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区投个充电桩,每月就能赚几千?

如今的充电桩市场鱼龙混杂,仅依靠“服务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撑不起投资者狂野的想象空间,也让运营商急于寻求更多的变现可能。“钱景无限”的充电桩生意里,钱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

新能源汽车销量火爆,充电问题随之而来。

英大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估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电费市场规模约141.3亿元,服务费市场规模高达17亿-34亿元。假设电价不发生巨大变化,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3倍,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大10倍,电费+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配套设备,行业发展速度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充电桩市场前景广阔,但也为各种打着“充电桩钱景无限”旗号的生意,提供了滋生土壤。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当前社交平台上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充电桩投资介绍帖,配以《千万别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否则你会……赚》、《我在小区投了个充电桩,每月躺赚几千》类型的标题,动辄获得上千的点赞留言。

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了多名社交平台上发帖者,不同帖子背后却往往指向相同的充电桩运营品牌。一些品牌甚至宣称,“前期不用购买设备的投入,后期不用处理售后的客服,只需要付钱认购项目份额”“年投资回报率超过30%”。

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让投资者蠢蠢欲动。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收入却主要依靠“服务费”,盈利来源单一,回报周期长。

如今的充电桩市场鱼龙混杂,仅依靠“服务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撑不起投资者狂野的想象空间,也让运营商急于寻求更多的变现可能。“钱景无限”的充电桩生意里,钱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

01、年收益率30%,坐等回报?

充电桩投资名目繁多。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充电桩按充电时间和车载充电机不同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需要借助车载充电机来充电,充电速度较慢;而直流充电桩俗称“快速充电”,功率较大,充电速度更快,一般安装在高速公路充电站。

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充电桩则主要分为“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服务对象面向所有电动汽车车主,例如公共停车场。而专用充电桩多为企业建造,服务对象为客户和内部人员,例如商场停车场。自用充电桩为私人充电桩,安装于私人领域,不对外开放。

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2年1-10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09.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109.0%,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同比上升391.4%。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直流充电桩为71.0万台,仅占全部公共充电桩的约43%。

目前,不少充电桩加盟项目中,投资者参与的主要是公共充电桩、直流/交流充电桩投资项目,充电桩的盈利来源多为“电费+服务费”。但由于电费需要扣除成本,因此盈利重点多集中在服务费上。

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了社交平台上多名充电桩加盟宣传帖的发帖者,给时代周报记者发送资料的都是一个名为“小豹充充”的充电桩运营品牌。天眼查显示,小豹充充品牌运营方“润晟(苏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9日,时间刚满一年。今年10月25日,该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充电桩投资介绍帖称“不卖设备,是卖赚钱模式”。

小豹充充销售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合作协议》显示,投资者认购120kw的一体式交直流双枪,单桩价格4.5万元,算上充电桩、配电柜、电缆桥架、基座等安装建设费用4.5万元,投资者首期需支付9万元的充电桩投资者款。但除了上述硬件、安装成本,投资者还需一次性向公司支付运营服务费19.5万元,项目价格合计28.5万元。

该名销售人员解释,“公司全包场地车位、电建地建、电桩安装以及运营维护等所有工作,建设好了之后以现站现桩的呈现形式由大家来挑选认购,接着之后每个月的运营利润就都归桩主。”

换言之,此种投资模式下,投资者支付的不仅是充电桩的硬件和建设成本,还要向充电桩品牌支付运营和服务费用、车位费用等额外费用,而赚取的主要是“充电服务费”。

上述销售人员介绍,“按照(每根桩)每天*4小时充电时间来计算,一天就是480度电;服务费按*每度电0.4元来算,一天收入就是192元。收益按所有桩的平均收益返还给投资人,年回报率可达到30%左右。”

“全程不用做什么,只需要等待收益即可,前几年收益都是自己的,稳定收益回报率达到30%。就这个,我相信市面上其他公司应该达不到吧。”该销售人员说。

合作满三年后,充电桩运营商要从收益中进行分成。合同中规定,“从第4年开始,在优先甲方回本前提下,充电桩收益按甲方(投资者)80%、乙方20%分配。”

02、“钱景”背后风险重重

这样的生意听起来颇具“钱景”,但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充电站建设成本高昂,充电运营商普遍需要3-5年时间才可达到盈利周期。

据中金证券研报测算,建设拥有8个120kw充电桩的场站,单桩设备成本为0.5元/W、综合建设成本1.3元/W,充电桩使用寿命10年,假设小工商业主掌握较优土地资源、单桩利用率达到12%,测得单桩租赁收入3.2万元/年;最终测算得出投资回收期4.9年。

能链智电CEO王阳曾公开表示,单根充电桩行业平均成本约10万元。一个标准站约10根充电桩、20把充电枪,建站成本约100万元。目前充电服务费约每度电0.4元,单枪单日充电度数平均约100度,大概3-4年能够收回成本。

但这还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现实中,充电桩用户流动率和跨站率较高,导致充电桩总体利用率偏低。王阳曾指出,现在中国充电桩总体利用率不到10%,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可能不到2%。充电站服务的车辆大约是100-200辆之间,加上电力市场没有差别,基本上充2-3次以上的用户,90%都会跨不同的充电场站。

考虑到电力利用率问题,模型会变得更为复杂。数据显示,充电桩想要实现盈利,平均电力利用率需要达到10%-15%。120kw直流充电桩每小时为新能源汽车恒定充上120度电只是理想情况,具体的功率利用率需要根据不同的车型进行计算,这意味着每天充电桩收益会受车型、时长的不同而变化。

如果按照单枪单日充电度数约100度、服务费约每度电0.4元、充电桩总价28.5万元计算,一桩两枪一年约产生收益2.92万元,回收全部成本约需10年。因此只对充电桩收入进行简单测算,难以令投资者完全了解风险。

而公司统一运营,投资者等待分红的方式也显得“迷雾重重”。

“收益是按照所有桩的平均收益给您的。因为买桩的价格是一样的,但因为有些后来者可能买桩的地方没那么可观,为了公平都是平均分配。”前述销售人员解释,“每个场站会把成本的电费除去,再平均发给每一个桩主。”

这意味着充电桩所在地人流多少并不重要,每月到账只是平均收益。充电桩产生的收益也会先经过小豹充充的公司账户后再到每一位投资人账户,因此拥有充电桩权限的投资者不能完全收取该充电桩产生的收益。

张婷(化名)在武汉运营充电站多年,在她看来,“这是一个重资产项目,没有强大的资本是做不好的。”

张婷自2017年开始独立投资运营充电站,初期投资成本是300万元。据其介绍,投资运营一个充电站需要充足的资金,仅靠购买单桩份额来赚钱,当中的风险不易识别。“不知道它最后有多少股东,每个人出几万块钱。充电桩有个东西在那里会让人看得到,但是不会说这台桩就是你的名字。”张婷说。

虽然不少充电桩运营商宣称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会与投资人进行分成,但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不同地方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均不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效用并不明显。

某新能源充电桩厂家直销商李世福(化名)向记者介绍,“补贴每个省每个地区都不同,你可以向当地发改委了解政策。比如每个千瓦补400元,电价每度补0.15元,至少1000千瓦起才有资格,各地政策都有所区别。如果想靠充电桩赚补贴建议别做。”

李世福告诉记者,“市面上的充电桩功率普遍用120kw为主,未来可能用上160kw。除去土地成本,充电桩10-13万一台。非一线或者重点城市,几乎没有人愿意投资合作建站。就算有保证也是你吃大亏。”

03、充电桩是谁的好生意?

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行业,但收入主要依靠“服务费”,收入来源单一,回报周期漫长。

曾在某头部充电企业就职的郑茜(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充电桩的盈利主要是充电服务费,剩下的就要靠场地本身来抓客流,比如开个餐厅、小卖部之类。”

据其介绍,“收入这块很看个人资源,基本一二线城市能用来建设充电站的场地已经快被覆盖完了,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

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群,大多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电费便宜是充电的首要原则。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几乎不存在高利润的空间,只能依靠规模效应来赢得盈利。因此,公共充电桩如何选址、如何扩大规模、如何降低成本等等都是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郑茜表示,充电站运营不好或者场地天然有缺陷,都可能导致亏本。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回本周期要看初期的规划、选址、成本控制、运营情况等。快充和慢充的投资区别比较大,一台慢充桩(7kW)的购买成本约是一台快充桩的(120kW为例)1/20甚至更低。”

头部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指出充电桩行业的痛点,“目前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作为头部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虽然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场站运营能力,却也并未解决充电桩难以盈利的痛点。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21.29亿元、19.25亿元、31.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12.26万元、-1.71亿元、-5132.08万元。

现如今,星星充电也走向招商加盟道路。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去年9月星星充电开始推出“光明顶计划”,计划3年投入30亿元,主要吸纳大量中小运营商加盟星星充电平台。除此之外,星星充电、特来电等充电企业不断接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平台,头部企业正在寻求市场互通的渠道。邵丹薇提及,“目前为止,星星充电是*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表示,在充电网中,将数据网、能源网、物联网和设备网四层网融合到一起,人、车和能源之间形成高强度、高黏性链接,沉淀能源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支付大数据、行为大数据等,可以为充电桩行业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

这或许是充电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没有资金优势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充电桩难言是一门好生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汽车出行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