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映射到小而温馨的咖啡店里,店内琳琅满目的绿植、书籍泛着阳光的气息,墙壁上各种照片、车票、木版刻画排列地恰当好处,而店外一个浅绿色的秋千、几张简单的木制桌椅,供消费者喝咖啡、聊天。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路过咖啡店闻到浓郁的香气,总会冲动地想进去喝一杯,而且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搜索“咖啡”,你会发现,小组、话题中活跃着上万名咖啡爱好者。
2022年,当茶饮行业以关店、降薪、裁员开局,新消费的冷意逐渐侵袭到各个领域,唯独咖啡还活跃在大众和资本的视野。2月25日,蓝瓶咖啡在上海开出内地首店,随后Manner在官微发布消息称,全国十城200+新店齐开。此外,Tims中国宣布获得1.945亿美元的额外融资,不足一年时间,Seesaw又完成A++轮融资,获得数亿元资本注入...
环境的变化,让国内咖啡市场风云再起。
从扩张加速到“口味为王”
今年,咖啡行业的*个重磅消息来自于中国邮政。
2月14日,中国邮政旗下*家邮局咖啡落地厦门国贸大厦,开业之后,“邮局咖啡”成为了当地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年轻人和咖啡爱好者前来尝鲜。
跨界成了今年咖啡行业一抹新奇的风景,前有中国邮政,后有李宁,纷纷卷入了国内咖啡市场的争夺战。不难看出,中国邮政和李宁跨界做咖啡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拥有庞大的线下体系作为支撑,遍布全国的门店或网点天然为其提供了落地的场景。
咖啡品牌也在加速扩张,他们深谙线下体系对“战局”的关键性作用。2021年,Manner开始发力开店,10月份已经有约300家门店,平均一天开1.25家店,到了今年2月,仅在上海Manner就有360多家店。Tims也在逆势开店,按计划,平均每天新开1.2家,今年将达到800家。
皮爷咖啡Peet'sCoffee首席执行官Fabien Simon在业绩会上表示,“我们曾经有开150家店的野心,看到2021年已经接近完成一半的目标,就知道我们加速了多少。”
咖啡初入国内,往往与高端、商务相联系,消费人群相当受限,而现在一家家咖啡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铺开,咖啡成了大众随处可买的饮品,甚至外卖与咖啡的融合,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咖啡的浓香。
快取外带的消费趋势帮助国产咖啡打破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疯狂开店的速度则让新咖啡品牌迅速占领年轻人的消费心智。不过在大规模扩张的主流竞争之外,新的趋势也开始显现,咖啡多元化与社交化,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满足了他们更丰富的需求,这似乎意味着咖啡赛道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风味之争。
对于年轻人来讲,一杯咖啡的邀请,几乎成了他们的“社交货币”。每天午后结伴买咖啡或是给朋友、同事带咖啡,能够火速地和周围人拉近距离,聊得来的,还会在咖啡店里坐下聊聊天,而喝什么口味的咖啡通常是聊天的话题之一。
比如今年非常流行的生椰,翻开任何一家咖啡品牌的菜单,都能看到生椰与咖啡的组合:瑞幸的生椰拿铁、Tims咖啡的白桃生椰拿铁、便利蜂“不眠海Sober Hi”的生椰乳拿铁、LOOP COFFEE的生椰dirty…… “一直对美式、拿铁、摩卡这些经典的咖啡喝不惯,但现在各种风味的咖啡唤起了我对咖啡的热情”,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反映普遍如此。
扩张门店,是为年轻人提供了消费场景,而很长时间内场景重于产品,这是由星巴克在咖啡行业的*地位导致的。如今风味之争,正在把咖啡的价值拉回产品本身。
Dirty咖啡,让大众真正接受本土化咖啡?
橙子、椰汁、桂花、栗子、荔枝……从一杯咖啡中,我们可以品尝出更丰富的味道,这些季节性产品与咖啡的融合,也在为咖啡释放出新奇和多元的口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尝鲜。由此,意式、美式的地位开始动摇,国内咖啡品牌的产品结构逐渐改变。
而如果要追溯创意咖啡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风靡至今的dirty咖啡。
大概在2019年,北京五道营胡同,一位顾客提出要一杯“不加冰但要冷饮的奶咖”,咖啡师尝试用冰牛奶和Espresso调制。他调制后发现,整体咖啡表面被Espresso浓厚的油脂覆盖住,咖啡液则缓缓流向下层的乳白色冰牛奶,像是咖啡液体“污”了白色牛奶。就是这样一个美妙的偶然,dirty风吹向了咖啡领域,流行在各个咖啡馆里。
想要制作一杯dirty咖啡并不难,关键是温度反差与密度差形成的分层。在白色的杯子中先倒入适量的冰牛奶,将冰牛奶直接放在咖啡机上,让萃取出的Espresso慢慢流入杯中。等到分层形成,品尝一口,消费者能明显感受口感上是变化的,由浓到淡,从醇香到清甜。
正是如此,dirty咖啡一经推出,就迅速成为了咖啡店内的明星产品。
但是,不是所有的冰牛奶都能形成好的分层,牛奶的密度一定要比Espresso大,才能更好地分层并且减缓其融合的速度。当时有不少咖啡店对此非常困扰,几经尝试都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提纯奶。在这种背景之下,整个咖啡行业都迫切的需要一款可以满足dirty的标配奶,巧合的是,一家名为必如的公司便在此时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冰博克牛奶,很多咖啡师试用冰博克之后,才将这一困扰彻底解决。
冰博克牛奶让dirty咖啡的口感进一步升级,相比普通牛奶,它能更好地激发咖啡香气,而且用蛋白质含量更高、更醇厚的冰博克做出来的咖啡口感绵密。咖啡茶饮行业曾经要靠“淡奶、炼乳、 奶油”和“添加剂、稳定剂、防腐剂”才能调制出来的醇厚口感,现在只需要一瓶冰博克就可以实现,这一突破也颠覆了行业对乳原料的认知。
如今,冰博克几乎成了制作dirty咖啡的标配,而且随着咖啡与茶饮的融合,这股创意之风吹到了整个饮品消费市场,在近两年以新式饮品为代表的新消费浪潮的推动下更加蓬勃。如Peet's Coffee推出了冰博克短笛拿铁,Seesaw咖啡用冰博克研发了特饮奶油漫步,“开店狂人”Manner店内一款桂花风味dirty颇受年轻人追捧…
从整个行业来看,以dirty咖啡为代表的本土化口味创意与国内不断扩张的线下咖啡馆“双管齐下”,把更多的新品推送给年轻消费者,而随着市场扩大,提纯牛奶、厚乳等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dirty咖啡的创新原料,咖啡行业逐渐从供应端到消费端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这条稳定的产业链,将带动相关产业及企业的新发展,同时激发出咖啡行业更多的创新力。
而冰博克也受益于dirty咖啡的流行,以惊人的速度“破圈”,据必如介绍,其生产的冰博克已覆盖了全国近万家咖啡茶饮门店。而且,冰博克逐渐走向了面包店、便利店等更多的消费场景。
反向输出,本土咖啡为全球市场注入活力
dirty咖啡源于我国,但ins等国外社交平台为dirty咖啡的流行做了不小的贡献,以至于不少人潜意识认为dirty咖啡的创意是从海外传入国内的。
长期以来,以美式、拿铁、卡布奇诺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咖啡,一直占据咖啡市场的主流,但在国内,以瑞幸为代表的国产咖啡品牌们,正在让星巴克步步失守。这些本土咖啡品牌掀起一波又一波口味风潮,改变着我们的咖啡消费习惯,更长远来看,中式创意咖啡在逐渐征服国内市场之后,能否走向全球呢?
风靡全球的dirty咖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过去近200年里,咖啡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了三次浪潮,整个市场早已步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渗透率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增长空间逐渐缩减的背景下,一些行业问题已经显现。
以日本为例,2012年日本咖啡的渗透率高达89%,2016年增长到90%,但日本的咖啡消费增速主要由40岁及其以上的中老年人拉动,39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咖啡渗透率和饮用杯数呈负增长。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6年,咖啡在18-39岁的年轻用户中渗透率和每周咖啡饮用数量皆呈下降趋势。
咖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这是欧美日韩等咖啡市场共同要面对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不管是速溶咖啡还是精品咖啡,咖啡的种类实际上仍然局限在美式、拿铁等传统咖啡的范畴,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很容易对咖啡产生口味“疲劳”;另一方面,同质化也体现在咖啡店的氛围、服务和体验中,这同样让咖啡渐渐失去年轻人。
从日本的咖啡消费场景来看,在咖啡馆等餐饮服务场所的消费占比*,且近年来下降趋势显著。
dirty咖啡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很显然直击全球咖啡市场的这些痛点,从视觉和口感上抓住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注意力。而且dirty咖啡在国内激烈的竞争刺激下经历了快速的更迭和创新,涌现出更多风味的dirty咖啡,这与年轻人不断变化的需求更为契合。
“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咖啡创新速度,像中国这么快”,意大利咖啡大赛世界冠军、CoCo Caf%uE9主理人张仲仑感慨道,比如去上海探店,这个月去了,过2个月再去就完全不一样了,“新东西让人目不暇接”。
国内的创意咖啡潮流,让很多国外连锁咖啡品牌在我国感受到了直观的竞争压力,为了争夺这一市场增量,他们也在尝试改变,而国内新潮的咖啡文化,也可能借助国外连锁咖啡品牌为载体传递到海外,向欧美市场进行反向输出。
仍以dirty咖啡为例,受dirty风潮的影响,Peet's Coffee、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巨头,在国内都推出过各自的dirty咖啡,而后dirty咖啡也出现在更多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我国创意咖啡的潮流涌向全球,本土咖啡原料也直接得到了认可。比如椰乳、提纯奶,近两年生椰类饮品、dirty咖啡在国内爆火,带动椰乳、提纯奶等原料相关产业增速明显,这些原料都来自我国,未来可能也是我国咖啡产业及文化反向输出的重要部分。
其实,不管是本土咖啡品牌还是产品或原料,我国咖啡行业的活跃与竞争为全球咖啡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作为一种舶来品,在融合了中式特色之后,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面向全球,同时也在以本土化力量反哺和重塑全球的咖啡产业。
而谁能抓住这次机遇,未来或将面对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追溯咖啡的发展脉络,我们都不曾想到,在今天我国会成为全球咖啡产业的核心“主战场”,这不单单是咖啡品牌对新市场的单项争夺,而是作为一种变量,新市场也在改变着整个行业。未来,新的产品、模式或潮流,将持续变革咖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