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硬科技投资火了。
在TMT领域掀起热潮后,VC们也把目光看向了医疗领域。原因无他,尽管近年国内医疗科技创新实现了多个突破,也经历了较快发展,但在高端设备和多个产业上下游上,还存在较大缺口。
制造业的崛起,国家对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关注和投入,以及华大基因、联影医疗、近岸蛋白等公司的上市,也带动了一二级市场对医疗硬科技的重视。
以百度风投为例,动脉橙数据显示,2019到2022年4年间,百度风投共参与了41起医疗硬科技拟投资,其中医疗硬科技项目投资占比68.29%。不仅如此,在每一年的医疗硬科技投资占比中,这个比例都在上升。
阿里巴巴旗下云峰基金则在2020年开始对医疗硬科技领域表现出兴趣,在2020年间,该基金不仅投资了两家新药研发公司,还布局了实验动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三个方向。在随后的2年里,云峰基金则继续在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手术设备、创新药物、疫苗等多个方向布局。
腾讯投资目前在医疗盈科技领域投资了五家公司,覆盖了高端医疗器械、手术设备和新型疫苗几个方向。不过,在TMT领域,腾讯投资的硬科技投资早期风起云涌,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和机器人等多个赛道布局。
#01
什么是医疗硬科技
“硬科技”这一概念最早由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提出,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而在医疗领域,医疗硬科技则主要指具有中国制造优势和核心技术的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科实现供应链安全、降低上下游客户成本的药物研发及化学试剂、上下游设备耗材;以及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隐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科研设备、试剂等。
#02
医疗硬科技背后,是科学家的助力
在硬科技创业大潮中,科学家、大学教授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高学历、高技术门槛是硬科技行业的创始人特点。这些项目的团队背后,创始人有从业多年的行业大牛、还有大量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如圆因生物、博雅辑因背后的创始人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神济昌华背后的科学家清华大学贾怡昌教授,寻济生物发起人钱锋教授则是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康迈迪森发起人之一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博士........
在市场上和资本驱动利好,政策大力鼓励的情况下,越累越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场。在资本面,早期投资往往是技术驱动,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科学家刚好代表了核心技术,他们本身具有原始创新的能力。也正是如此,医疗硬科技投资领域出现了“抢教授”的现象。
VC们从2019年起就开始频频试水,到2021年势不可挡地冲了进来。即便是热门的投资机构经理,也有过在投资决策维生教授被临时抢走的经历。更有VC会花大半年的事件飞往全国各地,与这些教授和大专家们了聊技术和转化想法,以便取得先机。
#03
医疗硬科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
说到底,投医疗硬科技,最后凭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其背后的逻辑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到了”科学家,也就抢到了技术。于是,科学家创业者,正在成为医疗硬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提到硬科技,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题,在当下,国内的制造业正在走向高端产业。但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面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挑战,在产业全链条段的自给自足能力较弱。或许也正是如此,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才直言,严格意义上来说,2022 年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里,没有任何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硬科技公司。
在医疗领域,中国的科技创新在今年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缺陷也非常明显:缺核心专利、缺高端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如基因治疗领域的病毒载体、培养基的产业空白;药物研发领域的部分实验耗材、实验动物仍依赖外资;医疗器械缺少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等。在这些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上,中国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能力还比较弱。
但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已锁定在“创新”。前些年医疗投资取得的成果,已经证明技术投资的价值。投资的内驱力也逐渐向技术的市场价值转向技术本身的驱动。而技术本身的驱动力是创新。
高度创新、颠覆式创新,往往意味着高行业门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硬科技投资的*选择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优势产品和技术。也正是如此,医疗硬科技的投资也逐渐开始回归技术创新度和产业适配度本身。
政策层面,国家对硬科技的鼓励从2010年便开始。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硬科技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国家更是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硬科技发展。
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让资本看到了宏观环境的利好。在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消失,原有模式创新带来的增长捉襟见肘,硬科技创新成了风险投资的新机会。
#04
政府引导基金推波助澜
除了政策鼓励,政府的引导基金也在推波助澜。
2018年以来,我国政府引导基金进入规范化,基金管理也逐步完善。更有西安、扬州、合肥等百亿级别的政府引导基金向市场涌进。除了更加灵活和导向性的管理办法之外,这些政府引导基金还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向下沉。
首先是体现在资金的出处,除了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外,各个省份和直辖市的区县也在参与。其次则是明显的产业下沉。部分政府引导基金还逐步加大了项目直投的力度,推出了“项目直投+母基金”组合打法。
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一脉相承。因此,在硬科技投资中,可以看到政府引导型基金越来越活跃。
#05
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成果转化
在硬科技创新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供给方。在近些年,无论是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高。自2016年促成果转化法案推动以来,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出台了各类促成果转化的相应措施。
谈到硬科技,如何能不提西安。西安光机所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大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一些创新的理念与方法已被写入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形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创新模式被陕西省命名为“西光模式”,并连续五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早年间,西光所提出“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创新机制和“国有参股、择机退出”的原则。通过“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市场、科技+社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载体,构建了西光所“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科普科教”贴身孵化软环境。
具体而言,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国家级一站式硬科技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西光产业还发起设立国内*家专注于硬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创建了国内*家专注于“硬科技”的光电产业孵化器,发起创办了专注于硬科技创业者的硬科技创业营。
目前,西安光机所已带领孵化超过300家“硬科技”企业,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与生物光子三大产业群,累计吸引社会投资超50亿元,国有资产实现增值近100倍。此外,连续两届“全球硬科技大会”的成功举办,也成功为西安市打造了“硬科技之都”的城市新名片。
2022年,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机构统一编纂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发布。在榜单中,将我国高校在去年的所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额进行了统计并且给出了排名,清华大学位居*。
清华大学的成果转化一直是国内高校的典范。2015年至2020年,清华大学转化专利数量2889件,转化合同516项,转化金额29.98亿元(其中到款金额8.48亿元),衍生企业218家。
清华大学有一套完整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
管理体系方面,学校出台了《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清华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近11项,全面覆盖科技成果登记、推广、商务谈判、校内审批、交易公示、合同签订、收益奖励等所有重要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政策体系。
工作体系方面,学校通过由主管科研、技术转移、校地合作的校领导、总会计师、科研院院长、技术转移院院长、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资产管理处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组成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并成立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OTL)、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OTL),与各地政府成立异地研究院等多种方式推动各类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此外,在整合清华产业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在2003年经过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国有独资平台清华控股。通过清华控股深度参与学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极大地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和创新创业。
不仅如此,除了西光所和清华大学,还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探索成果的转移转化,也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绩斐然。通过设立控股平台、允许科研人员作价入股甚至离岗创业、对科研人员创业公司进行成果授权等方式,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在灵活转化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将成果转移转化的激情,是的硬科技投资中科学家创业者活力涌现。
#06
医疗硬科技的未来:世界舞台、中国创新
来自多方面的助力,使得医疗硬科技投资的走热成为必然。也预示着中国的医疗科技创新正在走向新的历史节点。
目前来看,这些医疗硬科技创新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类是替代创新,即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进口替代;第二类则是同步创新,即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的研发与创新;第三类则是引领创新,即在某一个领域中*于全球产业。其中,替代创新又有局部替代和全面替代。前者或可能是基于部分进口零部件的产品替代,或可能是某类产品零部件的替代;而后者则是涵盖从零部件的全面创新。
局部替代是替代创新的起点,但当下的医疗硬科技创新已经从替代创新走向了全面替代,如图湃医疗、捍宇医疗等全面替代的医疗创新企业已在市场获得相当高的关注,其中图湃医疗刚刚宣布获得近3亿元的C轮融资。
相比*类创新,第二类和第三类创新相对较少,但也已经逐步涌现,如顾晓松院士在组织工程神经转化领域的转化成果,就已经处于世界*地位。替代创新是中国创新的起点,也是在当时的科研创新基础上,产业创新的必然轨迹。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医疗创新正在朝着更有高度、更独立自主、更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科研成果的转化必不可少,科学家的参与也是历史必然。在政策鼓舞下,科研、资本和产业共舞,中国创新即将站上世界舞台。
18149起
融资事件
7396.15亿元
融资总金额
9140家
企业
1086家
涉及机构
765起
上市事件
6.1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