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终于定下来了。”
威马汽车与Apollo智慧出行战略并购消息传来之时,威马汽车老员工陈力(化名)感叹道。1月12日,威马汽车官方发布消息,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ollo出行)与威马集团达成有条件买卖协议,并建议配售股份款项总额将约为39.18亿港元,建议临时融资约7.2亿元。同时,威马持股股东承诺常备融资15亿港元。
同一天,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在微博分享了一段电影《芙蓉镇》中的经典片段。8秒的视频中,*一句出现的台词就是:“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但光活下去还不够。1月16日,威马汽车宣布全系车型调价。自2023年1月1日起,针对W6、EX5-Z等多款在售车型进行价格调整,综合补贴后售价上涨15000元~25000元不等。威马汽车在公告中坦言:“活下去”成为行业共识,“盈利”成为追逐的目标。
去年下半年至今,沈晖本人以及威马汽车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
2022年以来,威马汽车没有全新车型推出,原计划发布的新车威马M7也迟迟未发布。据界面新闻报道,2022年11月,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布全员内部信,信中直言威马汽车正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沈晖在信中表示,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公司整体运营费用也将进行精简。
一位接近沈晖的威马员工明显感觉到,在公司越来越难见到沈晖,尤其是在2022年底。那半年,沈晖几乎一直在出差中。包括见投资人、行业人士,更包括如今的上市合作伙伴。
“他的压力真的很大。”该员工说。
“我们作为一家创业企业,有挫折是正常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沈晖说。
威马到底怎么了?沈晖能带领威马走出困境吗?
谁是Apollo出行?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上市合作伙伴——Apollo出行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德国小众超级跑车制造商Gumpert。2007年,Gumpert推出*车型Apollo,后因发展问题,于2020年被澳门何氏家族旗下上市公司“力世纪”收购。
何氏家族是港澳地区的*豪门,力世纪掌门人何敬丰是投行分析师和律所出身,父辈则是何厚照和何厚铧等政商界名人。
在改名Apollo出行之前,力世纪主营业务为珠宝、钟表等,但何敬丰始终有个造车梦。2015年,力世纪宣布开始进军电动车市场,先后收购有“日本特斯拉”之称的电动车整车制造商GLM、欧洲先进汽车公司的车用资讯娱乐及自动驾驶系统技术,以及后来的超跑品牌Apollo。
2022年7月,力世纪宣布更名为现有名称——Apollo出行。据记者了解,Apollo出行背后股东分别为港澳资本何厚铧家族(11.35%)、李嘉诚和周凯旋(9.86%);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5.41%)等。
2022年12月6日,Apollo出行发布公告称,目前拟收购一间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潜在收购仍在磋商中,尚未就潜在收购订立最终协议。当时,业内人士直言,Apollo出行提到的“智能电动车公司”大概率是股东方威马汽车。
如今,预言成真。
选择Apollo出行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沈晖看中的便是双方之间的互补。
沈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称,Apollo出行有着全球品牌的运营能力,还具备包括研发设计能力和3D打印等优势,这与威马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硬件上的积累是互补的。
从2021年第四季度,威马汽车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换股安排与合作布局。成为Apollo出行*股东后,沈晖随即成为Apollo出行的联席主席兼非执行董事,前威马核心创始团队成员戚正刚担任Apollo出行的总经理及执行董事。
威马与Apollo的大出行布局已经初见雏形。
沈晖介绍称,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从产品层面、技术层面、资本市场、团队用户多方面的互补,“既有超豪华品牌、高端品牌,又有大众化品牌”。“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大众集团。”沈晖说。
据了解,合并后的产品矩阵包括定价200万美元、覆盖超豪华车市场的Apollo跑车;定价60万~80万元人民币、双方合作开发、覆盖高端市场的智能EV(计划于近期推出A@X品牌);定价15万~35万元人民币,覆盖主流市场的威马汽车。
坎坷上市路
据知情人士介绍,战略合并公告经香港联交所审核批准挂网,双方公司交易对价也经联交所审核同意,后续流程主要为Apollo出行对威马进行尽职尽调。考虑到威马已于2022年5月31日递交A1招股书且完成3~4轮对联交所问题的回复,本来计划于2022年10月完成联交所聆讯,故上述尽职尽调具备已经香港联交所充分审核的材料为基础,计划可在2-3个月内完成。乐观估计,威马具有极大可能性在今年二季度完成挂牌,完成反向收购上市(RTO)。
1月12日,Apollo出行公告中提到,按照计划,配售所获资金净额的约20%用于偿还部分临时融资及其他当时现有借款;或用于包括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芯片等供应链的稳定。此外,所获配售资金净额的约70%用于进一步发展其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高性能*超跑及智能电动乘用车以及提供出行技术解决方案业务。其余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这意味着威马迂回已久的上市路,即将迎来最终章。沈晖也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到,威马的上市(比预期)晚了两年多。
早在2021年初,上海证监局就发布公告称,威马汽车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上交所即将受理其递交的申报材料,不过之后却迟迟未有进展。
2021年10月,威马汽车宣布预计将获得由电讯盈科和信德集团领投等超过3亿美元的D1轮融资。公开信息显示,电讯盈科为李嘉诚家族企业,是香港*通信服务供应商;信德集团则由已故“赌王”何鸿燊创办,目前由其女何超琼掌管,业务涉及地产、运输、酒店、投资等多个领域。
彼时,外界普遍认为,港澳两地大财团的注资,对于威马汽车后续上市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直至2022年6月,威马汽车在港股首次递交招股书。但接下来的6个月内,威马汽车未能通过港股上市聆讯,招股书已于2022年12月1日转为失效状态。
接连两次上市动作受阻后,威马汽车对于上市道路的选择更加慎重,也更为迫切。
之所以选择RTO,首要原因是快。行业观察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解释,“一般IPO正常需要至少6个月的时间达成,RTO则没有那么多限制。同时,在上市过程中,可以持续融资,有新钱进来。”
公告发布的同时,威马汽车披露了近期三笔合计高达约20.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分别是来自港澳地区某商业银行的2.5亿港元、正威国际的5亿元人民币以及雅居乐集团旗下巨国投资两笔合计15亿港元的贷款。其中,与巨国投资的融资为于2022年5月19日签署的分别7亿港元和8亿港元的不可撤回协议,该融资可于2023年年底前提取。
此外,根据公告,本次交易Apollo出行还将按每股0.55港元向不少于六名独立承配人配售最多7,123,363,636股股份,所得款项总额约39.18亿港元(约合5亿美元)。
除此之外,依靠RTO模式上市,可以规避估值波动的风险。对于处在资本风险关口的威马来说,保障投资双方的权益,可控性相当重要。
威马还有机会吗?
沈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比起汽油车,威马汽车还是一个初生企业。(电动车赛道的)马拉松100米都没有跑完,目前参与的人比起汽油车要少很多。“我们有危机意识,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这让我们走在了很多企业前面。”
2022年12月13日,天眼查信息显示,四川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股权被冻结,执行股权数额为2286.6735万元。
同月27日,又有多家媒体报道,威马汽车与吉利汽车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威马汽车需赔付700万元,同时停用EX5车型上的5个汽车零部件图纸。根据法院认定,这5个图纸的相关信息均属于吉利。这一纠纷,也在并购公告中关注并提及。
降薪、业务精简、资产冻结……看起来,威马处境堪忧。
外部环境也对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提出更大挑战。
沈晖坦言,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上游的原材料就在不断涨价,加上国补的退坡,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压缩。近两年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肉眼可见的高速增长。但在沈晖看来,“每一家销量都在增长,每一家也都在亏损。”在意识到造的越多亏的越多、估值越低的逻辑后,威马开始调整节奏,“把销量往下调,更注重质量,调整烧钱的速度”。
作为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2015年成立的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实现量产交付的企业。
2018年实现量产交付后,威马汽车销量逐渐攀升。2019年~2021年三年间,其销量分别为12799辆、21937辆和44152辆。
2021年,威马W6上市,这款车被威马誉为“国内*量产车型中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的智能电动车型”。威马也因此迎来了产品上的高光时刻。
另一方面,威马也时不时因为产品问题登上热搜。
2022年底,一封《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威马内部信在网上流传。信中称,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对公司整体运营费用进行精简,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包括M4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发放70%工资等等。
对于外界质疑威马汽车发展出现问题,沈晖并不认同,他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一场长跑,威马还有机会。
据接近威马的人士透露,与上市步伐同步,威马也将在未来与某知名跨国汽车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产能优势聚焦智能纯电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威马正在和沙特政府、沙特PIF主权财富基金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洽谈,商讨资本合作以及产业落地的方案,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市场。
“如果说上市只能一定程度上证明威马在资本市场的能力,那么后续的战略合作以及出口市场的拓展,更能体现沈晖的操盘能力。”有行业人士认为。
“带着压力的忙碌和企业正常发展时的忙碌是不一样的,他需要给大家一个方向。”陈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