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这里,刚诞生了一笔超10亿融资

从宇宙飞船、太空旅游再到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组件,商业航天又涌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5、4、3、2、1,点火”。2021年11月7日,伴随着轰鸣的声响,星河动力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冲上云霄。升空15分钟后,“谷神星一号”顺利地把 “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短暂庆祝后,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便马上着手下一个重要工作——融资。今日(1月24日),星河动力宣布完成总额12.7亿元B及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东方富海和华强资本领投,中航航融、中军金投、安徽江南建投、成都新经济基金、中天汇富、云鼎资本、天宏投资、麦秋创投、合信方册、九颂和泽、天穹璇玑、致道资本、太仓泓利、海阳睿明、仰望星空、灿烂星空以及老股东新势能基金、元航资本等一众投资人紧紧跟随。

透过这笔融资,我们可以看到浩瀚无垠的宇宙依旧深深吸引着VC/PE。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外的亿万富豪追逐太空梦,国内的商业航天也如火如荼——国星宇航、航天驭星、微纳星空、凌空天行、天链测控、中科宇航、千乘探索、九州云箭、东方空间等十余家公司拿到了上亿元融资。不久前,火箭公司深蓝航天官宣了近2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成投资、德同资本、欧瑞资本、银河系创投、卓源资本等。

既然选择了太空,便只顾风雨兼程。对于商业航天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征途便是星辰大海。

北航博士创业,

刚刚拿下一笔超10亿融资

与大多数商业航天创始人一样,刘百奇也拥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背景。

从北航博士毕业后,刘百奇先是留在本校任教三年,后于2011年进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总体设计职位。2015年左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航天科技人才从体制内走出投身创业。

彼时,刘百奇也有创业的想法,但他并没有马上离职,而是做了一番详尽的市场调查,不断与身边已创业的前同事们交流、请教。2018年,刘百奇与几位合伙人一同决定创办星河动力,致力打造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满足星座组网及试验载荷发射任务需求。

入局时间虽晚,星河动力依旧备受VC/PE们的青睐。成立之初,星河动力即获得了元航资本、丰厚资本和北航投资的两千余万元天使轮融资。2019年,星河动力完成了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安芙兰资本、科鑫资本和新势能资本。同年12月,该公司又官宣了1.5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普华资本、华强资本领投,联储创投、川商基金、野草创投、梅花创投、新势能资本等跟投。

回忆这一轮融资,华强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玉透露:“我们见面五分钟便决定投资星河动力。短短五分钟时间,我们看出了几个创始人的格局和认知非常高,战略定位准确清晰,组织建设能力强,也非常有情怀。而且整个团队很踏实,都是有梦想的航天人。”

转眼到了2020年,星河动力完成了两件大事:其一,星河动力于 9 月完成了2亿元A轮融资,华强资本领投,启赋资本、达武创投、元航高脉资本、联储关天、安徽江南产投跟投;11月,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了其首枚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并顺利将载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中国商业火箭公司。

在这之后,主动来拜访星河动力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当中既有产业基金也有知名VC机构,东方富海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9年,东方富海便开始关注商业航天赛道,陆续走访了一些企业和专家。在星河动力首飞成功后,东方富海项目组立即与刘百奇交流,发现公司的里程碑节点与最初规划一致:成立2年即完成固体火箭首飞,液体火箭路线成熟且能更快实现商业化。“团队技术扎实、严谨务实,行业客户的评价也极高。”东方富海尽调完成后,便决定参与星河动力B轮融资。

成立4年时间,星河动力实现了民营火箭的首次连续发射成功和一箭多星发射的突破,已经成为了国内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这表示着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商业火箭的技术状态日趋成熟,在国内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型号中率先迈入了商业化发射交付的新阶段。这轮融资结束后,该公司又加快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迈向星辰大海,

商业航天火爆,VC/PE都来了

借着星河动力,我们来回顾下2021年商业航天的情况。

国际上,商业航天可谓异常热闹。7 月 11 日,维珍银河公司创始人理查德 · 布兰森搭乘该公司的 " 团结 " 号飞船,完成了首次近地轨道太空旅行;同月,蓝色起源公司的飞船也成功实施了首次近地轨道载人飞行,其首飞席位拍得 2800 万美元的高价。

我们把视线拉回国内,中国航天也是高歌猛进。在国家航天层面,我们实现了空间站、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太阳探测等重大工程的完美实施。

但在商业航天方面,融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企查查数据显示,商业航天融资事件数量从2015年起开始翻倍,从15起上升至46起;2018年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2020年出现回落,但仍保持在40起以上。而2021年的融资明显减少——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只有30多起融资。

在未来宇航创始人牛旼看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融资进度是根据企业发展里程碑决定的,商业航天公司从提出一个idea到技术验证、产品量产,这个周期可能需要3-5年。“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里程碑要比其他行业要久一点,所以一年的融资变化并不能完成地反映这个行业的市场热度和发展速度。”

此外,东方富海合伙人黄国强补充:“2021年,部分企业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影响了一些投资人的信心。同时,由于航天产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壁垒高、周期长等特点,资本会自然而然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头部企业单次融资就足以支持2-3年,融资便不会那么活跃。”

从数据上来看,VC/PE确实开始向商业航天的头部企业聚集。这一年,国星宇航、航天驭星、微纳星空、凌空天行、天链测控、中科宇航、千乘探索、九州云箭等十余家公司拿到了上亿元融资。其中,九州云箭是为数不多的火箭发动机公司。

“融资事件减少不能简单理解为赛道变坏了。”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辉告诉投资界,在整个航天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的价值只占10%,火箭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和卫星遥感运营方面仍存在较大可开拓空间。

民营商业航天马太效应愈加明显的同时,商业航天赛道的确发生着新变化——VC/PE越来越青睐天使轮。

2021年6月,90后清华学霸姚颂掌舵的东方空间宣布完成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系列融资,经纬中国、红杉中国、联想之星真格基金众海投资、图灵创投等一线VC机构投资。此外,星空动力完成了英诺天使基金投资的天使轮融资;火箭派连续完成了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微动时空拿到了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奇绩创坛、创新黑马基金……从宇宙飞船、太空旅游再到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组件,商业航天又涌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航空航天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