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年最爱骑行的人,都堵在天府绿道了

在地生活的骑行者们自由驰骋,年龄、性别、装备都不是壁垒。骑单车有很身体力行的一面,也有很精神的一面;它既可以是交通工具,也可以是带着感知驰骋的羽翼。

秋末冬初,天高云淡,正是出门骑行时。

这大概是普通人距离潮流前沿最近的时刻,单车这个原本朴实的交通工具,正在成为时髦精们出行和拍照的好伙伴。

骑行是个灵活的项目,它可以很日常,助你完成两点一线;也可以很飒爽,让你在微风拂面中体验格子间里难有的畅快。

为什么喜欢骑行,骑行有什么魅力呢?我和不同年龄、骑行经验各异的人聊了聊,得出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骑行简直是人类的救星,且对都市打工人疗效*。

500一次的陪骑侠,助你圆绿道环城梦

今年“十一”假期,成都的环城绿道迎来了堵车高峰。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绿车、蓝车、黄车、共享单车、公路车和折叠车,在一视同仁的坡道上飘上飘下。不求到达终点,只求翻过桥下坡滑行时吹够爽快的秋风,并祈愿明日膝盖安好。

环城绿道全程100公里,路上有70多座桥,对于平时爬个楼梯都觉得双目眩晕的我来说,完成它的难度不亚于徒步在哈利法塔上下求索(我查了查,这是目前的世界最高楼,有169层、2909级台阶)。

为了照顾广大市民“又菜又爱玩”的心理,有商业鬼才在闲鱼上推出了陪骑服务,全程500元,包车、包接送、包推上桥、包补给,还提供拍摄和剪辑服务。

“你只管骑车、骑完发朋友圈,其他一切交给我,新人小白必备。”——除了贵了一点,其他部分都很让人心动。

发布者巴崽说,这事儿就是“愿者上钩”,图个好玩,没真想着赚钱。

我找到这位老哥,询问是否真的有市民购买此服务,他在一个加班后的夜晚接通了我的电话,说成行的没有,找他闲聊的倒有四五十个,“还有问我招不招人的”。

至于怎么想到这个业务的,老哥告诉我,其实是看到网上有29块钱每小时的陪骑:“对于新人来说,骑一圈大概10个小时,单单陪骑就300块,这也太贵了,我不如发个全面的服务来卷死你们。

玩笑归玩笑,坚持运动是认真的。在小红书上火了一把的“陪骑侠”,在现实中是一位爱好极限运动的社畜,对于他来说,骑车实际上是一种见缝插针的运动。平时工作在办公室待着,加班又是常态,没时间去健身房,上下班的宝贵时间正好可以完成一日运动量的KPI。

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锻炼,这是一份属于都市人的可敬的倔强。

这不,又一场闲(采)聊(访)过后,这位尚未开张的陪骑师傅就回到慈父的角色,去辅导小孩学习了。

骑完100公里,还有无限多的100公里

我家小区里的退休龙老师,是一个骑完了环城100公里的样本。

5月天府环城绿道开通,运动了大半辈子的龙老师被朋友介绍了这个项目,觉得有点意思,便开始“磨刀霍霍向单车”。两个月后,他单枪匹马完成了用俩轮给成都画个圈的壮举——全程只用了不到6小时。

龙老师说,锻炼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打羽毛球,他是青少年队里的优秀选手,后来体力渐渐跟不上了,就转场到乒乓球台。现在退了休,家就住绿道附近,拾起骑车的乐趣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我问龙老师,遇到桥是推上去还是骑上去的,他的前半句回答明显在顾全我的体面:“看个人体力,体力弱的就骑慢点,推上去,但像我这种已经做好准备的人肯定是骑全程了噻。”

龙老师所做的准备,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公里数层层加码、座驾渐次升级。

最初的他和大多数普通市民一样,骑着共享单车在绿道上奔驰,后来女婿翻出一辆早年间购买的进口车(经照片鉴定,就是很潮的Brompton“小布”,而且还是*!),他开始尝试骑10多公里然后折返,觉得体力能撑住,就做了个100公里计划。

征服这100公里的准备工作分几段进行。龙老师先尝试用共享单车骑50公里,丢了自行车坐地铁回来,再层层加公里数,最后在一辆公路车上完成了这项“引无数潮人竞折腰”的大项目。

可以看出,龙老师有着严谨与热情并存的灵魂,以及健康而自律的身体,用他的话说:“人要充满活力,一定要运动,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龙老师感慨道,自己在50岁之前都不太注意养生,直到真正退休,没有精神压力,也没有挣钱欲望了,一切才都释怀了:“现在能花时间尝试很多新事物,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除了骑车,龙老师还在退休后加入了小区的歌唱团,在骑车时他喜欢听音乐,边听边学,边骑边练习,还和唱歌的朋友一起骑。他还坚持每天饭后步行1万多步,因为“适量的散步胜过很多运动,饭后不消食的话,老同志的血糖可能要升高,年轻人可能要长胖、肌肉松弛”。

这时还不忘叮嘱我一句,年轻人还是要多参与运动啊。

“它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共同协调运作。但能在其中搞点兴趣也好,有兴趣大家才能坚持嘛。”

骑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它成为了龙老师退休生活的*伙伴;而对于青年社区028.C的两位主理人来说,骑行更像是一种感受即刻生活的方式。

在两个轮子上,把自己当游客吧

郭爱美和乐克是“新成都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十几年前来到成都,就再也走不脱了。

“留在成都,某种意义上是用脚投票,因为太喜欢这里的工作状态和节奏了。”

2021年,他们和几位伙伴共同创立了028.C青年创意社区,“据点”就在老式居民楼遍布的少城区斌升街。今年7月,他们搞起了骑行活动,不仅带队骑车,途中必然会在知名苍蝇小馆前刹一脚(邓记新一代糖油果子、洞子口张凉粉、贺记蛋烘糕……我口水要流下来了),每次活动还有丰富的after party,看展览、打乒乓球、玩Switch、喝精酿啤酒……报名费统统只要30块。

郭老师还坦言,收30块主要是怕大家"水",报了名不来。

看028.C的社交媒体主页,不禁感叹现在的潮人真会玩。把“骑行、市集、绿植、展览”这些流行元素混在一起,组合出了花,但又完全不会激起我的潮人恐惧症——大概是两位师傅如正午大太阳般的北京口音已经沾染上了成都椒香麻辣又带点茉莉花茶味的市井烟火气,有种超越年龄的peace,仿佛在这个群聊里,什么人都能自然地玩到一起。

郭老师告诉我,在028.C骑行一直不是*位,最重要的其实是观光:

希望大家来骑行是把自己当作游客,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好像有点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会给大家介绍美食,会尝试很多大家感兴趣的标签,大家来聚一聚,过上一天或者半天很成都的生活,很日常也很好玩。”

这个“不务正业”的骑行团,正致力于将整个成都变成自家开party的大院坝。

骑行是一个拓展“附近”半径的好工具它比走路快一点,又比汽车慢一点;当你坐地铁或是开车时很容易错过附近的风景,走路能去的地方又不会很远,而自行车刚刚好,不仅有速度,你的五感还能被尽情撩拨。

郭爱美喜欢在北门老城区骑车,那里的一条河给了他非常深刻的感官体验:“那条河和居民楼挨得特别近,当你骑过时,你能闻到楼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儿、浴室传出来的香波味儿,同时河水有一点点臭味,头顶的树上还有无患子和尤加利的香味......”

一场骑行下来,感官全开,全身心都接收到了生动的生活味道,这是坐在封闭的车厢里感受不到的。

两位师傅还观察到,骑车和开车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在于开车的人喜欢走大路,越宽越好,“因为这样高效而简洁”,但骑车的朋友更喜欢拐弯抹角,从河边儿出发,骑着骑着就一头栽进小街巷的绿树掩映中,在卡卡角角里慢悠悠地穿行。

开车经过的一条平平无奇的街道,在骑行中可能会向你打开它的秘密房间,能不能挖到其中的宝藏,就看你有没有偏题的好习惯。

郭老师告诉我,他就曾经在骑行路上意外发现了成都的原点:“平时开车经过时完全没注意,直到有一次骑车经过,我说‘诶,这怎么有个雕塑啊‘,就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这里原来是成都在地理位置上的中心点。后来我以此为基础做了一条路线带大家去骑,发现住在附近的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地方的历史和渊源。”

骑行火了之后,也有公司来找028.C,想委托他们组织团建活动,但这不是郭爱美和乐克想要的合作:“我们希望合作有一定的意义和态度,而不是单纯蹭热度。比如最近我们和一个艺术馆合作,组织了一次骑行看展。展览的主题叫‘看不见的生活’,和我们的理念就特别搭。”

移动在两点一线的大家平时太忙了,以至于看不见身边的生活,而骑车让人能以游客的视角,重新发现余光里的生动美好。

拼装备不如拼心态

少有人知道,当下城市骑行的网红车Brompton“小布”,在成都也有惨遭冷落的时候。

早在2014年,Brompton就在成都太古里开过专卖店,但很遗憾开垮了,调了两次位置也没坚持下去。这两年户外运动大火,骑行、飞盘、陆冲、桨板等有一定动作弧度又和城市生活无缝交融的活动引得时尚市民朋友们竞相参与,“安静的美车子”小布这才终于迎来了春天,成为潮人们走街串巷的好伙伴。

让小布火出圈的,除了复古色调的美丽外表,还有和颜值一样高的价格;以至于今年有不少人感叹,自己连个自行车都买不起了。

郭爱美和乐克承认,小布很美,也确实很贵,但贵也有贵的道理。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方便折叠的属性:

“当我下班想骑个车到玉林去吃个火锅、吃个串串,把它一叠就可以放桌下。小布的工业设计很好,其他车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又比如周末想和朋友去远一点的地方玩,就像我们上周去新津,就可以把小布折叠起来带上地铁,到新津后再拿下来骑。”

个人能体会到的便携之上,也有着一座城市对多种生活方式的包容。成都随处可见的绿道,地铁对折叠自行车的欢迎,街边院坝里供男女老少一起瘫着晒太阳的竹椅塑料椅露营椅,仿佛都在说:“别烦恼了年轻人,快出来玩吧!”

028.C的年轻人们自然而然沾染上了成都的轻松包容,举办骑行活动时经常有共享单车加入,主理人们也特别欢迎:

“我们的活动很休闲,没什么压力,参与的门槛还挺低,所以被吸引来的陌生朋友越来越多。新认识的朋友也在拓宽我们的固有想象,比如前一个礼拜,我们骑友年纪的跨度就一下子扩展到了3岁到60岁。

那次骑行路线是从少城出发,沿着锦江绿道穿过老城区和新城区,最后骑到复兴艺术中心去看展。有一位骑友在小布上加了个婴儿座椅,带一位三岁小朋友体验了成都的新老交替,还有两位60岁的姐姐,蹬着自己的小布在风中飒爽了一番。

两位姐姐是在小红书上刷到的活动信息,在郭爱美和乐克眼中,她们完全没有世俗所框定的“60岁”标签的痕迹:

“特别飒,从穿着、打扮、品位到骑姿都特别飒。一个60岁的人买了一辆小布这件事可能已经很小众了,姐姐提车的时候还有人把她拍下来发到小红书,小火了一把,但她挺不高兴的,觉得没必要说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60岁骑小布没什么不合理的。”

郭爱美和乐克还记得*次去环城绿道骑行时遇到的一个中年骑行队,虽然名字叫中年骑行团,但队里年纪*的成员都70多快80岁了。那次乐克的车胎意外坏掉,被大哥们三下五除二换好,技术之纯熟、效率之高,把年轻人看呆了。

见识了中老年哥哥和姐姐的*活力,郭爱美和乐克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60岁时也能是这样

“那天和姐姐聊天,我邀请她有空来打乒乓球,她还说‘你不一定打得过我哦’。”

通过改造老社区、建立骑行社群,郭爱美和乐克发现了很多“看不见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现在时”的老年人。

两位年轻人在筹办社区时就担心是否搞得太年轻化,周围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不会来了,事实证明是多虑了。在他们印象里符合年轻女孩审美的东西,同样会吸引拄拐杖的大爷,他们会主动来问东问西,表现得很好奇:“有一些你从未想到的点被你没怎么关注过的人提出来,这种交流很有意思,也是让我们兴奋的点。”

在地生活的骑行者们自由驰骋,年龄、性别、装备都不是壁垒。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Herbert George Wells曾说:“每当我看到有人在踩单车,我就不再对人类的前途感到伤心和绝望。”

骑单车有很身体力行的一面,也有很精神的一面;它既可以是交通工具,也可以是带着感知驰骋的羽翼;它比走路快一点,比开车慢一点,中间的一大块可以任意偏离轨道的广阔余地,完全属于你自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旅游户外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