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不加班的大厂员工「活」过来了

在“不加班”的情况逐渐普遍后,已经有不少大厂员工成为了幸运儿。

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真的那么“香”吗?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不加班。

许多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感受是,在这个“围城”里,曾经清晰的晋升渠道、扁平化无职级的管理正在被熬夜加班、内卷替代。

“加班的钱,都是靠身体熬大夜换来的,而这些对我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用命换钱,得不偿失。”刘温娜向连线Insight回忆道。

庆幸的是,近期大厂员工的加班魔咒,正在慢慢得到改善。

就在几个月前,互联网大厂开始告别“996”。先有腾讯光子工作室规定全面双休,并设定周三健康日,即每周三晚六点下班;后有快手、字节跳动、BOSS直聘等公司陆续取消“大小周”。

现在大厂员工们每天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外界好奇的目光中,网络上疯传的“大厂作息表”饱受关注,上线三天,该文档的浏览量就已经冲出十万。在这个文档里,挤满了来自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网易、美团等1300多家大小公司,精确到部门、小时的作息表。

目前该文档已被删除。尽管无法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但也能从中探寻出大厂员工现如今的工作状态。这其中,不加班、不内卷的单位得到了职场人的羡慕目光。

在“不加班”逐渐普遍后,已经有不少大厂员工成为了幸运儿。

他们逃离了加班的魔爪,可以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逃离了“大小周”“996”后,即便是降薪,他们也认为是值得的。

现在,有些大厂员工在不加班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各自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放在以前,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居然如此“空闲”。

连线Insight采访了一些大厂员工,看到了他们逐渐丰富的业余生活。以下是他们的故事,经连线Insight编辑整理。

下班后的“程序猿”,变身职场KOL

李默,工作八年,某大厂软件工程师

熟悉我的人都说,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谈,我都不像是个“程序猿”。我鲜少穿格子衫,头发也茂密。从敲代码到创作者,第二角色让我收获了很多工作之外的成就感。

我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是一名脉脉的KOL。原本我就一直是脉脉的用户,是个“点赞狂”,看到感兴趣的帖子我就会点赞收藏下来,在平台的活跃度也很高,后来就有运营的同学找到我,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一下。

前几天流传的“大厂作息表”,我和我的同事之间也有在讨论。整体来看,我们和腾讯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我们会提前一个小时,八九点钟肯定能回家了。但据我了解的某强制双休大厂,要在内部安装居家办公状态,也就是在家里随时待命工作。

相比之下,我确实很幸运,保证OKR完成后,每天还能留三四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

由于我在一家科技公司,脉脉想让我做科技垂直类的KOL,但我认为科技通信领域限制我的话题自由度,所以我后来选择做职场方向的KOL。

在平台上,我会给别人提供职场上的建议,也会描绘自己经历的真实事件。主要内容是聚焦于职场的人和事,我基于自己、朋友、同事身边发生的事,想到一个观点,再将所有故事写来。相比于写心灵鸡汤式的东西,我更喜欢头脑风暴之后写故事。有关于职场升级打怪,有关于八卦段子,有关于对职场的感悟。

印象中,我描述前领导“向上管理、向下放权”的帖子,引起很多大厂员工的讨论和反思,在平台上获得了一千多的点赞,算是近期爆火的一个。不到一年时间,粉丝数也从0变成了2600多个,从“0-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角色的转变,让我感受到做一个意见*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有意在培养自己的写作总结能力。做程序员这一行,“宁愿多敲几行代码,也不愿意写文档”的人比比皆是。但在大厂工作,文档写作又是必备的工作技能,比如周报、月报、年度总结,都是Word和PPT堆砌而来的。

我观察过我所在的KOL群,多数是产品经理和运营岗位的人,相比之下我所在的研发岗位的人很少,这也是我们这类人相对缺失的一项技能。从思维方面,我们确实不如产品和运营的人,但随着我做KOL之后的思考越来越多,文字类的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

取消大下周后,我倒卖起了iPhone13

贾长功,工作八年,某大厂用户运营

公司取消大下周后,工作量确实缓和不少,但工资也有所下降,毕竟加班补贴、饭补都没有了。

讲实话,对于我个人而言,工资变化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行业内其他公司的朋友叫苦不迭。他们失去一个“大周”,就等于失掉了2000块钱,这个损失确实不小。

相对于工资,我*一个变化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做“副业”了。平日里,除了大厂员工外,我还有个身份是二手交易平台的店主。没取消大下周时,我经常因为公司的工作兼顾不过来店铺,不得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顾客。

前几个月,公司实施双休后,我工作之余的精力都在这个数码店铺上。这是我和朋友一起合开的,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喜欢研究电子产品,所以这个店的定位就是售卖手机、电脑、小家电等数码电子产品。朋友在一家科技公司线下门店做店长,会有很多靠谱的货源,我作为第二级代理,放到交易平台上卖。

在二手电子产品市场,有一个规律是,手机的溢价普遍偏低,顶格溢价也就在300块钱左右,苹果系列溢价可以达到五六百。具体原因应该是在软件方面的差距,很多数据都显示二手手机市场苹果手机销量比较可观。

拿前不久发售的iPhone13来说,不到半个月时间,我这个小店已经卖出了六七十部。由于是新机型,加之官网也在加价卖,所以二手市场反响很热烈。此外,再加上朋友的供应渠道加持,我的拿货价很低,只要不低于我的拿货价,我都会以友情价卖出,毕竟赚一块也是赚。

这样一来,我用低价吸引一批“回头客”,之后就不愁没生意赚。如今,微信列表里有1000多顾客已经和我建立了信任关系,流程基本上就是顾客甩图问价,价格合适后,直接下单。如今,很多人来询价购买,我都有时间及时回复。没取消大小周之前,很多顾客向我吐槽说我经常消失,找不到人。

赶上这波热度,强烈的供需关系下,我每台机器可以赚五六百块。最近半个月到手了几千块,副业赚小钱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这也是赶上了公司取消大小周的幸运,不然我肯定没这么多时间干副业。

下班后做视频账号,

15个账号粉丝均破100万

吴昊,工作两年,某大厂视频运营

我毕业于一个双非二本院校,大学一直没怎么学习,就想着创业了。

大学为了赚钱,我在各个平台做直播,刚起步时每天都要从下午六点播到凌晨。那时候我还没“发福”,略显帅气的面庞和开朗的性格吸引了不少粉丝。

对于小主播来说,在直播平台“打PK”是*钱的,最初辛巴就是通过“打PK”赚了不少钱。两个人PK时,主播通过连麦的方式聚集各自粉丝的力量收礼物和人气,规定时间内输了的一方需要做出相应的惩罚。

而有趣的是,受惩罚的主播经常会因此收获一大批粉丝。拿我来说,在一次输了PK后,我的惩罚是在直播间做1000个蹲起。为了赚钱和人气,我咬牙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蹲起,第二天腿真的不会动了。

但是,当我看到用1000个蹲起换来了60万的礼物,相当于10万块钱人民币时,一切都值了。

渐渐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粉丝量和流量都比想象中增长的快,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工作量也感觉不到累。在自己直播之余,我还组建了90个人的直播工会,都是大学生主播。

幸运的是,正是因为创业的经历,才让我和互联网大厂有了“相识”的机会。在面试我现在的公司时,这些创业经历是我侃侃而谈的底气。

进入互联网大厂后,我负责一个视频团队的运营工作,轮班制度、大小周等政策下,我也没有了大块时间做自己的直播事业。更重要的是,早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也没有体力了。剩下那一天,我只想在床上躺着休息。

没想到的是,近期正好赶上公司取消大小周,虽然工作量没有减少太多,但好在可以双休了。我也把自己的创业项目从以前的直播,变成做碎片化的自媒体账号。

得益于之前直播积攒下的粉丝人脉,一个擅长美术的粉丝和我一拍即合,打算一起做一个定位二次元图像的自媒体账号。我负责统筹创意,她负责内容创作。

而没取消大小周时,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想策划。因为我做策划时,需要浏览大量的短视频,找到近期爆火的视频和挑战,借此来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图片流量会高一点。除此之外,找音乐的工作量也不小,找到合适的卡点音乐来配合我的图片,这都是很耗时的。

如今,我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把下一周的策划想好,比如根据哪些视频营造哪些场景,配合什么样的音乐,找到之后给负责画画的合伙人,她在下一周就可以专心创作了。

有一次,我发现一首在平台上爆火的歌曲没有MV,便萌生了为这首歌创作MV的想法。它是一首有点国风的民谣歌曲,我们搭配了场景变换的图片,流量很不错,算是一个爆点。我们做了15个账号,都是从0到1做起来的,几个月时间,所有账号粉丝都超过了100万。

但我的工作压力时大时小,赶上一个项目策划时,也避免不了加班,所以我们前不久卖掉了9个账号。以每个粉丝五分钱的价格卖给了MCN机构,平均每个账号赚五六万块钱。现在,剩下的账号我们还在运营,陆陆续续可能还会卖掉,但目前还没想好。

远离加班后,我变成了“滑板女孩”

刘温娜,工作五年,某大厂战略分析师

我喜欢玩极限运动,但在上一家单位我完全没有时间去玩。

我之前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虽然算不上“996”,但是“995”就像一个“潜规则”一样悬在我的头上。当时公司的整体业务做得不理想,内部也营造出焦虑和内卷的气氛,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名义上是晚上八点下班,但九点前,我没看到过任何一个同事离开公司。

相比之下,我以前在外企工作,下午五六点钟就可以下班了,没人会拉着你“卷”。

实际上,外企和互联网大厂,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很多外企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工作制度是很完善的,部门协作上也是通过多年经验沉淀下来的,每个人就像一个螺丝钉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厂还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部门协作上的问题是需要不断推进的,这一点其实很耗时,这也成为我当时加班的主要原因。

另一点很大的不同是,我所在的互联网大厂不喜欢做规划,但每次都在尝试新东西,导致工作量就会很大。

当时,我每周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空余时间去玩滑板、旅游等各种我喜欢的事情。那时候,我一周能上两次滑板课,一次健身课。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死循环。当工作职级越高,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加班时间就越来越多,完全没有时间休息。

逐渐我发现,一周上一次滑板课都是奢望。因为我喜欢的滑板算是极限运动的一种,需要百分之百的集中注意力,不然就会有危险。所以工作高压的时候,我只好放弃我已经学了半年的滑板运动,毕竟一切要以安全为主。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无休止的加班,换了新工作。这次虽然也是互联网大厂,但幸运的是,我目前所在的项目组,完全不需要加班。公司的整体节奏也会慢一些,领导不会高频地催进度,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如今,每天九个小时工作时长,扣除午休一小时,早十晚七,是我很理想的工作状态。熟悉新环境后,我果断在公司三公里外报了个滑板训练营,继续自己的滑板梦。

重新开始接触滑板后,我整个人是很放松的。对我来说,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和自身的本能抗衡”。比如我在学滑板下台阶的课程时,看到陡峭的台阶,我的本能是害怕且抗拒的。事实上这个台阶很小,并不对我的水平构成威胁,只要越过心里的防线,我是可以滑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滑板也会让我做事情更加专注,毕竟极限运动开小差是很可怕的。

除了学滑板,我还重拾起了“自由泳”。自由泳是四个泳姿里最难的,需要消耗非常大的体力,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周末学习自由泳。周末睡个懒觉,中午吃完饭,下午去上一个小时游泳课,整个人会很放松。毕竟现在有了实打实的双休,办公软件不会在周末响起。

每周五六个小时的滑板搭配一两个小时的自由泳,适当的运动会让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变得很好,周一投入工作时效率也会很高,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现在,我每天穿着板鞋、一身运动装,踩着滑板上下班。三公里的距离,赶上早高峰,滑滑板的速度比打车还要快五分钟。

有可能的话,我今后还想挑战一下跳伞、蹦极等运动。快三十岁的我,不能一直困在工作的“围城”里,要有自己的生活。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文化娱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