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河边马路口,
县城烤串来一手,
棋牌麻将小发廊,
全在那个小平房,
摩托三轮广场舞,
县城都有,藏不住。
全中国1866个县城,是40000多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的起点,2.5亿常住人口在县城里梦想着美好明天。
在今年5月,国家新发布的文件《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让很多在外漂泊的县城青年心中有了波澜。
很多人说,中国县城终于要崛起了。如果县城能有发展,我要不要回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大城市漂泊的县城青年们共同纠结的问题。
01
县城,中国的底色
从历史上讲,“郡县治,天下安”。县,是从秦朝起就延续至今的单位,到如今,县城已经聚集了这个国家最庞大的群体。算上县城辐射的农村人口,它包含了将近7.5亿人。
2021年底,我国县城常住人口约2.5亿,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域内的乡村地区更是居住着我国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
从地理上讲,狭义的县城指的是县政府所在的城镇,是整个县域的中心,很多地方也叫作“城关”。而广义上,县城往上,与更高级别的市和省相连,往下,它辐射到广阔的乡镇和农村。
所以有种说法,北上广不过是中国的外套,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中国的县城到底有多厉害?离开河南许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假发爱好者头皮可能都会一凉;离开湖南邵东,五分之三的烟友都得摸着口袋、满屋子找火机。
大城市对县城的想象,是生活慢、压力小。但是,县城青年说起自己的老家,往往是“十八线、老破小”。毕竟,经济发达的特色县城只占少数,更多的县城是源源不断为大城市输送人才,而自己却经历了严重的大失血。
有一位同事,来自辽宁一座小县城的体制内,决心离开之前,他数了数,自己高中班上总共80个同学,留下来的只有4个,剩下76个,一大半去了沈阳和北京,也有的去了南方发达城市。当他坐上去高铁站的公交车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车上清一色的敬老卡。
也因此,“县城收缩”,或者说“县城空心化”,是近二十年来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
“收缩城市”这个词最早是1988年一个德国学者提出来的,指的是连续两年以上人口流失的城市。大概在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关注这个现象,2000-2010年间,“收缩县城”是139个,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507个,涉及的县城总面积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近46%的领土。
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县城,人口流出情况还不至于这么严重,
但是,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对这些县城的人才虹吸效应,也始终存在。
留在县城各有各的理由,离开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
小县城资源不多、选择很少,在县城很难找到合意的工作,甚至也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同龄朋友。至于大城市挂在嘴边的医疗资源更不用说,县城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只有3.8床,超过70%的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了大病,大家的*反应都是带去省城看看,即便那里人生地不熟。
对南方发达县城的青年来说,离开的原因还得再加一条,房价。别以为这只是属于大城市的烦恼, 在县城,月入三四千,房价万把块的情况比比皆是。以海南陵水为例,它是全国房价最贵的县,平均房价一度接近4万元/平,而它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万多一点。
很多县城的年轻人买房也不得不啃老。好在,90后的爸妈多少都赶上过县城房地产大涨的那一波,很多人家里早就置办了一套以上的房产,咬牙出全款给孩子买套婚房的也不在少数。
可就算房子解决了,一瓶可乐、一杯奶茶并不会因为人在小县城就打折,衣服几百块一件、电影票六七十一张,论消费体验的性价比,县城可比商业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还要差得多。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回到县城,大家心里也会不平衡:凭什么?
好不容易在县城的教育体系里读出头,我凭什么回去?从古至今,鲤鱼跃龙门是根植在骨子里的渴望, 互联网更是前所未有地消弭了表面上的信息差,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五光十色,一样的花花世界,谁不想再拼一把试试?
离开小地方,是这么多年来读书工作的底层动力。回县城,就好像是否定了这些年一直努力的自己。
也因此,很多人即便在大城市打拼,生活不如狗,也不愿意回到吃住都舒服的老家小县城。几年前开始流行的逃离北上广,更多的也是回流到老家所在的省城,而不是真的搬回县城。
不想回,还是因为县城实在没发展,但如果,县城也开始有发展了呢?
02
县城的崛起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点出了县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县城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从个人奋斗层面上讲,县城是很多农村人改变命运的*站,当很多人在比较成都、杭州、深圳哪里的落户政策更友好时,更多人还拼死拼活,只是想在城关买套房,给留守子女好一点儿的教育。
从历史进程上讲,县城发展搞起来,一方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人口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空出更多土地,搞农业现代化。而且,还能够刺激消费,促进内循环。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特别是县城。
所以在这份文件里,国家的态度也很明确: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注意关键词,“顺应”。
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安逸县城,都是个人选择,没有谁一定对。但是,之前的县城,客观条件上和城市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所以现在国家要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县城发展,不说一碗水端平,起码是要缩小差距。
但1800多个县城,不可能一下子都拉齐,按文件里的构想,未来能够发展的比较好的县城,是这几种——
1、大城市周边县城;2、专业功能县城;3、农产品主产区县城;4、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5、人口流失县城
支持力度*的,就是“大城市周边县城”。更早时候其实还有个概念叫卫星城。这些“大城市周边县城”具体指哪些,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名单,但是可以大致参考2020年的发改委划定的120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比如位于珠三角的惠东、博罗县,长三角的桐庐、宁海,京津冀地区的正定县等等。
这些县城发展不同以往的一个大的前提是,我国高铁网络的*发达。随着高铁延伸到县城,它们将越来越多承接大城市的人口外溢。
就拿浙江诸暨来说,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隔几十分钟就有一班去杭州东的高铁,20分钟就能到,票价只要30块。
有个同事老家就在那里,她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工作日在杭州上海,周末回老家,有的甚至每天来回。至于未来,他们说等到年纪再大点组建家庭,彻底回到县城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浙江的县城都很特殊,像诸暨的GDP(2021年,1547亿)比宇宙中心曹县(529.5亿)还要高出两倍多。
还有一类是“专业功能县城”,虽然不挨着大城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比如山东胶州,福建晋江等综合实力*县,它们只占国土面积2%、人口数量的7%,却贡献了我国GDP总量的10%。
这两类县城听着就很吸引人,本来就是年轻人回老家就业的重点考虑对象。
最后一类县城,人口流失县城,才是大多数人的乡愁,回又回不去,放又放不下。
这类县城*的问题,是盲目建设。俗称钱花得不是地方,领导努力的方向压根不对,对于它们,文件指出了,要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
未来的出路,要么是找到新的产业,代替原来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要么是把人口往周边经济更好的区域转移。
03
广阔县城,大有所为
当我们在讨论要不要回县城时,前提是“已经从县城出来了”。但更多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留在了县城。县城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他们提供保障。
这次的文件7000多字,大到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小到修缮老化燃气管道、建造健身中心、普及5G网络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最终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
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国家是真的希望,也真的需要县城变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广阔县城,大有所为”会再次成为一代年轻人的共识。
40年前,人类历史上*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就是从国家的一个个小县城开始的。只是后来,超级都市的发展占了首要地位,如今,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生活在仅占国土面积25%的大城市群里,和发达国家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要达到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2025年城镇率达到65%,每年还需要近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城就成了重要的支撑点。
要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没有县城,万万不能。
县城,有人爱,有人恨,但谁都无法真正离开它。在那里,有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用养猪卖菜或日夜打工攒出来的辛苦钱,才换来了举家搬离农村的机会,如今年事已高,偌大的城市却令他们感到陌生和恐惧。
在那里,还有我们的儿时玩伴,对他们来说,县城安稳熟悉,可以让他们全心全意奉养父母长辈,但他们也想让下一代享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公共资源。
县城,值得拥有一个更被人重视的地位。无论我们会不会把县城当归途,它永远是我们的来处。
12177起
融资事件
5941.86亿元
融资总金额
7550家
企业
634家
涉及机构
681起
上市事件
7.2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