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涨价不断、亏损加大,共享充电宝赚的钱哪去了?

与很多人认知不同,共享充电宝涨价的钱,并没有落入自己的口袋。

在共享经济泡沫被戳破的那段时期,共享充电宝曾一度为共享经济带来曙光。2018年,街电、小电、来电等几家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都对外宣称实现盈利。

近期以来,共享充电宝又开始持续涨价。按这个趋势,共享充电宝的业绩应该越来越好才对。但共享充电宝公司却出现了一边涨价,一边转亏的现象。比如,曾经连续5个季度盈利的怪兽充电,在最近四个季度持续亏损。

这一切还要从共享充电宝公司的运营模式变化说起。由于疫情加大了成本及现金流压力,公司开始由自营转向代理模式。代理模式下,公司不需要地推团队,也不需要提前支付入场费,只需要给代理商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

也正因为如此,共享充电宝的定价权被代理商和商家掌握,天价充电宝也大多来自此模式。在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的分成比例要比直营模式少20%-40%个百分点,因此公司从涨价中获取的收入实际上较为有限,叠加疫情导致充电宝使用频次下降,单个充电宝创收金额呈现下降趋势。

回过头看,这些问题也凸显了共享充电宝生意的弊端:产品服务无差异化、业务开拓过于依赖渠道。从这个角度上说,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多少与长视频网站有些类似。

01

共享充电宝走进死胡同

前不久,一则关于#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每小时#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单,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讨论。在网友讨论中,共享充电宝高昂的收费标准,一时间让其成为众人口中的“刺客”。

从数据上看,共享充电宝近些年确实出现了涨价潮。据界面新闻报道,从2015年到现在,几家头部共享充电宝公司纷纷涨价,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到2-3元/小时,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甚至高达3-6元/小时,且在不同场景实行“差异化定价”,某些地点甚至达8-10元每小时。

按道理说,共享充电宝涨价,企业的业绩应该更好看。但恰恰相反,共享充电宝正走进死胡同。涨价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业绩表现却越来越挣扎,即使头部企业都出现了营收下滑,利润扭亏的情况。

以怪兽充电为例,二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27.8%。净利润方面,公司也由盈转亏,其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820万转变为二季度1.85亿的净亏损。营收下滑、利润扭亏固然是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即使抛开疫情,怪兽充电的业绩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前几个影响影响较小的季度里,公司也连续亏损。

不仅当期业绩表现不好,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业务动作及资本市场的态度看,各方也均不看好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发展前景。多家新闻报道,行业内头部企业,小电科技目前正在面临剧烈的人事动荡,裁员约2000人,涉及运营、产品、KA等多个部门,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

企业业绩变现不佳,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也开始遇冷。其中,一级市场在进入2022年以后,已经没有了共享充电宝投融资的消息。二级市场则用脚投票,“共享充电*股”怪兽充电可谓上市即*,此后,股价一路向下,现较发行价已经跌去9成。

一边是类似充电刺客式的涨价,一边是企业业绩的下滑。那么,共享充电宝涨价赚来的钱,都去哪里了呢?

02

涨价,为他人做的“嫁衣”

与很多人认知不同,共享充电宝涨价的钱,并没有落入自己的口袋。

从经营模式看,共享充电宝企业纷纷由直营向代理模式转型。行业头部企业均加大了代理模式的转型,其中怪兽充电,二季度新增的1800个点位中,有超70%来源于代理商开发,美团代理点位整体占比已经近70%,而竹芒(街电和搜电的合并企业)、小电亦开始加大布局代理模式。

由直营向代理转型的逻辑在于,降低现金流及成本压力。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需要庞大的地推人员,并且还要承担入场费等前置费用,现金流及成本压力较大。代理模式,则由代理商铺货,品牌只需要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

而在代理模式下,定价权由代理商和商家决定。天价充电宝大多是来源此模式,但在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分成较低,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付给商家的佣金加上入场费,合计占到收入的60%左右。

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与代理商的分成比例是二八分成或者一九分成,代理商拿大头。此外,《天下网商》曾报道,为了在代理商争夺上更有优势,有厂商甚至开出在早期一定阶段内100%收益分成的条件。

由此,天价充电宝很容易使投资人夸大涨价对品牌的影响。事实是,虽然代理商、商家使充电宝大幅涨价,但由于分成比例大幅下降,涨价的钱大多没有流入共享充电宝的口袋。

有人可能会说,即使分成低于直营,但涨价或许多少也能为企业贡献增量。但拆分单个共享宝营收可发现,涨价并没有提升单个充电宝创收能力。以怪兽充电为例,2021年公司平均每个季度单个充电宝创收161元,但今年二季度,单个充电宝创收115元。

涨价没有带动创收能力,原因在于,涨价后也会降低使用频次,在叠加疫情影响,充电宝使用频次出现了较大下降。

单个充电宝创收能力没有提升,但共享充电宝的业务成本却一直上升。一方面,共享充电宝进入折旧期,折旧成本上升。体现在数据上,虽然二季度,怪兽充电营收同比下降近30%,但由于设备折旧,营收成本反而同比上升17%。另一方面,企业竞争由争夺点位点位规模转变为争夺优质点位,导致商家佣金持续提升,从2019年到2021年商家佣金比率(抽成+进场)由48.2%上升至61.1%。而上述上升的成本费用,很难被涨价抵消。

以此来看,共享充电宝从涨价中获取的利益较为有限,其涨价赚到钱大多流入了商家及代理商的口袋。最终品牌赚到的钱,既难以抵消于疫情、涨价造成使用频次下降的影响,也无法覆盖持续增加的折旧、分成成本。

也正是如此,共享充电宝公司也会出现一边涨价、一边亏损的尴尬局面。

03

来自长视频的启示

共享充电宝与长视频虽然分属不同行业,但在商业模式上,有很大的共性:

品牌之间提供的服务难有差异化,用户几乎没有迁移成本,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均来自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长视频是内容制作方,共享充电宝是渠道商),品牌赚的钱也大多流向具有具有关键产业地位的上下游企业。最终形成了品牌空有市占率,难有利润的局面。

目前来看,相比共享充电宝的由盈转亏,长视频平台境况有了一定改善,比如爱奇艺已经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而长视频的经验,对共享充电宝企业有或多或少的启示。

短期来看,企业之间由竞争到达成某种平衡状态,是短期内提高经营效率甚至扭亏的有效方式。比如,爱优腾三家长视频平台由过去内卷式的激进投入,到如今默契的降本增效,其开始在用户端集体涨价,在内容端也开始降本,减少内容投入的数量,重视内容投入的质量。

此举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爱奇艺为例,二季度,涨价促使公司会员收入同比增长7%,内容投入的调整促使公司收入成本下降24%。

反观共享充电宝行业,虽然头部企业在用户端同样集体涨价,但各家企业对优质点位的争夺愈演愈烈,导致商家佣金率(抽佣+入场费)持续上升,佣金率从2019年到2021年,提升了12.9个百分点。而相比集体涨价,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解决佣金率的问题可能更加重要。

缓和竞争虽然短期利好企业业绩改善,但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差异化形成业务壁垒,企业长能实现长周期的业绩向好。

比如,奈飞能够在全球长视频平台中,率先实现稳定盈利,其核心正是依靠自制剧的积累,沉淀出内容资产,据Parrot Analytics数据,奈飞常年占据全球流媒体原创内容市场份额的60%,凭借雄厚的内容资产,奈飞与其它流媒体平台形成了明显的内容壁垒。

从上述角度看,共享充电宝想要把故事继续讲下去,短期内需要缓和竞争态势,解决商家的高佣金问题,而长期则需要公司们思考如何形成差异化,沉淀出自身的业务壁垒。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