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拖欠商家2亿货款,这平台要倒了?

据悉,洋码头已经拖欠商家2亿货款,总部人去楼空,更是被传“疑似跑路”。

“几十万的货款被洋码头拖欠了,怕是血本无归了。之前货款到账的时间是10天、20天,后来越来越慢,一个月、两个月。现在直接一分钱都不给了……”有买手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吐槽洋码头。

在上海总部,洋码头办公室大门紧闭,门外散落着几张椅子,门上贴了两份告示。

一份是来自洋码头“公司已启动总部办公地址迁移计划,目前正在评估新地址,过渡期员工以远程居家办公为主”的通知。

另一份则来自该大厦的物业管理处“洋码头因长期拖欠租金、物业费、水电费,故停止该场所使用”的通告。

据悉,洋码头已经拖欠商家2亿货款,总部人去楼空,更是被传“疑似跑路”。

洋码头遭遇重大危机

成立12年,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次遭遇重大危机。

9月中旬,其创始人曾碧波公开承认确实拖欠了商家货款。同时他强调,洋码头一定会还钱,并希望外界能给洋码头半年时间,“我是对得起良心的人,今天突然一下子,导致我欠了这么多钱,我很内疚。我会想尽办法把债偿还了,我不会跑,也不会是赖账的人”。

然而,洋码头与买手的信任危机,早在一年前就显露苗头。有买手爆料,“2021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有些商家拿不到货款。那时候已经有买手陆续退出洋码头。不过我因为都有按时收到款项,所以还有些将信将疑,现在十分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警觉之心。”

随着舆论的发酵,信任危机开始波及洋码头日常的运营。

为了稳定军心,曾碧波在2021年年底的时候与头部买手开了专场会议。彼时的曾碧波仍对买手充满感激,“到现在还在洋码头上坚持的卖家,你们是把后背交给了洋码头。”

但那个会议开完没多久,有不少买手却收到了洋码头的告知函,“买手需提供从开店以来每一笔的交税和物流资料,否则不会退款。”

由于海淘的流程是一年只交一次税,每一笔税款缴纳的情况,买手们难以出示,相关的物流信息则是清关公司的内部资料,更是难以上交。洋码头设置这样的条件,无疑是在明面上为难买手。进入2022年后,洋码头的资金状况更为紧张。有不少买手在多个平台上表示提款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后。

尽管之前洋码头一直否认资金出了问题,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随着舆论愈演愈烈,曾碧波公开承认,出于资金托管等原因,2022年5月1日前的大量历史货款已经无法结算,截至今年8月8日,总共货款欠款为2亿元,这个数字并不包括3800万的保证金。“我们资金流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绷得很紧绷,到去年底一直这样子。”曾碧波说道。

资金问题出现的背后,体现出商业模式运转不灵了。

洋码头从过去一直依赖的C2C模式的买手制,即个体卖家直接对接消费者,如现在淘宝上个人海外代购店铺,买手直接点对点采购消费者需要的物品。

洋码头则是在这种模式上为国内消费者和国外的买手搭建沟通平台,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购物需求。不难看出,洋码头的业务重心在于“买手制”。

然而就是这种买手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给洋码头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由于买手多为个人,自由度较高,容易出现假货问题,平台难以监控。同时,洋码头在也疏于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动作治理假货问题,使得其信誉每况愈下。

有匿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其在洋码头购买了某品牌健康水,在确定为假货后,平台拒绝赔付。

该消费者表示:“洋码头平台在此商户商品信息页面显示支持‘平台鉴别,假一赔三’,但是与客服沟通过程中回复不提供平台鉴别服务。”而对于洋码头“假一赔三”形同虚设质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对此,信任洋码头的消费者们也很无奈。在黑猫投诉APP上,类似的投诉共有3546条投诉,多数的投诉为“不退款、客服联系不上”、“长时间不退款,疑似商家和平台联合欺诈”、“卖假货”等内容。

“不差钱”的洋码头,掏不出2亿?

如今深陷资金链危机的洋码头,曾经也是一个“不差钱”的主。

曾碧波曾公开直言,“我根本不差钱”。据曾碧波介绍,虽然洋码头在2015-2018年共亏了七、八亿元,但在2019年和2020年就把利润做出来了,大概赚了6000多万元。

成立多年,首次在2019年实现盈利,听起来这份成绩单并不好看,但据曾碧波介绍,洋码头是国内首家实现盈利的跨境电商平台。

其在2020年的时候,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20年刚开始的时候,进口是很爽的,因为老百姓出不了国,只能从平台上消费,2020年流量特别大。”

财务数据显示,仅2019年和2020年两年,洋码头交易额接近70亿元。而它更是为数不多在疫情期间有增长的跨境电商平台。

这份成绩,让曾碧波十分骄傲于其商业模式。“那两年已经证明了我们商业模式是可以赚钱的,所以那两年很舒服。”

资本市场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那两年的成功,使得洋码头在2020年底获得了大量的发展资金。“我的状态是什么样子?新浪微博投了我一个亿,重庆市政府投了我三四千万,手里三四个亿,银行还贷了我8000多万。”曾碧波说道。

当然,资本对洋码头的青睐已经持续多年。从2011年开始,洋码头一共获得7轮融资,合计10.8亿元。10亿资金在手,洋码头为何陷入资金危机?

曾碧波将其归究为战略误判。他认为是因为对疫情走向、中 美贸易走向、国际航班物流供应趋势的高估,导致货不能进来,最后致使用户取消订单。

除了疫情之外,洋码头还误判了资本运作形势。一边是,银行抽贷拿走了8000多万,新浪微博退股一个多亿。另一方面,“启动拆红筹架构,加快国内上市布局”后,使其合规要求更高,资金结算严查。恰恰是在这次拆红筹的过程中,暴露了洋码头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的混乱。

“在2015年到2019年期间,这些资金是混在一起了,我们是把平台的钱,还有我们自身融资来的钱都放在我们上海公司进行经营,投广告、付工资、开发系统,那段时间也烧了很多钱。”曾碧波表示,钱没有分开管理,也是一个重大失误。

曾碧波寄希望于并购

“少数人把公司往死里逼,其实会让这个平台往不可逆的方向去发展,你如果说平台倒了,死了,谁也别想拿钱。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就那几个人,非常情绪化”。曾碧波曾这样公开回应道。

对曾碧波来说,自己的一切工作、生活计划都被打乱,甚至有人隔三差五到住所骚扰,他只能将“房子、车子卖掉了,现在是找了个宿舍,而且宿舍地址也不敢说。”

如今,曾碧波只希望外界给他半年时间去进行并购,要不就活过来,要不就“死”在那里。如果并购能顺利拿到钱,洋码头将布局海外,提升海淘直播的规模。他坚信海淘直播将来规模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翻3倍到5倍,一年能做个四五十个亿都是可以。

根据曾碧波的规划,洋码头的海淘直播将独立去融资,独立去上市。只是这一切会这么顺利吗?

并购就已是一大难题了。尽管曾碧波近段时间公开透露,“最近谈了四五家有意向收购洋码头的买家,其中有两家在谈价格了”,不过市场上的消息则是,曾碧波差不多与国内所有电商巨头都谈过合作,但最终还是没有下文。

更难的是,如今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已经结束了野蛮生长的状态,不少老牌平台正被淘汰。

作为中国出道最早的代购电商,在天猫的海外业务还未问世时,洋码头就已经熟练掌握海淘的各种技巧,还将日本的中古奢侈品文化带到中国来。

可惜的是,洋码头将自己的一手好牌都打坏了,靠着跨境电商的东风“开了个好头”,却疏于内部的经营管理,困在如今的资金危机中。同时,竞争对手后来居上,也让它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艾瑞咨询指出,目前大多跨境电商业务集中在头部电商平台,如Amazon、AliExpress、eBay等。

受疫情影响,在全球经贸摩擦加剧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商行业正在经历来自国际贸易层面、知识产权层面和平台层面的合规化约束,一批批为提高营收利润选择铤而走险打“擦边球”的跨境电商企业在合规化的浪潮中被快速清出市场。

也许是感受到了其中的危机,近两年洋码头也在求变,发展“C2C+B2C”的商业模式,同时布局线上和线下结合新业态,推出免税新零售战略。截至今年6月,洋码头已经开设6家线下免税直购店,分布于上海、重庆等地。

此外,洋码头还拓展了直播和短视频卖货的渠道,其中,在与罗永浩2020年的合作直播中,曾创造了单场直播4458万元的销售额。

以上种种,都可能成为洋码头“东山再起”的希望。但市场是残酷的,以洋码头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走出这场危机,很难。

参考资料:

1、中国企业家杂志《洋码头创始人*回应:人生被描述得一塌糊涂,但不会跑也不会赖账》

2、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服务行业趋势报告》

3、ZAKER新闻《“海淘元老”洋码头命悬一线,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4、锌财经《“海淘元老”洋码头欠款2亿元,老板卖楼还债冤不冤?》

5、新京报《成立12年的跨境电商洋码头,创始人因何“诉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派代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互联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