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技领域刮起大风的地方,正牵动着资本和玩家的心。
2020年以来,中国芯片制造承受压力,国家把“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于是巨大的芯片需求市场,再加上政策扶持,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大风口。
同是2020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了15年规划之后,进一步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而且随着智能化的深入,车企对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也越来越迫切,电池关键技术也会是未来的风口。
此外,一直以来,如何降低成本是各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各行各业快速应用。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21年,政策调控也让许多行业几经沉浮,举步维艰。反垄断、数据保护等政策的实施,一度让“野蛮生长”的科技公司步入阵痛期,教育行业甚至迎来“洗牌”,许多头部企业在慌乱中转型。
与此同时,元宇宙与碳中和也引发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显而易见,市场朝着风口走,资本向利而行。位于各领域赛道的玩家们,不仅要关心“风要吹向哪里“,还要思考“风从哪里来”。
又是一年两会时,随着2022年两会闭幕,当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上述两个问题时,或许可以窥见中国科技领域的未来。
01、碳中和: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自“碳中和”被确定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以来,围绕碳足迹、碳交易和碳排放等的创业和投资被按下了加速键。
能源转型至关重要。随着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逐步显现,世界权力的重心也必将逐渐转移,传统的化石能源重地的价值,以及围绕化石能源运输的地理战略通道的地位也必然下降。
就中国而言,通过政策、机制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耗能产业过剩产能退出,加速工业品升级换代,降低产品能耗,提高终端综合能效,加大节能设施推广力度,探索以新技术、新模式助力能效提升是势在必行之道。
根据亿欧参与撰写的《元宇宙与碳中和》,预计未来40年左右,全球将有120万亿~160万亿元的资金进入到碳中和领域,年均投入在3万亿~6万亿元。当可再生能源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农业等原来高碳排放行业的低碳技术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基金,负碳技术尤其受到关注。
碳中和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规则体系,将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的重构,将影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2022年两会期间,“碳足迹管理认证”、“碳排放评估核算”、“以投资促进低碳转型”等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02、新能源:电池仍是关键
碳中和与新能源,相辅相成。一直以来,新能源总与汽车息息相关。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出货量几乎是2020年同期的三倍。
我国政策补贴不断退坡,新能源汽车为何能有如此喜人的数据表现?有观点认为,这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的形态切换,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2022年将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甚至未来几十年的产业格局可能将会在这一年开始呈现轮廓。
2022年两会,围绕着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关注电池安全、加大新型电池技术研发、锂资源保供、退役电池回收、强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位汽车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03、芯片:缺芯尚未解决
2021年,汽车芯片短缺严重影响了多家主机厂的正常生产节奏。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12月5日,由于芯片短缺,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已达198.2万辆,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为1012.2万辆。
如今,全球正处在科技“加速跑”的新阶段,芯片短缺的影响不止于汽车行业。
小米总裁王翔曾表示,2022年全球缺芯整体情况会好转,但是上半年还是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而下半年供应可能好过上半年。“我们出货量减少的核心原因就是缺货造成的。”王翔坦言,因芯片缺货,影响了小米手机大概1000万到2000万的出货量。
实际上,全行业的“缺芯焦虑”,至今还没有完全褪去。各行业代表正在为自己的出路想办法。
04、工业软件: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华安证券表示,工业软件赛道在国产化和数智化的浪潮下,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从全球工业软件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国外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工业软件市场比例达90%以上,国内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占比仅7%左右。
工信部智库专家、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所长林雪萍曾言:“当前的工业软件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攻坚是‘步履蹒跚’,而攻弱则‘所向披靡’。在国外高端软件占领的领域,只有少数企业在艰难突破。”
当国内工业软件被“卡脖子”,为了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工业软件国产化已势在必行。
05、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必经之路
2022年1月,工信部印发《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到2023年,初步建立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不少于20项相关标准”。
该《指南》还提到,“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不少于40项相关标准;智能化水平较高的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较完善;其他细分领域智能工厂标准全面覆盖,重点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集成互联标准有所覆盖;实现智能制造标准在行业广泛应用”。
一直以来,智能制造都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智能化变革已成为产业界的共识。2022年两会代表们分别从开源开放、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06、科技适老:人口老龄化新风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3.50%,整个社会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蚂蚁集团数字金融部总监陈立曾经表示,智能时代让另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复杂,科技和数字化给老年人带来的“鸿沟”正逐渐加深。
2022年以后,老年生活应该怎么过?
随着社会对养老产业的重视,填补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重点,随之而来的是科技适老化产业的繁荣。一路狂奔的智能时代,终于想起了与科技渐行渐远的老年人。
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使银发族人群也能够乐享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2022年两会各方代表特提出以下建议。
07、数据安全:数字化越深,越要安全
近年来,我国数据安全问题频发。
工信部办公厅印发《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设目标提出,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重点研究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标准,完成50项以上急需标准的研制。
作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只有在安全使用加工和流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价值。随着国内《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规接连出台,中国迎来了个人信息保护及企业数据合规的新纪元。如何在保障数据隐私要求的前提下,破除数据壁垒、完成安全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08、元宇宙:再火热也要规范化
2021年元宇宙概念刚一出现,就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热潮。在“万物皆可元宇宙”的时代,热点之下的多重声音不乏刻意炒作的乱象。
眼下,元宇宙存在概念尚不分明、投资环境泛化、政策法律不完善、特有经济体系得不到保障及数据安全问题。2022年两会中,“元宇宙”一词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中均有出现。相关提案多聚焦于两方面:元宇宙产业技术创新与政策监管的并行、有序发展。
09、结语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一词出现了16次,“创新”出现了39次。在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中,“科技创新”成为新晋热词,这无疑反映出社会各界的新思考和新期待。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近年来,国家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科技产业领域提出了“要创新机制体制,提供政策优惠”的计划,显示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决心。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资本向前发展,科技企业家和数字经济的实践者将众多科技成果从“背后”推到“台前”,在世界舞台迸发中国科技的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体验。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科技变革无穷无尽,只有登高方能望远,无限风光在险峰。面对当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敢于攀登的中国人民势必会站在顶峰俯瞰百舸争流、奋楫扬帆。
27165起
融资事件
1.57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4021家
企业
1842家
涉及机构
1904起
上市事件
12.7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