票价为46和44元,接近“省会及直辖市的二线城市的票价拐点在50元”这一水平线,上涨空间不大。

按照以往从业者提出的,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做法是,不一概而论电影票价是贵还是便宜好,而是面对在各线级城市的不同观众时,配置差异化的电影票价政策,让市场自身发挥作用。反观今年的国庆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线城市票价仍然有上涨空间,而下沉市场的票价已经快涨至影响观众观影意愿、导致票房下滑的地步。

(拓普数据更新至10月6日)

因此,如何在票价上涨之后,提升轻中重度用户的观影频次,仍然是接下来电影市场的重要议题。

“要培育培养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饶曙光认为,像95、00后这些未来“新观众群体”,他们走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并没有养成,互联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观影渠道,而电影对这部分群体的培育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行业也一直在探索对包括“银发观众”在内的高年龄层观众的挖掘,也会为中国电影储备更丰富广阔的观众群。

也就是说,尽管这个国庆节假日,票房的增长离不开票价的上涨,而观影人次的增长一直低于票房和银幕数量的增长,这一点仍然值得长期警惕。毕竟对于一个要长远发展的健康市场来说,观众才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根本。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