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数字文博,来得静悄悄

提到“旅游”,人潮汹涌、路途奔波、景区名不副实,是被大众广泛提及的各种标签。然而,在新技术来临的当下,旅游行业本身正在经历一场革新。

提到“旅游”,人潮汹涌、路途奔波、景区名不副实,是被大众广泛提及的各种标签。然而,在新技术来临的当下,旅游行业本身正在经历一场革新。

热爱游览各种名胜古迹、博物馆的李梦,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以往,我们会在周末休息时,顶着烈日或风雨去博物馆看展,现在通过手机中的小程序便能实现在家躺游各地的梦想。”事实的确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开始借助云端,寻找更多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对于工作繁忙且缺少休息时间的打工人而言,相比旅途中的劳苦奔波,现在的云端旅游正在成为其所青睐的新一代旅游方式。与此同时,在线上云旅游火热背后,一场关于景点、博物馆的数字化之战正在拉开帷幕。

基于此,本文中新眸将着重分析以下3个问题:

从内部环境来看,文博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

数字文博领域发展情况如何?企业切入点有什么不同?

就行业趋势来看,未来数字文博的发展方向如何?

01

时代变了

李梦*次游览线上博物馆是疫情期间。她旅游的频率极高,不加班的双休中,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是她最喜欢去的地方。

“我是真没想到,竟然能在线上实现旅游的梦。”当时国内疫情态势严峻,像李梦一样热爱旅游的人大都已经被疫情困住了大半年。一名旅游达人称自己的状态就像困在笼中的鸟。

疏解的出口指向了线上,公开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以各种形式上线的数字展览就超过2000个。毫无疑问,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博物馆迭代的步伐。

数字化浪潮的崛起、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因素让线上旅游快速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作为百姓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博数字化的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事实上,这场变革要追溯到更早以前,2015年《博物馆条例》施行,鼓励全社会参与博物馆事业,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借由数字化之风,博物馆正式走上了转型之路,不再只是收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融入公众生活。

这一条例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运动拉开了帷幕。截至2020年末,中国有3500余家博物馆开放了数字地图,346万件可移动文物被采集了数据信息,全国馆藏文物数据总量超过140TB。

在市场需求激增以外,数字文博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来自于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博物馆数字化”的基调已经奠定成型。

近年来,全国各文博机构,诸如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已经走在了数字化的前列。

对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存是核心任务。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数字化的动作,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缓解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只是其一,其二是通过线上游览,消费者还能以更轻松的方式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许多人与李梦一样,在2020年的那场疫情中*次接触到了“线上博物馆”。而在李梦的一番体验后,她告诉新眸,相比线下游览博物馆,线上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比如观赏得更明晰,且讲解得更加透彻。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程度的提升,线上游览正在成为一个被受众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据统计,上线于疫情期间的“云游敦煌”*天实现了超200万人次的访问量,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目前“云游敦煌”的总浏览量已超过了5000万人次。

02

“伙伴生态”

无论是出于保护还是发展,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之于保护,数字化可以实现珍贵文物的*保存,为广大用户、专家提供了观赏、研究的可能性。之于传承,数字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这些稀世珍宝。之于产业化,以文博产业IP为核心,活化了这条产业链背后的各个环节,并以此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

通过数字化激活这个传统赛道是当下的共识,围绕这一目的展开,首先要做的便是全盘的“云端化”:小到一件件文物的扫描、大到整个产业链条的革新。

当然,现实中的转型远比简单的文字描述要复杂得多。如今数字化转型触角遍及各个行业,但之于传统博物馆而言,这依旧是一个新鲜领域。文博数字化根生于产业环境迭代本身,不同于传统行业求“新”的本质,文博产业更需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中历史沉淀出来的文化气息得以留存。

这是博物馆通过自身难以实现的目标,于是依托于产业互联网中的生态伙伴成为了文博行业数字化的*。

而将文博行业置于更大的话语体系中,旅游与民生息息相关,这一特质要求生态伙伴的底层能力必须过硬。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下互联网企业诸如百度、腾讯、阿里、京东均切入了数字文博领域,以各自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了整个行业的革新。不过,依托于能力和资源差异,不同企业给出的数字转型的解决方案也有所不同。

比如腾讯,在助力文博数字化转型中,其与文博机构合作打造的“云游敦煌”和“数字故宫”,均选择了依托于微信客户端中的小程序。扩大到腾讯自身能力来看,其在C2B战略中,微信、企业微信等产品能够使得行业与腾讯产业互联网业务进行有效连接。

*的C端用户平台和最丰富的用户场景下,小程序背后的支撑来自于微信超过12亿的用户数量,对于文博行业而言,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线上化带来的壁垒。

随着“故宫”数字化工作的推进,依托于腾讯平台,故宫长达六年的数字化之路正在进一步显现。除了基于传统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推动文物修复等基础性工作,同步推动以故宫为IP的数字文化产业链的搭建。

故宫自2019年与腾讯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于2020年7月推出了集文物数字化成果、新文创产品、知识普及和功能性导览为一体的“数字故宫”小程序,今年12月份,“数字故宫”小程序再度升级,除了增加购票约展服务以外,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线上玩法,诸如随身导游、文物鉴赏等。

再比如阿里,依托于电商本业,针对不同的博物馆进行IP衍生品的推广。2016年国博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覆盖了包括门票、文创、出版在内的三大板块。

在新眸看来,无论是基于哪一切入点进入市场,各家都想基于点到面的策略,实现从外围合作,深入到藏品展陈、文物保护、IP产业链打造等,从而帮助行业形成一个闭环。

如今,已经成为“线上博物馆”忠实用户的李梦也观察到了巨头扎根数字文博的现象。

对于这样的“变化”,从消费者的身份,她表示出了赞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上博物馆,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受众教育层面出发,这都是有利的。”

03

下一个锚点在哪里?

相比国外文博数字化的进程,国内博物馆开始转型的时间的确晚了一些。

上世纪90年代,大英博物馆开始投资文物数字化项目,90年代后期,两年时间扫描了5000件文物,形成约1万张照片,建立了全新的电子数据库。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法国卢浮宫对其馆藏的四分之三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并供公众免费下载使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开放资源”项目让解锁数万件文物和艺术品的高清图像成为可能……

伴随着运用VR、AR等技术的发展,国外一众博物馆的数字化的成果正在继续深入,持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尽管国内文博赛道数字化之旅较国外市场开始的时间要晚一些,但不能否认的是,国内文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众互联网企业的支撑。比如,依托于微信和QQ两大社交平台,通过腾讯搭建的平台,相关博物馆能够直接触达到全国数十亿的游客,在打通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鸿沟下,数字文博行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迈入高速发展期。

如今,伴随互联网经济和大资本的运作,文博行业鸿沟和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外国情不同,国内文博的数字化之路也开始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在国内数字文博这场“战争”中,线上化只是一个开始,推动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或许才是这场转型之战的后半段。

李梦告诉新眸,虽然不能否认线上欣赏文物的便利性,但是实地体验带来的现场感觉是无法被取代的。

为此,之于文博赛道,数字化被观众寄予的期望更像是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线上、一端则承接了线下。在更为接近利益的背后,文博行业的营收也是一大挑战,当下的共识是,线上不能取代线下,而是作为一种补充。

于是,在沟通线上和线下的目的下,各种功能于数据化过程中衍生出来。同样是基于媒体介质本身衍生的功能迭代,比如,腾讯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中上线了基于算法的参观舒适度指数功能,帮助游客优化游览路线。比如,百度开启知识直播,为线下博物馆引流。

如果拿国外相对成熟的数字文博市场类比,中国文博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期尚未到来,但是,也不能否认的是,在本土需求的催使下,转型的本质逻辑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

在这背后,互联网企业该去的方向也愈加明晰。对于李梦这样的博物馆爱好者而言,她所期待的联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其它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