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芯在泡沫中起飞

本土芯片产业链的崛起,无论是从抢占市场机遇还是巩固产业安全的角度,均已到了关键时期。

汽车芯片,*算得上2022年最火爆的赛道之一。

就在本周,大众汽车传出重要消息:作为传统汽车制造龙头,大众汽车集团将与意法半导体联合开发一种新型半导体,这是大众汽车首次直接与二三级半导体供应商建立关系,大众汽车也由此收紧芯片供应的控制权。

事实却也如此,纵观整个行业,不论是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还是“蔚小理”等新能源车企都大手笔砸钱自研芯片,似乎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国产芯片正迎着市场风口期,乘势而上。不过,一个领域的想象空间或许不能仅限于眼下的热闹。

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满是泡沫的一亩三分地,貌似已经种不出快速膨胀的希望:从韦尔股份、寒武纪的股价暴跌,再到新上的A股芯片公司频频破发芯片,似乎都是狂热过后引发行业泡沫破裂的有力例证。

如今市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裹挟下,中国芯看似成绩斐然,实际上考验仍在继续。市场到底需要多少芯片?他们的增长如何?然后是中国有能力满足这些需求吗?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或许能对现在的一幕,有更多的了解。

01、需求井喷,企业争抢万亿市场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子产品不断向前发展,其中的关键零部件——芯片,也随之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应用可能。芯片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块:产品需求和产业需求

在产品上,芯片广泛应用于工程器械,交通工具如汽车,大小家电如电视、空调,3C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相机、音响等,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空调遥控器,里面都包含一颗单片机(集成式电路芯片)。而在产业上,芯片主要应用于数字基建如通信基站、服务器、存储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再加上工厂的生产设备和产线,芯片是当之无愧的全产业链基础。

以汽车为例,车规级芯片主要分为主控芯片、MCU功能芯片、功率芯片、存储芯片、通信芯片及传感芯片六大类。这一领域上游的重点企业有原材料企业东京应化、晶瑞股份、日本信越等,芯片制造设备企业晶盛机电、日立科技等,远景制造企业台积电、格罗方德等。中游汽车芯片制造重点企业有瑞萨电子、赛灵思、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整体来看,汽车芯片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基本为国外企业,国内的*企业数量很少,仅有斯达半导、北京君正、士兰微、比亚迪等几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现代化汽车的车载芯片数量越来越多,且新能源汽车的芯片使用量要普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预计2022年,中国传统燃油汽车的汽车芯片使用数量为每辆车934颗,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数量将高达1459颗。按2020年汽车需求量估算,仅汽车产业2020年芯片需求量就达196.13亿颗。

产业方面,以5G通信基建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同时,“5G+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改造,据估计仅网络化改造,在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5000亿元

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建成5G基站数量超160万个,5G基站占移动基站总数比例16%,5G基站总数占全球60%以上。以华为生产的5G基站为例,主要部件为主控CPU(华为海思)、高性能FPGA(美国Xilinx、Lattice)、RAM存储器(三星)、FLASH存储器(美国CYPRESS)、电源控制芯片(美国TI)、电路保护芯片(日本TDK)和模拟放大器(美国ADI)。由此可见,仅5G基站的建设即可带动众多芯片企业芯片出货量,惠及芯片产业上下游

02、自给率低,人才缺口巨大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2022国际半导体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555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6.2%。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仍是全球*的半导体市场,同比增长27.1%。

与之不甚匹配的是,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境内所有芯片制造企业(包括外资厂)能够供给的产能价值为227亿美元,自给率只有15.9%。

市场潜力无限,国产占比却很小,目前国产芯片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才、EDA和制造工艺困境。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芯片设计企业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289家,较2019年增长了21.4%,增速较快。但在大量的高端芯片研发过程中,芯片设计企业自身芯片版图设计人员往往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对外采购芯片版图设计服务以对芯片研发进行支撑。

事实上,中国在芯片人才方面缺口十分严重,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1万人,同比增长5.7%。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9.96万人、18.12万人和16.02万人。但集成电路仍存在20多万人才缺口,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同样以汽车产业为例,2021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半导体对接手册》提出“政策支持国产车规级芯片发展”。究其原因是中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至”今我国未跑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较低,整体来看,我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95%,缺芯背景下海外汽车芯片厂商的供应短缺增加了国内厂商的供应链导入机会,汽车芯片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全面提速。

一方面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跟不上脚步的供给,中国制造业体系为中国芯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03、市场潜力大,但自给率低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2022国际半导体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555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6.2%。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仍是全球*的半导体市场,同比增长27.1%。

与之不甚匹配的是,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境内所有芯片制造企业(包括外资厂)能够供给的产能价值为227亿美元,自给率只有15.9%

市场潜力无限,国产占比却很小,目前国产芯片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才、EDA和制造工艺困境。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芯片设计企业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289家,较2019年增长了21.4%,增速较快。但在大量的高端芯片研发过程中,芯片设计企业自身芯片版图设计人员往往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对外采购芯片版图设计服务以对芯片研发进行支撑。

事实上,中国在芯片人才方面缺口十分严重,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1万人,同比增长5.7%。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9.96万人、18.12万人和16.02万人。但集成电路仍存在20多万人才缺口,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同样以汽车产业为例,2021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半导体对接手册》提出“政策支持国产车规级芯片发展”。究其原因是中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至今我国未跑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较低,整体来看,我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95%,缺芯背景下海外汽车芯片厂商的供应短缺增加了国内厂商的供应链导入机会,汽车芯片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全面提速

一方面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跟不上脚步的供给,中国制造业体系为中国芯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04、日本半导体的启发

将市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中国芯片翻身的基础,曾经的日本遭受的多次挫折证明了这一道理。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与美国之间打了六次贸易战,一直打到九十年代中期。涉及纺织、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信六大行业,这六次无一例外都因美国市场而起,以日本自断壁垒而终。

日美贸易战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数半导体,半导体贸易战同时期也是日美贸易的总决战。美国在这期间直接对日本国内经济下手,最终日本签下了对自身不利的“美日结构性贸易障碍协议”和“广场协议”。贸易战没有打垮日本半导体产业,但贸易战带来的连带效应却给了日本半导体带来沉重的伤害。

首先是日本本土原本一致对外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因为市场波动几乎瓦解,对内相互争抢市场,日本从1974年起撮合的“集中体制”分崩离析。其次是在美国操作下,韩国和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崛起,成为日本的两大竞争对手,这是对日本半导体最重的一拳,日本半导体原本忍辱负重可以拿回来的市场份额回不来了,恶性循环下逐渐走了歪路,最关键的技术领域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如果没有这种变故,日本现如今在芯片领域可能是全部*,而不是现在的某几个环节*,市场份额也不会只有个位数。其背后原因是日本太过于依赖对美市场。

与日本类似,中国也走过了纺织、钢铁、家电(彩电等)的产业崛起过程,纺织和钢铁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在家电领域则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海尔、TCL、格力、美的等等。现如今汽车产业正在凭借世界先进的新能源和混动技术打翻身仗,下一个就是芯片行业

观察日本和中国的行业变革过程,中国所拥有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当年日本遭到制裁时所没有的,那就是中国自己的市场足够大,这是中国整个行业对抗市场波动风险的底气所在。几乎在每一个行业里,国内企业只需将国内市场从国外商品手里吃回来就能活得很好,至少还能维持自己,很多行业已经证明这点,芯片也是如此。

未来,国产芯片企业拿下中国芯片市场份额的*要点藏在集群配套中,也就是俗称的供应链和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进而减少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以现在正在崛起的越南加工制造业为例,日本贸易促进会(JETRO)曾针对越南产业做出市场报告(日本企业从2007年起在越南、中国大量投资),越南相对中国来说存在供应链不完整和基础设施差的缺点。

供应链不完整意味着当配套零部件和设备缺失、损坏时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对生产产生影响;基础设施保障不够意味着工厂生产随时有断电断水断网的停工风险,而中国本土不存在这些问题。在这种集群配套下,当中国芯片达到国外同等技术水平,便能够形成对国外芯片的替代。换用国产芯片,可以省去远距离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甚至关税成本,还有跨国贸易风险;国产芯片保期交付、成本降低企业也倾向于国产替代。

第二点规模效应。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二个重要凭借,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可以让中国企业在世界*单一市场完成自己的规模建设,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很多行业(工程机械等)已经证明,一旦国人掌握技术投入生产,规模效应下其他国家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05、结语:已至重构关键时

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产业升级的全行业共识下,发挥中国产业融合、规模效应再作用于中国市场,中国芯片将逐步自发崛起,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芯片作为全产业链基础,本土产业链上企业的崛起,无论是从抢占市场机遇还是巩固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均已到了市场重构发力的关键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观察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芯片半导体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