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沙丘》、《007》等进口片接连“失宠”,年轻人为何逃离电影院

好莱坞失宠,进口片爆款缺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场的冷热不均之感。

当前,电影市场上演着冰与火之歌,二八效应极为显著: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31日21时30分,10月全国电影票房达75.71亿元,位列中国影史10月总票房第二名,本月总场次达937.44万,总人次1.68亿。

在看似火热的数据背后,一方面,《长津湖》连续29个单日拿下票房冠军并登顶年度全球票冠,和《我和我的父辈》在整个10月共同产出87.7%以上的票房,另一方面,更多的影片未能拥有姓名。《沙丘》《007:无暇赴死》两部好莱坞大片均未能成功接棒,表现较为平淡。

令人忧心的是,接下来几无大片撑场,“片荒”或将持续到12月下旬。新一轮疫情持续蔓延,或将对历经波折的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冲击。好莱坞大片失宠了吗?消失的观影人次应当去哪里寻找?我们对不同年龄,职业,城市的年轻人展开了调查。

好莱坞失宠:

年轻人不愿进影院了?

“已经连着好几个月没去过影院了,今年就去过几次,因为没啥好看的。最近就只看了《007》和《长津湖》。”97年出生的成都设计师小易表示。今年漫威大片、DC大片完全消失,小易去影院的频率也急速下降。其他的影片,《沙丘》《*炉香》《兰心大剧院》等等,都不在他的兴趣范围内。

作为丹尼尔·克雷格出演的最后一部007,该片口碑褒贬不一,差评集中在老套无聊。作为一个有六十多年历史的IP,詹姆斯·邦德尽管开特工类型之先河,但也难免遭受“不同肤色的美女+白人救世主”套路陈旧老化的质疑,受其影响的《碟中谍》《谍影重重》,乃至近年来加入了戏谑气质、英伦元素的《王牌特工》,都有更多新鲜感和冲击力。

如果从用户画像大数据来看更为明显,美国媒体报道称,《007:无暇赴死》近60%的购票者年龄在35岁以上,36%的购票者年龄在45岁以上。猫眼专业版同样显示其3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到44.2%,高于同时段其他影片。

“体感上周围年轻人去影院确实越来越少了,大家也不那么关心海外,金球奖和奥斯卡了,因为互联网已经带来了一切感官刺激,视觉奇观,情绪调动。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进口片身上,也发生在国产片身上。总的来说,电影并不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娱乐方式,就是社交效率没有那么高,视觉奇观冲击没有那么爽,现在的观众确实也很难有耐心几个小时不玩手机。”曾经帮忙为奥斯卡编译的羊羊,直观认知到近几年来奥斯卡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重度影迷之外,主动去影院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另外,随处可得的盗版资源和“3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片”等短视频解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年轻人去影院的意愿。好莱坞主流制片厂今年普遍选择“院网同步”“零窗口期”的发行方式,盗版资源在上映前早早流出,羊羊表示自己和周围不少人均是在家中下载看完了《花木兰》《夏日友晴天》《沙丘》。

电影越来越像是小众圈层的狂欢。90后电影从业者柿子提及了类型丰富度的缺失:“如果上的都是硬菜大餐,没有前菜和甜品,那也很难啃得下吧?”前几年,《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等小众黑马悬疑片都曾让他惊喜不已。近年来,由于疫情,参加国外电影节受阻,片荒,批片爆款缺失等诸多因素,批片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坐标广州的媒体人Lucas认为:“关键还是和引进片自身水准有关。《速度与激情9》三倍速我都懒得看,但大部分进口片都是这个水平的。想看的进不来,所以只能看盗版。近几年国产片肯定看得更多了,质量也确实上来了。”

几位受访者共同的认知是,电影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社交属性强烈的活动,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一线城市“吃饭+看电影+路上时间”平均需要耗费三四个小时,因此年轻人约会可能是看电影的主场景,能够成为黑马的也是能够击中这批观众的内容。只有极少的电影如《长津湖》等可能拉动40岁以上的增量市场。

此外,好莱坞自身也在逐渐走向式微。“一直依靠IP开发系列续集,是一种稳妥打法,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力,就如同当下长视频平台只选择开发IP剧一样,都是保险的做法。”在北大教授戴锦华看来:“好莱坞不仅仅意味着大制作的类型片,而且曾是情节剧为主体的中等预算、中等制作规模的影片,这类电影在走向衰退和消失。……电影丧失了捕捉、对话现实的能力,本身就是电影危机的表征。”

虽然出现了危机,已有百年历史的“第七艺术”并不会因互联网时代的冲击而消亡。当数字摄影机代替胶片摄影机之时,也有“胶片已死”的感叹,但胶片并没有真正死去。当下好莱坞五大不断试水院网协同等发行方式,也正是对流媒体新渠道的探索。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电影的衰落,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的萎缩,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电影’的无穷蔓延。如今我们看到的海量视频、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和数码制品,可以说是‘电影式的’,‘电影’正在成为我们今天最主要的媒介语言或者说再现形态。”戴锦华这样说道。

沉迷剧本杀、“抵制伪3D”,

“爆款”何时回归?

对于Z世代非影迷小易来说,今年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剧本杀店和密室逃脱店。作为一名常年泡在夜店酒吧的社交达人,他认为剧本杀比起电影社交属性更强,效率更高,也更刺激。

“现在的密室也越来越精致了,人均400的已经可以算是成都密室的天花板。里面好多场景都是用电影道具搭建的,今年电影又不好看,我觉得比电影更好玩。”小易发来了“怪物赏金所”的逼真怪物道具照。

而对于影迷来说,进口大片“2D排片场次极少,观众基本丧失选择权”便是不去影院的理由。

“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2D版本。”上周五,笔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影院购买《007:无暇赴死》的票时,对方表示。这部转制3D动作片的观看过程不能说十分愉悦,考虑到164分钟的时长,更加重了观看过程的眩晕感。

一场“抵制《007》3D版和《沙丘》3D版”的运动在社交媒体上兴起。有影迷列出了拒绝《沙丘》转制3D版的五大理由。据《名利场》报道,《沙丘》在中国最初的发行计划并不包括2D版本,影片预售的时候也只有3D排片,在受到观众批评后,负责发行的中影主动联系传奇影业要求加快 2D 版的审核,才使得 2D 版本得以上映。

两者亮度和清晰度存在着很大差别:《沙丘》全程采用IMAX 2D格式拍摄, 2D是4K片源,后期转制的3D只是2K片源,夜景暗度更是雪上加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接受《时尚芭莎》采访时表示,自己希望影片能以Imax 2D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而影迷自发P标语,抵制007转制3D的理由也很充分:该系列六十余年来均为2D。

在《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中,影评人、编剧兼导演张小北提到和《007:无暇赴死》类似的动作大片《谍影重重5》:“它在国内上映时3D转制也引起了影迷很大的愤慨,系列电影平均每个镜头不到一秒,三四千个镜头剪辑,手持摄影加高速剪辑非常不适合3D呈现,会令观众产生眩晕的感觉。”知名摄影师曹郁则提到了“伪3D”对影片审美表达的伤害:“3D将电影原本很复古的色彩滤掉了,电影导演喜欢用高光表达情绪,3D却让电影里的高光感觉非常平。”

伪3D之争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利益:3D电影票价通常比2D电影票价高出20%-30%,最后可能多出上亿票房。不少影院还会要求影迷自费购买一次性3D眼镜。3D电影对于银幕灯泡亮度有很高的要求,然而许多中小影院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设备无法满足要求,更加重了观看中的疲劳感。

自《阿凡达》开启3D大片时代以来,《一代宗师3D重制版》《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等也在国内获得了很大成功,3D俨然日渐成为进口大片标配,与重工业大制作画上了等号。为了更高的票房,部分引进片在海外主流国家地区均无3D版本,只在中国发行“*3D”。然而粗制滥造的“后期转制3D”“中国*版3D”正在伤害着影迷们的体验,并进一步打击着对进口片的观影热情。

资料显示,《泰坦尼克号》在3D转制时,297000 帧画面一帧一帧地“抠”,总共花费了 1800 万美元,和约 60 周时间。然而,国内主流的 3D 转制成本大概为 500 万人民币,转制工期往往只有几周,最终观感多数沦为“只有字幕是3D的”。

好莱坞失宠,进口片爆款缺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场的冷热不均之感。过往,热门进口大片能够带热档期,产生联动效应,填补冷门档期的票房缺口。今年扛起票房的重任,基本全落在了国产片身上。

已经在路上,或将于年底国内上映的《毒液2》《黑客帝国4:矩阵重生》能够绕开上述一系列坑,将年轻人重新拽回影院吗?答案将很快揭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