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黑铁时代
2月11日,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的年会发言让这个春节骤增了几分寒意,5000多字的发言触目惊心,他认为房地产已经进入黑铁时代,并将2022年形容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
黑铁时代一词化用了著名作家王小波时代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再到如今的黑铁时代,人人弯腰就能捡黄金的好时候过去了,末日黄昏的痛苦感扑面而来。
行业标杆如此诚惶诚恐掀开了地产人最痛苦的一面,过去一年*是地产人最难的一年。虎年*周,河南地产王建业集团疑似裁员优化,郑州地产圈儿则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郑州网约车的车主群里,近半年加入的一半都是地产人。
一语道出了郑州地产人近年来的穷途末路。
在郑州,房地产从业人员超过50万。从一线销售、中介渠道、地产开发企业到物业,再到地产行业上下游企业,无数郑州地产人的生命轨迹,正拼接出时代轮廓的悲伤剪影……
01地产人跨界自媒体从年赚400万到不足百万
老范,82年的人,以前在郑州本土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经理,2016年是郑州房地产市场的分水岭,短短数月,房价跳涨50%,全城沸腾。
那一年郑州的房地产人躺着都能挣钱,也就是在这一年,老范却选择了创业。
从收入上看,老范选择在那个时候离职的确不够明智,但对于既拼能力又拼体力的房地产行业来说,跨入中年的老范真的不占优势。行情好的时候没时间,行情不好的时候没有钱,怎么看到最后都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老范呷了一口茶,想起自己那时的英明抉择,如墨星眸里泛起一丝得意。一台电脑,一个人,就叩开了内容创业的大门,成本既低又灵活。真正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
老范是幸运的,行业疯狂的时候,围绕产业资源孵化出来的创新同样站在了风口上。
仅仅几个月时间老范的公众号阅读量就稳定在五到八千,成为郑州房地产自媒体号小三甲。郑州在全国能够称霸*的不多,但是郑州的房地产自媒体*上算是一个。
在各路大V和小V苦口婆心的教导下,郑州人不断树立并更新着自己的购房观,自媒体对购房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大大小小的房地产自媒体号上发推文成为了每一个项目开盘前的必修课。
老范说那时候就自己一个人,文章后面附上电话和个人微信的二维码,也没有业务员,每个月轻轻松松挣个五六万不是问题。不过那时也挺辛苦,老范经常熬夜写稿,熬到半夜稿子终于写完了,大脑往往又兴奋的睡不着。好在付出有了回报。
最挣钱的是在2018年,那是郑州房地产自媒体红利释放的末期。只需守着一部电话,既不用一轮又一轮的登门拜访,也不用送礼给回扣。每篇软文四五万块钱,挣钱又快又容易。
“软文这钱,挣得体面,不过有时候我们还联合二手房门店给开发商带客。”说到这儿,老范不好意思的笑笑。
让老范不好意思开口的是他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粉丝的信赖,与中介合作给开发商带客,成交一套房子往往比写一篇软文还要挣钱。有时老范也会组织粉丝集中团购某一个楼盘。给粉丝推荐楼盘本身并没有错,但楼盘有好有坏还有烂尾盘。往往购买价值越低的楼盘,佣金越高,就怕推荐人经不起诱惑守不住良心底线。
沐浴着行业春风,老范单凭一个自媒体号,2018年营收高达七百万,扣除所有开支,净赚四百万。
这一年老范经历了人生*,在郑州豪宅区入手了一套大四室,从刚需到*改善,老范一下子实现了多个阶层的跳跃。往日情景再现,老范那张干瘪消瘦的脸竟然突然变得荣光焕发,直到电热水壶水烧开时轰轰轰的沸腾声才把他拉回现实。
老范叹口气,“不过这三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一方面是郑州房地产行情变冷,大环境不好,我们也就跟着不好了;不断有房企暴雷,客户池子也变小了;还有就是贝壳在郑州的强势崛起,开发商普遍跟贝壳合作,把钱都花在渠道上,项目推广的钱少的可怜。”
今非昔比,郑州很多房地产自媒体号的收入惨遭腰斩。老范的公司2020年全年收入已经萎缩到了200万,人员也由最多时候的七个缩减到现在的四个。今年只有一百四十万左右。老范推测明年会更惨,而且以后一年会比一年惨。
老范苦笑“自媒体,自媒体,可能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去创作的媒体,实至名归。”
02掏空积蓄买房如今面临断贷
"本来房子是可以挣钱的,现在不仅赔钱还把生活搭了进去"
*次认识小刘是2018年,小刘原来是郑州郑东新区一家二手房门店的中介,那个时候小刘意气风发,俨然一副人生赢家。当同龄人还在苦苦攒首付的时候,才27岁的他已经手握3套房,价值500百万左右,与各种啃老族和二代相比,小刘靠的是个人积累。
最初郑州二手房市场比较混乱,乱才往往更容易滋生“寻租空间”。小刘靠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差价,还有就是给客户办理各种假证明规避限购限贷,有时候客户为了让中介力荐房源,还会额外给小刘发红包......正当的不正当的,总之,小刘凭借职业和平台优势完成了个人的原始积累。
房产从业者热衷买房就像卖保险的爱买保险一样,小刘把挣到的钱和信用卡套现买了三套房。
如今再次见到小刘,明显没有了以前的精气神儿,不过依旧健谈。小刘现在是一家德祐门店的经纪人,主要卖新房。
房产经纪人往往没有底薪,有成交才会有佣金。这两年郑州房地差整体行情不好,小刘的收入少得可怜。
最初小刘三套房子每个月15000的房贷靠信用卡和收入还可以维持,但这两年行情不好,再加上疫情和灾情几个月都没有收入,他时时都面临断贷的压力。
现在都是靠信用卡、网贷分期、跟亲戚朋友借钱,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现在的每一天小刘说都感觉是在走钢丝,财务状况脆弱的不堪一击。就连自己最不想拖累的父母都在帮忙还贷,但是仍然看不到丝毫缓和的现象。
失眠,掉发,睡不着,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说起自己近两年的焦虑,小刘满是感慨。他后悔当初投资买房,关键是没有还贷能力还硬买了三套,其中两套都买在了远郊。
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刘矫情,既然有三套房为什么不卖掉一套。小刘说为了不断贷,去年都在卖房,但挂出去以后看房的只有寥寥几组。价格已经下调了三次,但至今也没有成交。每次有人来看房,小刘都表现出极大的卖房诚意,价格还可以再谈,但挡不住看房人拂袖而去。
本来房子是可以挣钱的,但是小刘说,这两年房贷都是各种套现,利息成本太高,很可能到最后不挣钱还要赔钱,曾经画的饼到现在也没能吃上。小刘说挣不挣钱现在也无所谓了,只要把房子卖掉能续命就行。
小刘感慨这几年房价起起伏伏,自己的生活就像过山车。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多悲喜,也不知道这种生活何时才能能结束。
目前房地产行情既然如此不堪,为什么还不转行?
小刘坦言跳出了这个行业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而且身上背着巨额房贷也不敢轻易去换。再者小刘深知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行业,熬过了黑暗,就是黎明。他判断房地产最难的时刻就要过去,因为前几天央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放水。
不过这次房价就是涨到天上去,小刘说自己也*不会再通过买房来挣钱了。
03郑州为什么这么惨?
今年年初《财经十一人》对各行各业做了一个测算盘点,测算的结果显示位于收缩榜榜首的既不是遭遇“灭门之灾”的教培行业,也不是深受疫情冲击的旅游景区,而是房地产。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楼市更严格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被彻底遏制,郑州还未等来春天就又迎来了更惨烈的寒冬。
一个城市的房价,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个城市的产业、教育、交通、商业、医疗、文化等所有资源竞争力的数字体现,房价上不去,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个城市没有竞争力,正在鹤岗化。
不得不承认,教育和产业的确是郑州的短板。
全河南人口近亿只有一所211,没有一所985。名校少学子多,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洼地”。
教育看似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但往往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近几年河南也在积极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与高校洽谈在河南设立分校,奈何城运不佳。
前不久有自媒体大V来河南考察,回去写了篇河南观感。满屏都是在说河南穷,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是“现在的河南农村就像90年代的湖南”。
在承受被揭疤之痛时,河南人也在深深反思。教育短板的确限制了河南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反映到现实情况就是郑州高收入群体规模十分受限。
但河南也在积极做出改变。海马汽车、上汽、比亚迪、恒大新能源、海康威视......相继落地。
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汽车行业高度依赖研发能力,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而郑州又很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在郑州落地?位置好价格又便宜的土地就是最有力的筹码。
这其中,就有企业借汽车项目开路,实则为低价拿地,最后汽车产业没怎么发展,倒做起了房地产。
除了产业、教育资源的不足之外,郑州房地产其实自带硬伤。
这里首先提一下,郑州特有的城中村改造的“郑州模式”。和一般的由地方政府做一级开发不同,“郑州版”城改,是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合同后,开发商出资,政府出力拆迁净地。
拆迁费用、安置房补偿、过渡安置、协调沟通等等各种成本,都是开发商负责,整理出来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安置村民,一部分走招拍挂,这部分招拍挂的土地用来商品房的开发。
“招拍挂”的潜规则是,前期介入拆迁安置的开发商底价拿地,政府再把挂牌起始土地价格的60%付给开发商,作为开发商前期投入的对价。
像上海、重庆、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普遍是全部拆完,变成净地以后,再捂两年,然后走招拍挂,地价被众开发商抢高以后,房价也就推上去了。郑州之所以没有效仿,归根结底还是财力不足。
2015年和2016年是郑州城中村的大拆大建之年,拆迁后的土地大多在近几年集中入市。而且再加上郑州执行严格的调控政策,从2016年到2019年郑州加大了土地的供应量。这样巨大的土地供应量在全国一二线城市里,郑州是头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供大于求。
2020年的郑州不论是主城还是远郊房地产市场已经全面沦陷,住宅用地供应量上收缩明显,只有384公顷。
本是有意挽救跌跌不休的房价,奈何今年郑州又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水灾,还经历了两次疫情的反扑,郑州的房价算是掉到了冰窟,透心凉。
04活下去,一个时代转身的背影
王健林早几年就说过房地产是很赚钱,但是不可持续,不稳定,万达需要转型身。面对起伏不定的行业洪流,大佬尚不能左右逢源,行业内部那些渺小的个体恐怕也只能随波流。
大环境不好,房企举步维艰,不断有企业暴雷。
而郑州50多万的地产从业者颤颤巍巍。被裁员几乎每天都在身边上演,大家像观众看戏一样,看着昨日还在一起打拼的同事,收拾东西慢慢离开,内心感慨万千,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又会成为这场戏的主角。
当郑州法拍房数量屡创新高,大家才明白原来万科总裁郁亮的那句“活下去”不是口号而是发自肺腑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