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万亿美元,苹果又跨越了一个市值里程碑。
美国当地时间 1 月 3 日,苹果股价突破 180 美元,市值一度超越 3 万亿美元。
普通人或许对 3 万亿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 2037 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也只有 7.2 万亿美元,苹果相当于它的 40%。而上交所,已经是仅次于纽交所、纳斯达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苹果,毫不夸张。
自 2018 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市值后,苹果股价一路飙升。从 1 万亿到 2 万亿,苹果用了两年,再到 3 万亿,则只用了一年半。
这其中一部分要归功于市场的浪潮:过去两年,几乎所有科技公司的股价都在涨。但苹果的经营表现仍然无懈可击,面对市场的高期待,接连交出了多份近乎*的财报答卷。
为什么苹果似乎越来越「*」了?迈向 3 万亿市值,公司内外发生了哪些变化?苹果到底做对了什么?答案可能就在下面几个关键词中。
01
M1
2020 年夏天的 WWDC 开发者大会上,苹果首次宣布:Mac 将抛弃英特尔的 X86 芯片,转用 ARM 架构自研芯片。
11 月,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MacBook Air 发布。靠着*的性能和功耗表现,M1 Mac 迅速引爆了市场,口碑发酵后,2021 年*季度(对应苹果 2021 财年二季度),Mac 实现了 91 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70%,创下历史新高。
M1 芯片发布后至今的一年里,整个 Mac 产品线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 3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
而且,考虑到 M1 Mac 首发机型是相对便宜的 13 寸笔记本,整个 Mac 用户规模的增长只会更多。
Mac 是苹果最「古老」的产品,已有近 40 年历史。自 90 年代末乔布斯回归苹果,发布 iPod、iPhone 之后,Mac 一度被认为是一项「边缘化」的业务。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电脑」的需求早就在逐年递减。
M1 证明了,用户对「电脑」的需求依然坚实存在。只是电脑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有更强的性能、续航,更好的便携性、连接性。
在苹果帝国的版图里,Mac 算不上一块「大业务」,即便是 2021 财年,Mac 销售额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也不到 10%。
但因为采用自研芯片,Mac 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它不只是性能更强了,还可以和 iPad、iPhone 等移动设备更好地连接、协同工作,可以运行 iOS App。各种设备间的「粘性」更强了。
因为旗下所有产品线都采用 ARM 架构芯片,苹果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统一的开发体系。开发者可以轻松将 App 移植到不同设备平台,用户也可以获得更连贯的体验。
这可能是过去一年,推高苹果股价的最关键因素。
02
iPad
过去两年,苹果业绩增长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iPad。
在这之前,iPad 已经卡在一个「瓶颈期」很久了。2013 财年,iPad *时期的全年销售额是 310 亿美元。到 2018 年,这个数字已经跌至 180 亿美元,可以说是「一蹶不振」。
原因也很简单,在 2018 年以前,iPad 就是一个「放大版 iPhone」。而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屏幕越来越大,大部分用户都倾向于用手机解决大部分事情,如果办公室又有电脑,留给 iPad 的空间几乎为 0。
但疫情改变了一切。疫情时代,无论是上网课,远程办公,还是躺在床上看剧打游戏,都需要一个轻巧易用的「大屏设备」。而 iPad,就是*的选择。
用户对 iPad 的需求激增。自 2020 年,iPad 销售额迅速攀升。2021 财年销售额更是达到 3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打破了 2013 年的记录,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
2020 年秋季,苹果发布了新的 iPad Air,采用了和 iPad Pro 类似的「全面屏设计」,但价格更低。2021 年,苹果继续积极推动 iPad 产品线更新,发布了搭载 M1 芯片的 iPad Pro,以及更小的 iPad mini。大部分新产品都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在此之前,网上流传着一句嘲讽 iPad,特别是 iPad Pro 的话:「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但在疫情和远程办公的时代,或许正是因为 iPad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生产力」和「爱奇艺」,让它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03
SE
过去两年,是「万物皆可 SE」的两年。
2020 年 4 月,苹果自 2016 年之后,首次更新了 iPhone SE。之后对 SE 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
SE 只是一个代号,他象征着苹果开始更重视相对廉价的「低端产品」。
从二代 iPhone SE、到 Apple Watch SE、HomePod mini 再到*的普通版 iPad,苹果加快了这些产品的更新节奏,而且为它们搭载了更好的芯片。
在此之前,苹果从来都是一家专注于「旗舰」的公司。乔布斯的产品哲学就是「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即便它很贵。
但时代已经变了。无论是电脑还是智能手机,苹果早已完成了对「高端市场」的占领,如果想要继续保持增长,就必须「下沉」。
这又是一对很难平衡的矛盾。做中低端产品,如果「做得太好」,势必会导致高端用户也转投那些「更具性价比」的中低端产品,伤害到营收。做得不好,就没法在市场上生存。
初代 iPhone SE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下诞生的产品,因为缺乏竞争力,最终并没有赢得口碑和销量。
但这两年,苹果似乎为 SE 产品找到了「新策略」:用最新*进的芯片,搭配上一代的设计、功能。
最新的芯片,保证 SE 产品有足够的基础体验,不会卡顿,难用。但上一代的设计、功能,又让它区分于旗舰产品。
自 2020 年开始,苹果的「SE 产品线」收获了更多用户好评,关于 SE「香」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04
「香」
2020 年秋季,iPhone 12 发布后,「十三香」的梗席卷了网络。
但大部分网友,都是「口嫌体正直」,嘴上说等 13,还是管不住手,买了 iPhone 12。
在 iPhone 12 作为主力旗舰销售的 2021 财年,iPhone 实现了高达 1920 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39%,突破了此前的新高。
iPhone 12 系列之所以「香」,除了外观相比前代大变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变「便宜」了。
苹果在 2017 年曾引领了一波智能手机「涨价」风潮。当时发布的 iPhone X,首次把旗舰手机的售价,推向了 1000 美元,国内顶配价格也逼近了 10000 元人民币。
在 iPhone X 之前,iPhone 的定价一般在 4000-5000 元起步。国产安卓旗舰则大多只卖 2000-3000 元。之后,因为苹果「带头」,加上上游零部件价格水战船高,越来越多安卓厂商也开始纷纷涨价。用户逐渐接受了「涨价」的设定。
而苹果,却在此时决定「降价」。iPhone 11、12 两代手机,苹果降低了起售价,提供 24 期免息分期。发售后各种渠道折扣、活动也来得比以往更快。同时,苹果巨大投入研发 A 系列芯片,开始展现出远远*于安卓阵营的性能优势。
两代 iPhone,几乎都围绕着「香」这个词展开,消费者认可了它的「性价比」,销售额不断攀升,最终创下 2021 财年的新纪录。
05
新配方
冲向 3 万亿市值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苹果也曾遭遇过一次重大危机。
2018 年秋季,因为 iPhone XS 和 XR 系列价格上涨,市场接受度低,苹果在 2019 年初对外宣布,无法实现此前定下的业绩目标,股价应声大跌。
紧接着,此前负责「零售」业务,曾在苹果内部被寄予厚望,甚至有传闻说她将接班库克的高级副总裁,Angela Ahrendts,离开苹果。
Angela Ahrendts 曾是奢侈品牌 Burberry 的 CEO,2014 年加入苹果,推动了 Apple Store 零售店的「风格改造」。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直接参与了产品的规划、定价,但她在苹果任职的 5 年,恰好是苹果全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 5 年。
同样在 2019 年离开苹果的,还有苹果的首席设计官,Jony Ive。
如果说 Angela Ahrendts 还只是一个高管而已,Jony Ive 则*是苹果的灵魂人物。他是 90 年代末,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亲手提拔起来的产品设计师。从 iMac 到 iPod,再到 iPhone 和 iPad,他和乔布斯一起,做出了太多足以传世的好产品。
两位关键性高管先后离开,所有人都对苹果未来之路开始提出疑问。
过去两年,苹果用坚挺的业绩表现,回应了质疑。但真正的秘密,其实藏在财报的「利润」里。
2021 财年,苹果收获了 947 亿美元的净利润,综合利润率为 25.8%,相比 2020 财年 574 亿净利润,20.8% 的利润率,大幅增长。
这说明,苹果的成本大幅降低。这背后,*的成本削减,发生在 iPhone 12 的生产制造环节。
作为一个设计师,Jony Ive 对产品有着精益求精的要求。
在他看来,观感上的「设计之美」大于一切成本问题,甚至是实用性。所以他做过很多「不接地气」的设计,包括超薄无风扇所以发热严重的 MacBook,「亮黑」但不耐刮的 iPhone 7,也包括售价 1000 美元的「显示器支架」。
Jony Ive 离开后,他的「门徒」Evans Hankey 接手了硬件设计的工作。而 iPhone 12 系列,可以说是 Ive 离开后,Hankey 交上的*份答卷。
Hankey 一方面继承了 Ive 的衣钵,同时又比 Ive 更懂得「脚踏实地」。iPhone 12 的成本大幅降低,给苹果带来了更多利润,也让它有了「不涨价」的底气。
有人认为,Jony Ive 离开,标志着苹果进入一个新时代。苹果产品正在变得更「实用主义」,有温暖的人文气质。
苹果产品的配方,正在改变。
2018 年,苹果市值突破 1 万亿时,库克曾发了一封内部信。他在信中说:「我们为这般成就感到无比骄傲,但这并不是衡量我们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
所以,在市值突破 2 万亿,3 万亿的里程碑时,苹果并没有对外发声。
从 1 万亿到 3 万亿,即便作为一家「富可敌国」的巨头,苹果也一直在拥抱变化。
1 万亿时,它还过度依赖 iPhone 业务,想靠卖更贵的 iPhone 实现增长;2 万亿时,它已经通过可穿戴设备、软件服务实现了突围;到今天的 3 万亿,你会发现,苹果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要更多。
库克曾强调,乔布斯创立苹果的理念,是因为他相信「人的创造力可以战胜任何挑战」,实现这件事,正是苹果的使命所在。
他们做到了。今天的里程碑,也是下一个新挑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