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市场的春天,并没有随着立春的到来而一起来。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发布的2023年PC市场预测中提到,“整个PC市场已经跌至20年来的*点”。
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也印证着这一预测。
Gartner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总计6530万台,同比暴跌28.5%,创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季度降幅。
而当某一商业领域的天花板下压,甚至来到历史性的至暗时刻时,遭受迎头痛击的莫过于行业内的巨头公司。
Gartner统计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场份额前5的厂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出货量全面大跌,跌幅分别达到28.6%、29.1%、37.0%、10.2%和19.8%。
各大PC巨头厂商的业绩,也可以更直观地反映PC消费市场疲软的现状。
以全球PC市场份额位列*的联想为例,联想2月17日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3个月),集团总营业额和净利润分别录得153亿美元和4.37亿美元,同比下滑24%和32%,这标志着联想连续10个季度净利增长的势头终止。
联想三大业务板块中,营收占比接近76%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出现大幅波动,当期收入同比减少34%,经营利润减少37%,是拖累整体业绩的主因。其中,PC业务无疑是该板块乃至整个集团的基本盘,约占联想总收入的6成。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联想CEO杨元庆坦承,“智能设备市场现在处于最糟糕的时期。”
为应对支柱业务遇冷带来的衰退,联想采取了裁员降本的措施。杨元庆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将需要调整员工队伍,以削减部分业务的支出。”但他并未透露具体的裁员规模及岗位。
事实上,分列全球前三的另外两大PC巨头惠普和戴尔,在业绩重压下,也都先后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开启大裁员模式,裁员规模都均高达6000人左右。
除了裁员这种近乎扬汤止沸的解法,在PC行业重返存量市场、增长前景晦暗的情况下,如何觅得第二增长引擎,是摆在所有PC厂商面前的当务之急。
PC业务“崩盘”
营收、净利双双大幅下降,PC出货量减少近3成,但遭遇业绩“滑铁卢”的,远不止于联想。同为PC巨头的惠普和戴尔,均未“幸免于难”。
财报显示,2022年,惠普净营收630亿美元,同比下降0.8%;净利润32亿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第四季度,净营收为148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净亏损2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31亿美元,同比由盈转亏。
这份糟糕的“成绩单”发布的同一时间,惠普抛出了新一轮裁员计划,“未来3年内裁员4000-6000人,约占总员工人数的10%。”
戴尔的操作与惠普如出一辙。
2月6日,戴尔宣布将裁减约6650个工作岗位,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5%,以应对PC需求的急剧下降。更为悲观的信号,来自公司的管理层。戴尔联合首席运营官杰夫•克拉克在一封内部公开信中写道,“全球PC市况继续恶化,未来高度不确定。公司正经历‘持续侵蚀、前景不明’的市场环境。”
毋庸赘述,戴尔大面积裁员的诱因,同样是公司经营现状的惨淡。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即截至2022年10月28日止3个月),戴尔的总营收为247亿美元,同比下降6%;净利润仅2.41亿美元,同比暴跌94%。
谈及PC市场骤然陷入低迷的原因,杨元庆在2月17日的联想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给出解释,“PC市场目前的下行,是过去3年造成的。”
回溯来看,PC行业是少有享受到“疫情红利”的科技领域。疫情放大了人们远程办公和在线娱乐的需求,使得PC出货量在疫情期间得到猛增。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PC总出货量达到3.49亿台,同比增长14.8%,创自2012年以来PC市场年出货量新高。
不过,一些PC经销商对于所谓“疫情红利”的说法,感知并不明显。惠普经销商负责人张奇告诉燃次元,尽管从数据来看,居家和网课确实带来了PC销售的增长,但作为经销商,对此并没有太深的感受,“从2019年到如今,作为单一经销商,惠普的销量是持续下滑的。”
对于这一市场现状,IDC预测,PC市场的现状今年内仍不会有明显好转,出货量下滑将持续到2024年。但联想方面对此的预期则相对乐观,杨元庆在最新财报释出当天表示,“我们预计,2023年PC市场的真实需求将持平,也就是比疫情前要高5%到8%。”
然而,想要实现这一较为乐观的预期,消化积压的PC库存,是联想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出货需求骤降,导致联想的PC产品渠道存货过剩,如杨元庆所说,“联想需要1-2个季度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库存,所以全年出货量会比前一年继续降低5%。”
高库存或已成为业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PC厂商们面临的挑战。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陈舒歆对燃次元表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库存还是偏高的,但不同国家的差异会比较大。中国PC市场库存情况整体正在逐步好转,但短期看整体市场库存仍然较大,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
“摩尔定律”失灵
PC,这一诞生了数十年、并一度成为科技界“宠儿”的产物,正面临被替代的命运。
事实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PC出货量就已连续多年下滑。关于PC增长停止、产业停滞、市场衰落的讨论,也已是业内老生常谈的话题。
回顾PC市场发展,2001-2011年,是全球PC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10年。全球PC市场增势强劲,年出货量稳步上升,从1.2亿台跃升到3.65亿台。
高歌猛进的增长势头,终止于2012年。Garter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PC出货量减少1.2%,并在此后7年不断下滑,2018年的出货量仅为2.596亿台。直至2019年末,疫情这一“黑天鹅”的突然爆发,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居家办公、远程学习、在线娱乐兴起,这才给了PC市场逐渐回暖,重拾上涨势能的机会。
图/2000-2019年全球PC出货量统计
来源/Garter,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但好景不长,反弹的趋势随着疫情褪去而快速终结,只是透支的需求,让衰退之剧烈超乎所有人的预想。Gartner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降幅近20%,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追踪这一数据以来的*降幅。但到了2022年第四季度,28.5%的同比降幅,火速刷新了前一季度创下的记录。
“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移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使得消费者对PC的需求正显著降低。”对于PC市场的萎靡,广科管理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分析道,iPad的那句广告语,“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或可以很生动的说明这一现象。
除了创新力更足的替代品出现,PC的需求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换机周期被拉长”“非必要不更换”,已经成为如今大多PC用户的一种普遍消费习惯。
“我的*台笔记本电脑是2015年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爸爸给我买的。英特尔i5处理器,陪我走过了大学4年和工作的*年。虽然工作时电脑会出现时不时卡顿的情况,但一方面彼时手头并不宽裕,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没有非换不可的需求,所以换了固态硬盘之后,我又坚持使用了很久一阵子。”小悠告诉燃次元,后来这台笔记本耗损实在严重,且重量很沉,后来才换了一台MacBook Air。
除此之外,按照行业原先遵循的摩尔定律,每隔18-24个月,或产品性能提升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但这一铁律如今却失灵了——新产品性能“挤牙膏”式提升,价格却越来越高。去年9月,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甚至公开宣扬,“以类似成本实现两倍业绩预期对于芯片行业来说已成为过去,‘摩尔定律’已经死了。”
热爱3A大作的游戏“发烧友”小杨告诉燃次元,近两年,各种原因导致显卡等电脑硬件价格虚高,许多游戏本溢价非常严重,比如,联想拯救者等型号的本子,售价至今还高于两年半前的首发价,“我也被迫变成了一位持币观望的‘等等党’。”
小杨进一步表示,自己在前几年买的配置为20系显卡的电脑后来玩不了大型单机,“我索性转投主机阵营,入手了一台索尼PS 5。”
对此,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分析道,从这几年PC市场乃至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行情来看,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零部件成本都在升高,产品价格已经降不下来了,能够降低成本的环节或只是优化自动化的制造生产,以及相关管理体系的升级。因此,今后PC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虽然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友好,但却是一个大的趋势。
除此之外,市场渗透率也是全球PC厂商难以攻克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在《推广智能PC,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指出,欧美的PC渗透率达到90%以上,我国PC渗透率尚处在21-25%之间。一方面,欧美PC市场渗透率已触及天花板。另一方面,想要挖掘我国余下的市场潜力却并非易事。
PC行业资深从业者艾莉对燃次元表示,就中国的就业现状,需要用到计算机的人口数量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中比例并没有那么高,金融业、文职、政府、互联网从业者在庞大的服务业从业者面前,占比不到10%。而作为娱乐工具,PC则面临移动设备的挤压,真正的硬核玩家占比也并不高。所以相对欧美国家,中国PC的渗透率并没有那么容易提高。
“三巨头”破局何处去?
增长无望、前景不明,对于整个PC产业而言,除了守住主业基本盘,防止被小米、华为等搅局者入侵“偷家”外,如何寻求转型或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摆在PC大厂们面前的共识。
在多元化转型这条路上,巨头们的动作远比外界看到的更早。但前途坎坷环境险恶,路遥马亡者不乏其人。
作为PC行业的先驱,惠普一度是全球*的个人电脑制造商。随着PC业务江河日下,惠普将旗下业务板块拆分成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即惠普公司和惠普企业,前者主营PC和打印机业务,后者则经营云计算等业务。
然而,即便惠普的打印机业务已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但多年来,惠普公司并未在拓宽业务边界上取得较大成效。而由于业务过分集中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隐患,也导致其成为此轮PC“三巨头”中率先进行裁员的企业。要知道,3年前,惠普已经裁过9000人。
与惠普不同的是,近年来,联想、戴尔等厂商均在大刀阔斧地调整自身业务构成,将触角伸向其他高利润业务市场,在主业之外寻求新的增长极,弥补PC业务下行,乃至释放出“去PC”化的信号。
戴尔的主攻方向,是向企业级IT市场转型。近年来,戴尔接连并购了数十家企业软件和服务类公司,甚至通过收购一跃变为企业数据存储领域的霸主,市场份额逾35%。戴尔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囊括PC销售在内的客户端解决方案集团(CSG)之外,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ISG))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联想则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路径。作为一家典型的经营性扩张企业,联想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走向全球化,尤其是对IBM、摩托罗拉的并购,都足以成为商海中典型的案例。2019年,杨元庆提出“3S战略”,即智能产品、智能基础架构和智慧服务,因此形成的三大业务,承载着联想发掘PC之外想象力的野心。
从财报来看,联想的多元化转型收效业已显现。在本次业绩报告中,联想的非PC业务营收占比首次超过4成。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之外的两大业务集团,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ISG)和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分别创收203亿元和131亿元,取得48%和22.6%的同比增长。
此外,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杨元庆还谈到了时下大热、引发科技业巨震的ChatGPT。“大规模、超深度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来训练和运行,高性能服务器、由高性能服务器构建的数据中心和云端数据中心必不可少,对联想相关业务是有拉动的。”
对此,丁道师分析称,联想在意识到PC市场增长受限后,转型思路是做软件、硬件、服务一体化,赚To B的钱。在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中,To B和To C的产业各占一半,而中国目前是To C市场占去了七八成,这意味着万亿的To B市场增量存在。“联想在PC业务上有和政府、机构、企业打交道的经验,或完全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力。”
但并不是所有人对PC大厂转型都抱有乐观态度。中关村在线资深编辑姚立伟告诉燃次元,“目前的PC大厂,就算转型恐怕也不会对营收产生质的改变。总体上PC将会持续处在接近饱和的市场中,在此情况下,PC大厂只有尽可能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或慢慢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当然了,如果想要做到以前那样的快速增长,只有等到下一个风口并抓住,但这对多少带有大企业病的老牌PC厂商,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姚立伟坦言。
*文中小悠、小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