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高压,没完没了的加班,程序员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2022年,程序员还是一份好工作吗?今天我们来聊聊近几年坊间越传越玄的,程序员工资真相。
01
工资真相
2022年秋招,腾讯凭借“应届生技术岗年薪总包40万起”的头奖,成功秀了一波优越感,很多人都说“后悔没学计算机”,不过,学了计算机就能挣到这么多钱吗?
首先可以确定的,在所有行业中横向对比,IT相关行业的整体收入确实是最高的,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然是18个行业大类中平均工资最高的一类,是所有行业平均数的近两倍。
那是谁平均了大多数人?
据统计,2021年,全国有将近一半的程序员月收入在8k~17k之间,只有1/4的程序员的月薪能达到17k以上,大家印象中互联网大厂技术岗月薪动辄4、50k,职级高的还能得到股权激励,提前自由,实际上这部分人在整个程序员圈里,仅能占到1%~2%。
(数据来源:CSDN)
那这些人都分别在哪里?
如果以17k为节点来算,拥有“17k以上月薪的岗位”最多的省市前五名,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浙江和江苏,全国约有50%的程序员在这五座省市里生活,但这些省市的高薪职位数量却占到全国的80%。
既然这些城市有这么多高薪的工作,那是不是说,只要去到大城市找程序员的工作,就一定能拿到更高的薪资了?
并不是,这还要看你在什么岗位、什么级别,这里我们先要区分一下程序员的概念。
在IT行业内所说的程序员,一般是指在产品一线直接写代码的人,主要从事各种开发工作。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招聘网站,那首先需要一名后端工程师来进行整套系统的搭建和设计,网站底层的业务逻辑由他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一名前端工程师,配合UI设计师和后端工程师制作出网站的页面,这样才有了普通用户能直接使用的终端,这两位负责开发工作的人,就是狭义上所说的程序员。
但是,做出来不是目的,能用才是,所以我们还需要测试工程师和数据库管理员、运维工程师。负责这些工作的人,是我们广义上所说的“程序员”,这个程序员的范围就很广了,可能还要包括硬件方向、算法方向等等,他们工作时不一定都要敲代码,但是也基本都和程序代码相关,工作强度和收入水平也差别很大。
根据这份去年六月统计的数据来看,近70种不同职能的程序员之中,推荐算法工程师的月薪中位数能达到30k,而较常见的 “前端工程师”月薪中位数只有12.5k,两者收入相差巨大。
这主要是因为,成为算法工程师和进入一般开发岗的门槛也不一样,除了基本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算法工程师还要很好的高等数学基础,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尤其是将普通的数据变为可用的数学模型,需要有多学科交叉的逻辑思维,就目前招聘市场来看能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仍然很稀缺,所以收入也相对很高。
实际上,对于程序员来说“做什么*钱”,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10年前,移动开发正火的时候,懂点Android开发的实习生一个月都能拿七八千。5年前,算法工程师年薪百万不是梦,到了这两年,nlp自然语言工程师才是王道,一浪接着一浪,起来得快,落得也快。现在再看Android开发工程师的薪资,中位数已经回落到14k,风光不再。
月薪中位数14k,听着也很不错对吧,总比我们之前做过的教师收入和银行人收入中位数高很多。
但程序员高收入的背面,也是外行人很少了解的一面:高成本。
02
成本与职业体验
这个成本既包括金钱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
在卖书网站随便搜搜“入门”系列,可以搜到一大堆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好像做程序员真的门槛很低,看两本就能从入门到精通,但真想入门你得花钱。
转码是这两年的热门话题,每年都有大量“天坑专业”的学生花几万块报班,试图转行当码农,按照市场价,4~6个月的线下面授课普遍都在2w块左右,这是许多人从0到1学编程的*成本。
甚至许多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应届生也会报名,毕竟大学校园里学的大都是理论课,报班就像给求职偷偷加了一道双保险,因为需求过于旺盛,谁都想从程序员身上捞一笔,培训班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举个例子,很多培训机构都会借着“包就业”的噱头招生,这所谓的就业机会就像吊在你面前的胡萝卜,眼瞅就要吃到了,睁开眼等着的却是:“恭喜你,被XX公司录用了,但是,你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需要在公司进行一次收费培训,学费29999,没钱交不是问题,还有“助学贷款”可以用,年利率只有10%,名额有限不要犹豫。”
对于急于入行的小白来说,这种骗局成功率极高,但培训学校*不会告诉你,就算你成功毕业学到了一定技能,“上过培训班”也会变成找工作时的黑历史,简历上*别提,大多数公司更倾向培养科班出身的,基础更好的人,培训经历可能都让你过不了简历初筛。
除了这些“新人税”,这个职业终身学习的成本也不低,Mob研究院曾做过一项调查,程序员们日常开销的大头,除了给游戏和直播充点钱,最多的就是花在“学习和自我提升”上。
买书、买课这都是基操,有时候为了长远考虑,可能还得从头学起一项新技能。
有位氪官就是刚毕业的时候掌握的编程语言是python,入行时因为工作需要又跟着公司深入学习了Scala语言,而他现在干的是自费一两万学习的Java,做了后端工程师,因为Scala语言的就业面实在太窄,在程序员圈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断学习新东西,除了消耗钱,更需要花时间。
据统计,将近1/3的程序员,每周业余学习的时间在6到10小时之间,有1/4的人在10小时以上。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说工作写代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这么说也没错,但进入工作后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一个程序员的工作日常,要从早到晚不断地应对各种产品开会、代码审核、确定相关代码的负责人等等一系列琐事,真正留给你深度开发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据统计,只有不到10%的程序员会每天花费70%以上的时间写代码,甚至很多人只能通过加班完成本职工作,而下班后,还要再抽时间自行学习。
这是这个行业另一个特性:技术更新迭代快,不进则退,总会有各种声音告诉你:身为码农,再不积极点学东西,到了35岁,摆在面前的就是失业。
03
年龄危机
各行各业里都流传着关于35岁的鬼故事,关于程序员们的35岁魔咒,被传得更吓人一点。
去年一份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查在互联网上传得很广,调查结果显示各大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从27岁到33岁不等,但就是没有35往上的。
这里其实有个大前提,中国IT行业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真正大量的程序员涌入,也就是近15年的事情,所以整个行业的年龄结构偏低也不奇怪。
大厂裁员挑大龄的先裁,应聘时35岁往上的不受待见,归根到底,公司用人只管性价比,如今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增加,年轻人的大量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这个行业的入行门槛。
一个35岁的程序员告诉36氪他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他觉得现在新入职的小孩,要比十几年前自己刚做程序员的时候懂得多很多,体力、学习能力都比老员工强,很多新的技术名词他甚至都没听过,要说没压力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采访过将近10位不同年龄段的程序员之后,我发现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但很少有程序员真的认为自己未来会失业,在他们身边,35岁以上的程序员出路普遍有三种:
*种是最理想的,从开发一线退下来,走管理路线,这就要求既懂公司里的人情世故,又要保持对技术迭代的关注与了解;
第二种是特别专注地走技术路线,技术做到大牛,可以带着整个研发团队往前冲,活到老coding到老。
这两类人即便是在大公司里遇到了瓶颈,出来创业也是投资人争抢的香饽饽,因为他们都是金字塔尖的人。
大多数人还是继续留在本职工作,实在卷不动了,多半选择退而求其次:大厂裁员,就去中厂;北京留不下,二三线城市也挺好。
根据今年最新数据,有降薪跳槽意愿的程序员占比已经达到了39.26%。即便是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市场上对技术类岗位的需求也始终存在,降低点身段再找工作,总能找得到,只是不得不承认,两倍三倍涨工资的跳槽机会确实不如以前多了。
总之,从目前国内的趋势来看,虽然互联网行业对于程序员的需求在缩减,但许多传统行业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像电子通信、机械制造、金融等领域都有大量的IT方面的人才缺口,太过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移动互联网兴起十来年,可能是21世纪*的一场造富运动,连带着“程序员”这个职业也被拖进了多跳槽挣快钱的浮躁氛围。
太多公司沉浸在疯狂炮制五花八门的app之中,压榨着一波又一波程序员的剩余价值,却忽视了更底层的技术搭建和更有续航性的技术探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程序员群体多少有点尴尬的就业处境。
脱发枸杞保温杯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数程序员,像夸父追日一般,一直在追赶新技术浪潮,才是程序员的常态,他们潜在的创造性,也许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如果你身边有程序员,请试着重新认识一下上进又苦逼的他们,别再只找他们修电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