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蚌埠,从零开始

地方的转型失败,还是因为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牵制了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进而导致本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的流失。

安徽省相关会议期间,省委书记郑栅洁与蚌埠市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以来,蚌埠市推进创新发展、产业强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退无可退、背水一战”,让蚌埠站在了新的角度审视自身未来发展的走向。

“蚌埠住了”,本是一句谐音梗,没想到刚过去的2021,蚌埠真的“绷不住了”。

2021年,老工业基地蚌埠经济失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0,离计划的目标相差甚远。作为皖北经济重镇,蚌埠“绷不住了”,这对安徽来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挽回当下蚌埠的局面,不让其掉队。

蚌埠经济失速,揭示的是一个一般性命题,代表着一类城市在新经济时代下的境遇。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三四线城市、老工业基地,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焕发新生?

显然,破解蚌埠经济失速之局,也为三四线城市、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范本。

01、慢进则退

关于蚌埠“绷不住”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蚌埠经济0增长,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的问题。0增长可能是偶然,但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却是必然。

另一种观点则觉得并不是这样,对比皖南其他城市,事实上,蚌埠周围的兄弟城市,经济增速都没有像蚌埠这般难看。

曾经的一段时间,整体经济环境虽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结构调整、新旧经济动力引擎更替事实上进入加速期。蚌埠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转型压力自然要比其他三四线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更大。

作为*台缝纫机、*台电视机的产地,蚌埠经济失速并非今日才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蚌埠的经济增速就从曾排名安徽省第3的位置上一路向下。蚌埠2000年滑落到安徽省第8位,到2015年,已连续6年排在安徽16个市的第7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的发展奠定了蚌埠的工业底色。然而,传统工业的常规发展终究不能适应时代的深度变革,蚌埠的工业需要注入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元素。

相比新生,转型很难,在老旧工业模式向新阶段跃迁的过程中,蚌埠遇到了瓶颈。

根据安徽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还排在全省第5位、皖北第2位;到2000年,蚌埠的排名已滑落至全省第8位、皖北第3位。

此后20多年时间,蚌埠努力向上,但收效甚微——蚌埠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19年才站上2 000亿元台阶。而且,从2019年开始,蚌埠的经济增长已显露疲态。那一年,疫情还没开始。

蚌埠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9年存在矛盾和问题时提到:创新引领尚未全面发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县域经济活力不足,民生工作还有短板。

在《2021年政府报告》中,上述问题被重新提起,矛盾和问题依旧待解。

2020年,蚌埠GDP仅以微弱优势排在宿州之前,排名全省第7位;2021年前三季度,蚌埠又被宿州超过,掉至第8位,经济增速也降至0.2%。2021年年底,增长彻底停止。

当下的迷茫,让很多人看不清蚌埠未来的出路……

02、内因之困

按照蚌埠曾公布的报告解释,GDP增速为0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还有“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

报告全面分析了蚌埠现存的问题与挑战,共有7个 :

一是主要指标增速不快。受历史基数大、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统计核减等原因影响,全市多数指标增速位次全省靠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距目标差距较大。

其次,经济总量不大。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全省第7位,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中第29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8位,长三角41个市中排第30位。

三是产业结构不优。2021年前三季度,一产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二产比全省低4.1个百分点。大企业、龙头企业不够多,全市除烟厂以外,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服务业新业态不足,缺乏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县域支撑不强。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占比偏低、发展不快。

五是中心城市能级不高。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尚不完善,城镇化率整体偏低,市县之间经济互动性不强。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六是要素制约较大。用地不多与闲置低效用地问题并存;能耗容量不足与结构不优问题并存。存量企业能耗指标挖掘难度大,新增重大项目面临能耗指标约束趋紧。

七是发展能力水平还需提升。存在“标杆不高、担当不足、投入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思想不够解放,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本领不强;缺乏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做不到穿透式分析、前瞻性谋划。

划下重点,蚌埠经济指标增速慢、体量小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不优、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偏低。这座城市目前正在运转的企业,以高能耗创造着低收益。

从工业企业数量上来看,安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16个城市中,有7座城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在千家多,蚌埠以952家位列全省第9,不到合肥2045家的一半,也比芜湖少了839家。

其中大型工业企业,蚌埠只有4家,比皖北其他五市都少,更不及芜湖的45家、合肥的70家。这4家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也只有185亿元。

还有一个与预期相差巨大的细节数据是“固定资产投资”。2021年初计划增长9.5%,全年交出的成绩却是-16.5%。

工业方面,蚌埠存在着缺少大项目、好项目和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全等问题。

可见,蚌埠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三个,除了宏观环境、产业结构转型难,还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

向东是长三角,向西是中部城市群,蚌埠此前还在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间徘徊。近年来,蚌埠工业结构偏重、转型缓慢、交通优势又被削弱,经济体量长期位居安徽中游,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发展机遇不如滁州、马鞍山,在周边各大都市圈的势力中,也不如宣城等地“左右逢源”。

蚌埠自我分析,整体存在“高端人才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融资需求大和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保障效率不高”的问题,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激烈竞争”。

03、蚌埠能否“渔舟唱皖”?

蚌埠作为安徽曾经重要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占比非常大,随着中国工业向质量发展,转型已是迫在眉睫。但工业转型不仅需要支持,更需要契机。

蚌埠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科研优势、教育优势,还有诸多高校,只要找对路子,定然能扭转局面。

作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就是蚌埠的契机,但随着全国交通组网迅速完成,曾经蚌埠引以为傲的交通优势已不复存在。

2021年蚌埠第二产业跌了8.3%,倘若没有第三产业顶着,蚌埠此次可能要变负。

第二产业不行,第三产业要持续发展也很难,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合肥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依托的就是第二产业的产业布局,从而吸引人口,带活消费经济,这也是中国很多旅游城市仍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原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不可轻视。

此外,蚌埠缺人,更缺核心人才。2020年“七普”结果,蚌埠329万人,对比之下,皖北阜阳820万人、亳州499万人、宿州532万人,更要命的是蚌埠比它们更需要技能人才。

然而,蚌埠能否留住大学毕业生?

年轻人毕业后全部去了江浙沪,连本地人才都留不住,又何谈吸引人才?

工业转型怎么转、研发引进新技术、管理服务科学化升级,这些都需要人才,因此,蚌埠在缺人与留不住人之间反复挣扎,急需突破口。

又有哪些突破口呢?

安徽是新材料大省,2021年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就是在蚌埠开的。坐拥矿产资源的蚌埠围绕“硅基和生物基”,也在布局新的、高端的赛道。近两年,蚌埠的工业沉淀了一些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工业发展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如何利用好手上已有的资源,合理匹配城市定位,是蚌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

蚌埠的工业基础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又缺乏广东、福建等地的产业集群化效应和外商合作经验,用老工业带动新工业是一条比较明智的道路。

按照旧有的产业配置,蚌埠在精细化工、玻璃加工、汽车零部件等方面有相当的优势。而这些原材料又正是华东制造业大量需求的产品,虽不能作为增长点,却也能够作为经济基点。与其投入精力和东南沿海的制造商竞争并不熟悉的硅基制造业,倒不如回归已有的产业路径,实现绿色化、节能化的目标。

蚌埠的商贸业也大有前途。作为皖北最发达的城市,蚌埠的商贸环境比较开放,也拥有先期入驻的大量贸易中心。蚌埠保税物流中心、蚌埠铁路无水港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商贸业发展提供基础建设和政策支持。即使和长三角互动减少,着力于开发皖北、苏北的内需,也能让蚌埠有所发展。

另外,蚌埠市东海大道拥有“蚌埠十景”之誉,包括垓下遗址、淮河文化广场、龙子湖风景区等在内的大量旅游资源,这是可以作为皖北旅游业招牌打出来的。除合肥和芜湖外,蚌埠和黄山一南一北,也是安徽的旅游中心城市。

如果把城市定位更偏重于旅游业,则能有效提高蚌埠的开放程度和知名度,对于这座城市进一步吸引资本也大有裨益。

蚌埠,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火车渐行渐远之后还能不能继续飞驰,就全看转型期的顺畅程度了。

20多年来,尽管蚌埠在努力和拼搏,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之痛刻骨铭心。同时也反映出,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之一,长三角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尚处于经济附加值爬坡的阶段,辐射扩散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安徽对蚌埠提出更高要求,既是为安徽省的区位经济平衡发展考虑,也是立足于蚌埠作为老工业基地本身具有的工业思维。政策的红利,无疑为蚌埠提供了施展空间,尤其是安徽确定蚌埠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确实为蚌埠厘定了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不过,新布局的这些高端赛道,是否与蚌埠的经济比较优势相匹配,尚需时间验证。毕竟,对诸如蚌埠等老工业基地,要想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撑得起高端赛道,可能仅通过投入和政策是不够的。

其实,“蚌埠住了”的背后,与三四线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一直走不出传统机制的束缚有关。地方的转型失败,还是因为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牵制了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进而导致本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的流失。可见,“蚌埠住了”亦存在发展机制之痛。

从蚌埠发布的报告来看,蚌埠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症结大家都能看得到,但看得到与能解决之间还是有距离的。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到彻底崩盘时就很难有生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相信蚌埠定能厚积薄发,迎头赶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锐公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