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家B轮公司招融资总监,开价100万

过去一年,VC/PE的寒冬境况有目共睹。当投资人收紧裤腰带,无数腰部创业公司的苦日子也开始了。

“开年以来,收到最多的招聘需求是融资总监,动辄百万年薪。”

专注于VC/PE圈的猎头夏琳打开话匣子。她发现最近创业公司找来的合作越来越多,梳理下来,主要是急聘融资负责人——帮企业找融资。

“月薪10万起,非常急。”这是夏琳最新寻找的一位候选人。委托客户是一家比较知名的芯片创业公司,目前公司已有300多人,2022年已经完成了国资领投的B+ 轮融资,投后估值20-30亿。这次岗位要求十分清晰:必须熟悉芯片行业或其相关上下游产业,有成功融资案例加分,有成功IPO经验加分,理工专业强加分。

夏琳透露,她从FA和VC机构找候选人,目前已经有一位候选人进入了终面。“这是我今年负责的第二个case。上一家是一家自动驾驶公司,也是招聘融资总监,薪资范围是50K-80K,15薪。”夏琳记得,那家公司想要具有政府投资平台背景或者央企背景的候选人。“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争取国资和产业资本。”

过去一年,VC/PE的寒冬境况有目共睹。当投资人收紧裤腰带,无数腰部创业公司的苦日子也开始了。

2023开门第一件事,找钱

创业公司开始缺钱了吗?答案显而易见。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消费、机器人、元宇宙等行业投资人和创业者朋友不止一次地向投资界倾诉他们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华南一家备受创投圈关注的AI独角兽传出了裁员消息;国内一家明星GPU独角兽融资也出现了困顿;越来越多半导体公司创始人放下姿态,愿意接受估值平轮。

各种矛盾渐渐显现。“为了退股,我已经跟创始人吵了好几次架。”北京某VC机构的投资经理李修然讲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2022年上半年,他无意间了解到一家被投公司开始停止缴纳部分员工社保了,便主动找到了创始人了解情况。结果,创始人还在掩盖公司真实财务数据,把问题推给了疫情。看着情况不对,李修然立刻上报了合伙人,并开始走退股程序。在商量退股价格的时候,这家公司创始人直接拍着桌子说:“想要我钱的人多了,你算老几。”最后,李修然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与被投公司签订了退出回购协议,而后者的破产清算程序也走得差不多了。

到了2023年,创业公司更愁融资了。据界面新闻,位于上海青浦的威马汽车总部办公楼仍在运营,但该楼正门已关闭,仅两层楼有灯光。有威马汽车员工证实,已被通知无需到岗,正在寻找新工作。就在去年年底,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还曾立誓: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于是,全员找钱的一幕也开始上演了。

“实不相瞒,我们公司高管现在都得出去融资呢。”许杰任职于北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独角兽创业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也算是热门的赛道之一。“此前公司完成了一笔金额不小的融资,当时财务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都进来了,但至今一年多过去,再也没有融资消息。”许杰有些不解,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如火如荼,理论上公司融资不算难事。

直至2022年10月,他突然被通知参加一次公司内部全体管理层会议,当时会议强调不能录音,气氛比较严肃。“会议主题比较意外,大概就是说今年一级市场融资环境不好,投资机构很多都快没钱了,强调了目前公司现金流还行,但未雨绸缪,鼓励全体中层到高管员工对接融资渠道,比如拓展更多的校友圈、朋友圈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资源,而且还公布了融资提成奖励。”

用许杰的话来说,这是全员融资。

“基本上企业能够活下来、不关门、不裁员,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甘剑平此前分享他的2022年总结。

春节过后,不止一家业内明星独角兽公司开始制定融资计划,更有不少公司高管集体出动找融资。融资,意外成为了创业公司的当务之急。

“投资人也快没有钱了”

“为什么投资人的钱越来越不好拿?”一位创始人曾如此发问。他们不知道,投资机构也正在面临着一场始于募资难的大洗牌。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外币基金共计114支,同比下降40.6%。而在少数大额美元基金的拉动下,2022年外币基金的募资总规模达到2496.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报告进一步指出,就当前形势来看,外币基金募资节奏整体持续放缓,未来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人民币基金募资同样不容乐观,“从2018年资管新规后,行业就进入了漫长的募资寒冬,如今仍然看不到春天的影子。”这是大多数人普遍的感受。

“我的前东家已经好久募不到钱,都准备折腾股票了。”齐诗意识到问题后,就离开了这家偏尾部的投资机构。从2021年开始,齐诗的前东家开始了新一轮募资工作,折腾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但结果不如人意。“现在LP以高净值个人为主的投资机构都不太行了,个人LP都被薅秃了。”

在齐诗看来,“业绩、团队背景都是天花板。当国资成为人民币基金重要出资方,小机构很难拿到大钱。”募资越来越难,大家不约而同收紧了裤腰带。

“大家都想着怎么把项目赶紧卖出去,而不是投项目。”于是,投资数量便开始肉眼可见地下滑。

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有所降低,同比下降分别13.6%和36.2%。对于奔波在一线的投资人来说,不投并不意味着停止看项目。写行研报告、看项目忙个不停,就是没有过会的项目,这是绝大多数投资经理的真实写照。

“2022年,我只投出了一个项目”一家老牌人民币基金投资总监透露。2022上半年,他上会的项目无一幸免全被毙掉了。直到9月份,他申报了一个已经开始实现商业化的项目,才成功通过投委会。到了年底,他依旧只有这一个项目,整年成绩几乎为零。

“公司内部虽没有把投资数量写进KPI,但年终总结只有一堆报告终究拿不出手。”该投资总监哭笑不得。

其实,VC/PE出手收紧,还有一个关键原因——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价格倒挂太明显。很显然能到二级市场的企业都已经是10倍PS,这个参数和一级市场根本不成比例,确实会影响整个一级市场对投资标的的兴趣和意愿。换言之,很多赛道的热门项目估值太高,投资人赚钱越来越难了。

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细分领域,天使轮就十个亿估值,再有钱的投资机构也难免谨慎三分。过去一年,投资界访谈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估值还是太高了,再等等吧。

等待创投圈的烟火气

2023,创业公司怎么办?不少创始人不约而同选择了一种方法:降估值拿钱。

回想数月前,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曾表示,大部分公司估值集中进入调整阶段——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我认为警钟已经敲响,估值变化就在眼前。就非上市公司而言,我认为今年前十个月或十一个月,市场上还是存在很多对早期公司的融资行为,包括pre-A轮,A轮和B轮早期融资。但相比之下,C轮和D轮融资并没那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那些试图在A轮和pre-A轮阶段融到一两千万美元的早期公司来说,警钟已经敲响,其估值已经下降了30%至50%。”

此前,李宏玮一直在强调:“与其纠结于估值,我建议去为未来至少36个月制定一个明确的现金运行计划。”有如此多现金在手,便不必总是处于防御状态,你甚至可以在需要现金的机会出现时转而发起进攻。

不过,情况也正在渐渐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2023年,我认为这几个方面会逐步向好。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会有所改善;国内的退出通道如创业板、科创板也会持续向好……这些因素也会改善一级市场的融资情况。投资也是一样,随着经济的恢复,融资环境和退出市场的改善,投资金额与数量都会有所增长。”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曾这样预判道。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同样表示,随着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已经趋于抹平,今年投资节奏势必提速。

如你所见,排队IPO的队伍又热闹起来了。尤其是一直沉寂的美股市场也传来了好消息。春节期间,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瑞鹏)在美国证监会(SEC)公开提交了招股书。2月9日,禾赛科技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而投资端也正努力回归往日的喧闹场景。“投资圈的烟火气终于回来了。”上海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市场经理说出了自己的直观感受。他所在的公司在2022年完成了2轮融资,资方大多是产业资本和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

“今年公司融资可能会比预想中更顺利吧。”上海某自动驾驶公司市场部经理表示,最近他每天都要接待3-4波投资人,既有一些小型的VC/PE投资机构,也有不少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据他透露,公司高层对新一年的融资十分克制,估值不会涨得太高。

随着ChatGPT的爆火,昔日创投圈吵吵闹闹的一幕又回来了。2月13日,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宣布进入AI领域,设立北京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出资5千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王慧文同时透露,“下轮融资已有顶级VC认购2.3亿美金”。这样的一幕,依稀记得大多在2016年前后才会发生——那时被视为中国创投大爆发。

乍暖还寒,春天也就应该不远了。

(文中的夏琳、李修然、许杰、齐诗为化名,高欢欢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