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弱首府之困:上一次因为「抢人」出圈,还是上一次

如何破解“人口焦虑”?“人口本身就是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牛凤瑞看来,呼和浩特“抢人”无可厚非,人才政策本身是为了吸引人才,促进地方发展,不应该过高苛求。

时逾5月,1076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该往何处去?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有城市瞄准其中机会。

最近,呼和浩特推出新一轮“抢人”行动——“丁香扎根计划”,希望推动实现“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根据规划,呼和浩特将重点组织实施“万岗招聘”“首创助航”“引贤纳智”等八大行动,今年实现大学生留呼就业创业3万人以上——这相当于其去年全年的人口增量。

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是公认的“弱省会”之一,也很少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

而这座城市上一次因为“抢人”出圈,还是上一次——自2018年起,呼和浩特在抢人方面持续“加仓”:

从“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即可落户”到进一步降为“零门槛”,从“大学毕业生半价购房”到历年来力度*的“吸引人才政策10条”,再到此次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最高可申请50万元担保贷款支持……其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诚意,可见一斑。

这背后,则是将“强首府”战略提升至*高度的紧迫感。

01、抢不到人?

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口焦虑”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几年间,几乎每一轮“抢人大战”都有呼和浩特的身影。

2018年,“抢人大战”最火热时,呼和浩特就推出“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即可落户”等多项人才政策。一年之后,其又提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半价购房”,力度之大,再次引发轰动。

不过,“大手笔”背后却是“一涨一落”的尴尬。根据当年发布的《胡润2019年度全球房价指数》,呼和浩特以18.5%的房价涨幅紧随西安,跃居全球城市房价涨幅榜第4位。与此同时,全市过去20年人口增速均在2%以下,人口规模甚至排在赤峰和通辽之后,仅排在内蒙古第三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力供给依赖于人口城镇化。从人力资源来看,呼和浩特市的普通劳动力持续下降,技能型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被迫利用域外人才的模式对产业发展有多方面弊端……”彼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呼和浩特市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曾这样描述呼和浩特的处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去年7月的“吸引人才政策10条”,到如今的“丁香扎根”计划,呼和浩特人才政策不断升级。尽管频频出手,但从此前“抢人”效果来看,似乎始终未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况。

对比七普和六普数据,呼和浩特常住人口达344.61万人,在十年人口净流出65.7万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实现人口增长57.95万人,也算守住“首府”的阵脚。其人口规模在区内也超过通辽(287.32万人),仅次于赤峰(403.60万人)。

不过,放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来看,呼和浩特十年人口增量仅超过拉萨、长春、西宁及人口负增长的哈尔滨,位居倒数第五;1.86%的年均增长率,也仅排在倒数第9位。

尤其是2018年至2021年,呼和浩特年人口增量分别仅为3.5万人、4.2万人、4.8万人及4.16万人,不仅在全国来看不突出,而且明显低于自身前些年间的增长水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牛凤瑞看来,呼和浩特“抢人”效果不佳,既有自然地理的原因,也有区域发展的原因。

“呼和浩特要素集聚能力较低,对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还是有吸引力的,不过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即使首府吸引力很强,可能也不会有更多区内人口流入。”牛凤瑞指出,而像赤峰这样的蒙东城市,向呼和浩特迁徙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靠近沈阳、大连,靠近京津冀,人口会向东向南迁移,而不会向西跨越半个内蒙古。”

02、尴尬首府

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发展”这个关键词。

2021年,呼和浩特GDP首位度仅为15.22%,在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南京(14.06%)和济南(13.76%)。人口首位度更低,仅为14.67%。

近年来,呼和浩特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2013年跌破两位数后震荡下行,连续多年跑输全国大盘。2021年,呼和浩特GDP终于跨上三千亿元台阶(3121.4亿元),却又被包头(3293亿元)反超,跟鄂尔多斯的差距也扩大至1600亿元左右。

呼和浩特也是*一个GDP在省(区)内排名第三的省会(首府)城市。客观上,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包头深厚的工业底蕴,似乎都是首府所不及的要素,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呼和浩特自身经济结构畸弱。

“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三次产业结构从5.0:31.5:63.5调整至4.5:29.1:66.4(2021年调整至4.4:33.7:61.9),三产占比一路飙升。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在《“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及“十四五”趋势展望》中分析,呼和浩特虽然服务业比重近年提升较快,但这种结构变化并非由于服务业加速发展,而是工业发展缓慢引起的被动调整……

更为紧要的问题是,占据*比重的服务业本身大而不强。2020年,呼和浩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4%,但总量不过1858.5亿元。从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支柱行业,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占比较低,亦缺乏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工业占比过小。整个“十三五”时期,呼和浩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仅5.0%,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仅为613.92亿元。目前,呼和浩特六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和电子信息,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且规模不大。

这不仅使得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也进一步导致其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从人均GDP来看,呼和浩特在内蒙古只能排第五,远低于鄂尔多斯、阿拉善、包头和乌海。对比鄂尔多斯,2016年至2020年,呼和浩特职工人数仅增长0.28万人,鄂尔多斯增长3.18万人。2020年,两市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8.95万元、10.29万元。反过来,呼和浩特房价收入比又远高于鄂尔多斯。

“尽管人才政策比较优惠,但是呼和浩特本身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就造成了很大限制。即使人才享受了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发现发展空间受限或不及预期,人才还是会离开。”牛凤瑞指出。

03、破局转型

正因如此,从内蒙古到呼和浩特,近来不断释放建设“强首府”信号。《呼和浩特日报》评论员文章直言, “龙头”舞不起来,整个“龙身”就乏力,“强首府”已成为“政治使命”。

在都市圈时代,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不论是呼包鄂榆城市群,还是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乌一体化,内蒙古都将呼和浩特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首府能否“强”起来,事关区域发展大局。

去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支持首府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要支持呼和浩特实施“强首府工程”;呼和浩特市最新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全力推进首府“强实力”摆在今后五年主要任务*位,其中还明确提及,“城区人口持续增长、全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在“抢人”同时,破题产业发展瓶颈,亦是决定城市命运关键。

事实上,呼和浩特产业基础不乏优势。“国人每喝掉5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伊利、蒙牛已成为世界排名前十的知名乳企;坐拥全球*的高效太阳能用单晶硅生产基地,现有单晶硅产能55GW,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

在此基础上,去年5月,呼和浩特统计局在《转型中成长的呼和浩特工业》中指出——

全市传统产业(石油、乳制品、烟草、电力)占比接近60%,虽然乳业、光伏发展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前列,但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还比较少。

集约化程度限制产业规模,“没有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趋势,导致产业规模效应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产业整体靠近原材料端,价格自控性弱……”

这正是呼和浩特“强首府”战略下的重点破题方向。根据规划,呼和浩特今后五年要保持GDP增速7%左右、总值突破4000亿元。主要支撑便是做强“六大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工业园区3个、百亿级企业10家、上市挂牌企业10家。

就在几天前,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张永文透露,将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压减整合,由10个工业园区整合优化为5个,并根据园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确定了各园区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趋势已开始显现。

一个典型例子是,敕勒川、和林格尔两大乳业开发区将打造世界级乳业产业园区,呼和浩特也正谋求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

“人口本身就是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牛凤瑞看来,呼和浩特“抢人”无可厚非,人才政策本身是为了吸引人才,促进地方发展,不应该过高苛求。但更重要的是,只有不断做大经济“基本盘”,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才能保持对人才足够的吸引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