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税”还是“长生不老药”?伴随着争议,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一个曾在资本市场掀起过热潮的概念最近开始了“翻红之旅”。
5月9日,医疗股整体活跃,由于市场传出NMN和治疗新冠之间存在联系,长寿药概念股再次站上高点,金达威涨停,尔康制药、西王食品、百合股份等跟涨。
就在前不久的3月,NMN还有一个确定的利好消息——据国家药监局信息,NMN作为化妆品新原料备案通过。受此影响,3月18日至21日两个交易日内,长寿药概念股持续飘红。
不过,NMN的这波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NMN概念股在短暂大涨后开始回调。市场波动频繁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内NMN“投机”氛围较浓,不少所谓的NMN概念股并没有实际业绩支撑。
尽管有券商给出了NMN千亿市场的预期,但昂贵的价格与尚未明晰的产品效果,以及监管空白等因素作用下,NMN行业乱象滋生,相关概念股也成为不少投机客眼中的热门炒作题材。
除了跟着政策跑,NMN作为赛道的长期逻辑究竟在哪?监管出现松动之后,NMN的第二春就能顺利到来吗?
01一粒上百元,暴利的NMN
现代学术界对长寿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David Sinclair首次发现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的延缓衰老作用。但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NMN在国内商业化时间并不长。
在“长寿药”“不老药”的包装之下,作为原料的NMN概念近年在国内开始受到资本热捧。2020年,包括金达威在内,一批NMN概念股横空出世,股价大涨。
“NMN在国内最早的推手应该是金达威,在跨境渠道做了很大布局,它们的NMN产品开售前也在线上做了不少宣传。”一位保健品从业者表示。
2020年7月,金达威披露其美国子公司生产的Doctor’s Best NMN产品已上市销售。消息一出,金达威股价直线上升,11个交易日出现8次涨停,市值暴涨百亿元。
和大部分保健品类似,NMN产品追求的也是高客单价、高毛利和高复购率。
36氪在天猫国际搜索发现,NMN产品最高价格达到了5万元以上,其中一款日本NMN产品售价更是高达19350元/瓶。商品详情显示,该款产品一瓶有60粒片剂,1粒NMN含量为150mg。换算下来,单粒价格高达322元。据前述从业者透露,NMN产品在线下的价格只会更高。
和高昂价格形成正比的是高毛利,据中信证券2020年发布的《NMN行业十问十答:快速扩张的抗衰老保健品》研报估算,NMN保健品毛利率在70%-80%之间,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长期毛利率在65%-70%。
金达威在资本市场的“走红”,也让市场开始进一步关注NMN保健品市场的潜力。艾媒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NMN成分保健品市场规模达51.06亿元,同比增长34.87%,预计到2023 年将会以近70.25%的增速攀升至270.13亿元。
然而,这场刚刮起的NMN炒作热潮,余温只持续到2021年初,一则监管消息平息了市场的“虚火”。一年前,一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排查违法经营“不老药”的函》流出,明确在我国境内烟酰胺单核酸(NMN)不能作为食品进行生产和经营,并要求对相关经营者进行全面排查。
02高毛利下的灰色地带
昂贵的价格与尚未明晰的产品效果让NMN备受质疑,而依据相关规定,NMN在我国尚未获得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药品许可,不能作为食品和药品进行生产经营,但总有部分商家为了高毛利铤而走险。
36氪梳理发现,在媒体公开报道及业内人士口中,存在不少品牌从国内购买NMN原料运到海外后,简单灌装再卖入中国的情况。
此外,在线上电商平台搜索,还可以看到各种品牌的“NMN原粉”在售卖。这些NMN原粉介绍五花八门,有些会在商品详情中标注仅用于实验室科研;还有一些不接受使用方法咨询;或者标注“老客户专属,新客户禁止下单”等字样。
根据规定,NMN保健产品目前只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售卖进入国内,但相关NMN产品销量大头还是靠线下保健品分销体系,这也导致NMN线下价格层层加码。
吴超算了一笔账,假设一瓶成本在200元上下NMN产品,以400元的出货价落到分销商头上,*级分销就要以增加700-800元,第二级就要增加1200元,第三级就要1500-1800元。“平均每个层级没有30%到40%的加价,这套分销体系是运行不起来的。”
和NMN保健品“漫天要价”的普遍行情不同,NMN原料价格实际上一直处于下行周期。
2015年,邦泰生物与哈佛大学David Sinclair教授合作,成为全球*家全酶催化合成NMN企业,并实现规模化量产,邦泰生物创始人张琦回忆,当时一公斤NMN原料的价格卖到了十几万元。
据张琦介绍,生物酶催化法中酶是核心催化工具,随着发酵技术、菌种不断改良,目前酶占原料的成本逐渐降低,原料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行业概览》显示,NMN原料药从成熟前的16万元/kg降低至成熟后的3000元/kg。
张琦向36氪透露,其实原料的价格走势是可以预见到的,“一旦NMN火了,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大学、研究所进入抗衰老领域的研究,肯定吸引生产商和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公司目光从成本方向去做优化。”
2017年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量产的NMN原料厂商,这使得品牌方有了更多选择。启赋资本合伙人舒尚科发现,在这样的氛围下,原料端出现了低价的恶性竞争,有些原料厂商用品质较差的产品把原料价格打得很低,成为了市场的“搅局者”。
“原料在终端产品里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了,原料价格恶性竞争,终端产品却价格居高,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良性发展。”舒尚科补充表示。
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之余,关于NMN更多的质疑在其功效本身,所谓的“长寿”真的靠谱吗?
03原料端“鱼龙混杂”
补充NMN,实际上需要由NMN提升具有抗衰老的功能的NAD+浓度。研究表明,人体内的NAD+浓度会伴随年龄提升出现下降,提升NAD+浓度被认为具有抗衰老的功能。
迄今为止,NMN的效果主要是论文研究和小部分动物实验。据中信证券研报,NMN定位为保健品,具有抗衰老功能,其产品安全性基本得到临床验证,但产品正面功效直接的人体临床数据仍有待推进。
这也造成NMN在食用剂量上没有统一规定,36氪对比了三款不同品牌、价格的NMN产品发现,三款产品在使用介绍上亦不十分明确。
比如,A款原价21500元/瓶,一粒NMN含量150mg,建议一日用量为1-2粒;B款原价31980元/瓶,一粒NMN含量7.5mg,建议2粒/日;C款原价1226.5元/瓶,并未明确解释一粒NMN含量,给出的日摄量为400mg,建议成人2粒/日。
在NMN品牌百吉负责人吴超看来,NMN产品90%效用取决于原料。“原料决定了NMN90%的东西,其他就差异就不大了。”
至于原料效果差异则主要由上游生产工艺决定。“NMN原料上下游工艺不同会导致最终产品效果不同。虽然生产出来的原料都叫NMN,但效果可能会千差万别。”舒尚科介绍。
NMN原料生产上分为化学合成法和酶法两大方式,酶法是目前主流的生产方式。其中,全酶法又是业内公认生产NMN原料品质*的方法,但是成本略高。
“用酶作为催化工具,能确保合成出来的NMN原料结构是单一的beta型,但是非生物合成工艺会产生alpha构型,alpha构型在体内是无法利用的。”张琦表示。
技术方面,据张琦介绍,在化学的角度上,合成工艺已经比较公开,但是量产难点在于环保批复;酶法对企业技术背景有一定要求,需要更长时间打磨工艺流程。另外,张琦特别强调,全酶法的产品纯化过程仅使用乙醇,不使用其他任何有机溶剂,保证了产品的安全。
全酶法合成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发酵,张琦介绍,用于合成NMN的原料需要生物发酵,之后每一步的合成都是通过酶来催化实现。
如何更好地突破技术壁垒目前仍是行业的普遍挑战,尽管NMN小龙头金达威宣布子公司有年产500吨NMN项目,但其工作人员也向36氪承认,“NMN项目的500吨产能是逐步释放的,NMN有规模化的技术生产门槛,也有成本的一些门槛。”
此外,NMN原料检测也并没形成有统一标准,这也导致市场上NMN产品品质鱼目混珠。
吴超介绍,NMN原料检测涉及多种检测方法,而检测机构用的标准品各不相同,最终导致不同检测机构送检的结果相差甚远。“比如同一个原料,送到两家检测机构,可能一家测出NMN含量为96%,另一家是99.3%。”
NMN在保健品赛道上的冲刺还没等到发枪令,但作为化妆品新原料备案通过,普遍被解读为是监管松动的信号。
在张琦看来,这给NMN的市场带来了希望,意味着NMN可以在国内用于化妆品原料生产、销售,“不少厂商都在关注NMN在化妆品领域的进展,已经有一些厂商开始在技术上进行突破”。但她也表示,短期原料端没有明显变化,因为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制成,打通销售渠道需要一定时间。
与化妆品不同,保健品作为食用进人体的物质审批更加严格。但是随着行业不断规划发展,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包括吴超在内,业内普遍对NMN未来持乐观态度,“说到底,NMN只要没有利空消息就是好消息,如果有利空立马长城就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