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硅谷银行倒闭:一场十年科技牛市的清算

宣布接管硅谷银行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曾为每个账户提供25万美元的保险。伴随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硅谷银行所有存款将全部被兜底。

一则来自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联合声明,暂时平息了硅谷银行破产风波。

根据联合声明,三方正采取行动防止美国银行业危机蔓延,硅谷银行储户可于3月13日取出所有存款。除硅谷银行外,美国纽约州Signature Bank处置方案与之一致。Signature Bank是继硅谷银行后,近期第二家倒闭的美国银行,其业务侧重点在加密货币上。

为保护美国储户资金安全,美联储宣布将通过创建新的银行期限资金计划(BTFP),向符合条件的银行等储蓄机构提供额外资金,以确保银行有能力满足所有储户的需求。

作为对这项计划的托底措施,美国财政部将“从外汇稳定基金中动用至多250亿美元”。但美联储预计不会动用该项资金。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硅谷银行的破产公告令整个硅谷甚至全球创投圈陷入焦灼。作为初创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硅谷银行总资产在2022年底已达到2090亿美元,全美排名第16位。挤兑事件引发的暴雷,或将截断科技界众多企业现金流,造成规模性裁员和倒闭事件。

据外媒报道,3月11日,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其他监管机构发布了一份由数百名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签署的请愿书,要求“救济和关注在硅谷银行存款的小企业、初创企业及其员工”。

General Catalyst首席执行官Hemant Taneja也在同一天发表声明,称“过去48小时内发生的事件令人深感失望和关切”,呼吁减少此次事件的影响,避免科技行业陷入更糟境地。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约125家风投机构签署了上述声明。

表面上看,硅谷银行事件造成的混乱局面已趋于稳定,但掩藏在水面下的风波却暴露出美国银行机构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加息遏制通胀的大背景下,硅谷银行的破产,已然成为倒下的*块多米诺骨牌。

01 加息潮打乱期限错配平衡

硅谷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客户的大规模赎回和挤兑。

2021年疫情期间,美联储大放水,PE/VC市场迅速扩张,天量资金涌向美国民众和各公司机构,一众硅谷企业手握重金无处可投,又将资金存回硅谷银行。

这让硅谷银行在过去两年吸收的存款规模从620亿美元增至约1240亿美元。而彼时银行存款利息已经接近于0。也就是说,硅谷银行用接近于0的成本揽储数百亿美元。

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息差。存款规模暴增,硅谷银行将这些资金大部分用来投资了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按照一般规律,美国国债和MBS这类资产只要持有到期,基本稳赚不赔。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硅谷银行共买入880亿美元10年期以上MBS,平均收益率为1.63%。这一收益率虽不高,但与接近于0的资金成本相比非常划算。

但伴随最近一年大幅加息,当下美联储市场利率已达5.2%。这意味着硅谷银行此前投资债券获得的1.6%收益非但无法覆盖资金成本,银行自身还要倒贴3.6%给储户,才能对应当下的存款利率。

为此,评级机构穆迪在上周中期致电硅谷银行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表示其准备下调硅谷银行信用评级。

为应对即将发生的评级下调,硅谷银行试图以抛售低风险债券加出售新股的方式缓解困境。

3月8日,硅谷银行公告表示已出售210亿美元的债券。此举令其产生18亿美元亏损。为弥补这一损失,硅谷银行计划未来将通过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22.5亿美元。

但这一消息在市场看来,无异于自曝困境。一时间资本市场与银行客户接连陷入恐慌。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暴跌60%;9日至10日,大量储户涌入硅谷银行集中提现。

而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账上现金仅150亿美元,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大规模的赎回和挤兑。3月10日,在公告出售债券48小时后,硅谷银行宣告破产。

02 科创圈寒意袭来

集中挤兑爆发在48小时之内,而硅谷银行潜藏的风险在过去一年已显露端倪。

硅谷银行之所以成为美国知名的创业银行,源于其客户异乎寻常地集中在高科技和创业公司领域。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创业初期极度缺钱,却又缺少从传统银行贷款最需依赖的抵押物。这种特性推动硅谷银行创造了其*的特色——投贷联动。

简而言之,硅谷银行有一套适用于各类高科技企业的评估体系,与传统银行评估抵押物价值类似,硅谷银行依靠这套体系评估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及其未来成长性,以此作为审批贷款的判断标准,并形成了近似于风险投资的风险贷款。

同时,硅谷银行也会用一部分自有资本买入科创公司的少部分股权,以期未来获得投资收益。

凭借这一特色,硅谷银行积累起了日后40年中稳固不破的以科创公司为主的客户结构,并围绕科创圈衍生出了财富管理、财务顾问等多项金融服务,又借助自身优势,嫁接起科创公司和风投机构之间的桥梁。

这将硅谷银行与美国乃至世界多地的高科技公司牢牢捆绑在一起,并在日后2009-2018年美股长达10年的科技牛市中一同分食这场盛宴的蛋糕——那些在创业初期拿到硅谷银行资金、享受硅谷银行资源便利的客户,日后也多选择把融资得到的现金存在硅谷银行,成为储户。

不过,沉淀在此类高科技公司的资金退出也多依赖IPO。但过去一年美联储加息潮引发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美国科创企业步入寒冬——估值环境下行,美股IPO基本处于冻结状态。

就在去年7月,硅谷银行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Greg Becker在致股东信中还曾提到“首次公开募股窗口仍然关闭”,并且“各个投资阶段的公司都面临着流动性挑战,风险投资总额环比下降 24%”。

彼时美股市场仅有21宗IPO,且大部分规模较小,根据Renaissance Capital的数据,与前一年度上半年118宗IPO相比,无论IPO数量还是募资规模都呈断崖式下跌。

美国科创公司难以通过上市融资,导致资方退出通道暂时关闭,也导致科创公司更加依赖消耗存款以维持运转。这也使得硅谷银行现金储备被慢慢抽走,银行被迫与科创公司共同经历寒冬。

倒闭前,硅谷银行资产管理规模约2120亿美元,位列美国银行业第16位。外媒称硅谷银行破产是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倒闭的*一家美国银行。

同时,与2008年金融危机中始于CDO跌价类似,硅谷银行的破产也来自MBS跌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硅谷银行的破产将如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一样引发系统性风险?

首先,与雷曼兄弟处于美国金融体系中心不同,硅谷银行过于集中在硅谷以及高科技领域,其破产衍生的破坏力也很难溢出这一领域。其次,MBS的底层资产与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的CDO有本质区别。

CDO打包的是发放给没有能力还款群体的次级房贷,本身具备高风险;而MBS和美国国债几乎没有风险,只要持有到期不会出现本金亏损。截至2022年底,这部分资产在硅谷银行资产中占比超过50%。

这意味着,硅谷银行本身的资产结构并不差,只是陷入一时的流动性危机。换言之,现阶段硅谷银行仍具备收购价值。

而目前,硅谷金融集团在世界多地的分支机构也正被当地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或接管或收购。上周日,加拿大金融监管机构宣布接管硅谷金融集团在该国的分支机构;几乎同一时间,大西洋彼岸,汇丰银行又以1英镑的价格收购了硅谷银行英国子公司。

此前,宣布接管硅谷银行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曾为每个账户提供25万美元的保险。伴随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硅谷银行所有存款将全部被兜底。

不过美联储最终如何应对,还需进一步等待今晚11:30(北京时间)的闭门会揭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二级市场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