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成都官宣2万亿,「第四极」抢开局

按照四川的构想,希望川渝两省市共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动,更好地激活西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

翻开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被寄予厚望的经济“第四极”。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定调以来,这个“圈”里大动作不少,也成长了不少——

数据显示,2021年,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万亿元、增速8.5%,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6.3%提升至6.5%,两年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不过,2022年受高温限电、疫情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双城经济圈前三季度GDP为5.52万亿元,增速2.2%,和全国大盘相比,从上半年的高0.8个百分点变为低0.8个百分点。

尽管全年成绩单还未出炉,但前期数据无疑加剧了发展的紧迫感。

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川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因此,新的一年稳中求进,抢开局显得尤为重要。

上周五,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对2023年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作出安排,同时提出“三个共建”瞄准改革开放新高地。

1月3日,2023年*工作日,四川举行*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涉及423个项目、总投资7483.7亿元;同一天,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官宣经济总量进入“2万亿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几天前的那场高规格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实施意见》两份重磅文件,将于近期印发。

这也意味着,作为被中央鼓励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区域之一,双城经济圈今年将全面提速“一体化”。

01

“2万亿”新极核

成都正式进入“2万亿俱乐部”。

在1月3日举行的“解读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首次对外宣布这一消息。

从2021年1.99万亿元向上走,2022年超过2万亿规模,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在整个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的情况下,这一成绩更具象征意义。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向城叔表示,GDP是衡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22年站上2万亿新台阶,“实际上更多的是增强市场信心”,城市经济总量越大,越能为市场主体创造机会。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2万亿以上”的中国城市毕竟是少数,就像人都愿意往“热和”的地方走,各种经济资源往往也会向实力平台更高、势能更足的地方去,“这对成都吸引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是很有好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之一,成都选在开年*工作日官宣,对于正在全力抢开局的“第四极”来说,亦算得上一种“提气”。

2021年双城经济圈经济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大关后,2022年连续遭遇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增速罕见落后全国大盘。

在中国经济全年预计超120万亿的“总盘子”里,双城经济圈要想稳步提升份额占比,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也因此,2023年甫一开始,稳预期、强信心就被摆到了最突出位置。

对成都来说,“2万亿”为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之前,2022年5月,成都曾对外公布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冲刺3万亿元。

用更短的时间再上一个万亿级台阶,无疑需要更强劲的经济动能,这将倒逼成都加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重庆也面临同样的挑战。据当地媒体2022年12月22日报道,重庆未来五年GDP将超过4万亿元。

数据显示,重庆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1万亿到2万亿的“进阶”,于2017年正式突破2万亿大关,2021年GDP为2.79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重庆将连跨两个万亿级台阶。

梦想更上层楼,成渝应该怎么办?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次党政联席会议上,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连用7个“更大突破”,为双城经济圈下一步持续用力、精准发力明确方向。

比如,在“双核”联动联建上,要加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市功能衔接,推动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协同互动。

在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要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共抓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

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上,要共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02

加码开放通道

如果说晒成绩是“释放信号”,更多的行动则把“抢开局”落到实处。

城叔注意到,2022年12月30日下午3点,第六次联席会议召开前20分钟,川渝两省市特地举行了一场“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推进活动。

通过视频连线,四川、重庆机场集团董事长分别汇报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设情况和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情况;

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传来最新进度,据悉,两条时速350km/h的高铁将分别于2027年9月、2024年年底建成通车……

现场,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四川省长黄强、重庆市长胡衡华共同为重庆生产服务型、成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揭牌。

一个多月前,上述两个枢纽被纳入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它们将进一步助推川渝加快打造全球供应链服务节点,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多位区域专家一致认为,围绕打造“第四极”目标,双城经济圈新一年不仅要在提升经济总量上重点发力,还应在建好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内陆开放上继续下功夫。

对成渝地区来说,向西向南开放,改写了传统意义上的区位定义,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开始加速转向“门户枢纽”——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两地持续加码开放大通道建设。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后,成渝地区迎来三座4F机场,拉开共建“世界级机场群”的序幕。2022年1~11月,成渝机场旅游吞吐量、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前2和前8;

同期,成渝物流网络辐射国内18个省份60个城市、通达全球118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截至2022年11月底,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2万列、约占全国的40%。

通道日渐织密,无疑有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往来。

近年来,成都、重庆持续做大进出口规模,在“你追我赶”间拉动西部地区外贸增长。2022年,成都、重庆相继提出将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外贸“破万亿”的目标。(猜你想看:《》)

值得一提的是,半个多月前,成都入选第三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上已经试点一年有余的重庆,成渝地区在吸引利用外资上将迎来更大施展空间。

根据2022年7月印发的《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到2025年,成渝地区将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2万亿左右,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2300亿元;再用十年时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03

推进市场一体化

开局即是争分夺秒。1月1日,4趟中欧班列(成渝)从重庆出发,分别驶向德国杜伊斯堡、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马拉和白俄罗斯。同一天,还有两趟回程班列从德国启程,开往重庆。

早在2021年,新年*天,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从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一路向西,分别驶往西欧、东欧的交通枢纽中心。彼时,国铁集团正式批准成渝两地统一品牌,并使用统一名称开展品牌宣传推广。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主任杜进有表示,两地开展中欧班列深度合作,还将有利于优化线路运行、提升运营时效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好发挥国际枢纽通道的规模效应和对产业、贸易的集成带动效应”。

可以说,从原来的同质竞争走向携手塑造品牌,中欧班列较早地打开了川渝两地“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大门。

1月1日这天,一个备受瞩目的“统一”事项正式上线——成渝金融法院开始受理案件。

作为*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的金融专门法院,该法院分别在重庆、成都设立办公区,将对重庆及四川属于双城经济圈范围内的金融案件做到“应管尽管”,从而确保两地金融案件裁判尺度的统一。

眼下,随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经第六次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市场一体化”将在川渝两地全面提速。

上述方案提出,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通过三年左右的探索,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

为此,方案明确了24项重点任务,涉及共同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共同优化要素资源流通环境、共同健全市场制度规则、共同强化区域市场监管等4个方面。

按照四川的构想,希望川渝两省市共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动,更好地激活西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

市场在前,机会在前。双城经济圈还须拿出更多改革办法,做大做强“第四极”,助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