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投资人暗暗疯狂补课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投资生态里,投资机构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效率,更好地度过创投圈未来几年的阵痛期。

“我终于转型看起了新能源。”谈到自己的工作,Jullian不由感叹。

她是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最开始是关注企业服务方向。从2022年开始,机构内部调整了投资方向,开始将关注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赛道。赛道的突然转变让金融学出身的Jullian措手不及,需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

最令Jullian头痛的是整理行业图谱。“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太长了,技术门槛也很高,想要搞懂每个细分赛道的玩家都有谁很不容易。”为此Jullian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每看到一个融资消息,她都会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天眼查搜索公司信息,了解企业基本面、过往融资经历、背后股东等信息。那段时间,她白天访谈专家、拜访项目,晚上熬夜梳理资料、写行研报告,加班是家常便饭。

硬啃了大半年,Jullian小有积累,开始奔波在全国各地看项目。“VC是一个常常接触新事物的行业,你不快点学习,就容易被时代抛弃。”Jullian如是感慨。随着创投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每个人都在调整自己的姿势。

VC转型第一件事,补课

如今做VC到底有多难?

放眼募资端,大大小小GP都陷入募资难的困境,更有不少人民币基金甚至鼓励全员募资。不久前,一家人民币基金更是专门举办一场表彰大会,为提供“募资线索”的员工颁发证书;更有国内一家知名VC基金宣布,在内部宣布全员募资,提成奖励1%。

在上海一家VC机构做PR的韩菁在得知公司鼓励全员募资的时候,最开始的感受有些无奈和迷茫。为此,她请教了其他公司的IR,专门开通天眼查会员从查询基金主体开始做起。她沿着热门融资消息的股东信息,不断穿透股权信息,常常能梳理出几个活跃的产业LP。“没想到,自己曾经做记者的功夫还可以用在这里。”韩菁开着玩笑说道。

而韩菁尝试募资工作也有她的考量。她深知,募资哪有那么简单,每一笔基金募资成功往往是机构创始人、合伙人亲自去谈。“自己这么做不是为了拿到提成,只希望尽一些绵薄之力,保住自己的一份工作。”

募资艰难下,投资项目为0的投资机构大有人在。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投资节奏明显放缓,2022年共发生10,650起投资案例,涉及金额9,076.7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3.6%、36.2%。仍然出手的投资机构,也在极度控制投资数量和金额,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但不少投资机构则是被迫“躺平”。硬科技投资成为市场主导后,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等行业投资总量逆势上涨。头部科技项目炙手可热,不少头部投资机构都被创始人拒之门外,更不要提中、腰部的投资机构。

在这背景下,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不开始“补课”。就像Jullian一样,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转型。很多金融专业的投资人被推向硬科技领域,关注的赛道也从吃喝玩乐变成了储能、氢能、芯片、光伏等晦涩难明的领域。“如果自己不主动投身到热门赛道,公司招来的新人很快就会把你替掉。”曾经跟踪TMT赛道的林泽嘉一语中的。

“想要快速适应新赛道,第一项工作就是知道这个领域的玩家都有谁。在没有人带着的情况下,天眼查这类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一个简单的关系脉络,最起码知道这个赛道有哪些活跃的GP。”林泽嘉讲述着自己的经验。找到赛道中活跃的投资机构后,他便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这些机构的投资经理,跟着他们打好关系。“如果关系比较好,跟投项目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林泽嘉也知道投资圈对转方向的投资人并不友好。目前,创投圈几类投资人最为抢手”:一是逻辑思维强、受过系统化训练的“研究型”选手,学习能力强,更快地适应风口的变化;二是“产业老兵”指多年专注单个行业或方向、经历过周期,并有成功案例的投资人;三是“稀缺资源型”,他们在某些领域人脉广、能够挖掘一批水下优质项目。

但想在创投圈生存下去,冲在一线的投资人就必须不断进化。

出手减少后,

VC把目光转向内部

寒风凛冽的时候,恰恰也是投资机构修炼内功的好机会。

2022年,中金资本很重要的一份工作便是,用数字化工具来赋能投资管理。2021年,他们完成业务的数据化和流程线上化;而去年,中金资本最重要的是数据业务化和决策智能化。他们投了1200多个直投项目、320只基金,共计穿透投了4500多个项目,整个数字化系统里面有5700多个项目。在中金资本看来,如何把这些数据最大程度用好,服务投资管理、资本招商以及打造产业链等是一个重要命题。

在投资圈扎紧裤腰带的时候,一部分投资人把目光放在了组织管理效率上。其中,GP普遍面临的最难行政难题之一是如何快速进行尽职调查。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尽职调查包括业务尽职调查CDD、财务尽职调查FDD、法律尽职调查LDD,整个过程往往会持续20天到60天不等,还要访谈行业专家、产业链客户、还需要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的配合,流程复杂且繁琐。

“有时你花了3个月做尽职调查,项目这轮融资已经关闭了。”一位医疗投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幕:他正在尽调一个医疗项目的时候,另一个投资人直接给创始人开了一张空白支票,估值随便估,金额随便填。而自己所在的投资机构企业有一个系统性的尽调流程,每一个环节不完成都无法走通。

尤其在以往疫情期间,不少投资机构因为尽调流程走不完,而迟迟没有出手投项目。某老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经理韩硕也承认,此前受疫情影响,投资人无法线下尽调拖慢了工作进度。于是,他不得不依赖天眼查这类商业查询平台,完成一些基础的调研工作。他一般会先在天眼查上,查询企业背景、融资历史、经营状况、股权结构、知识产权、司法风险等企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并尽量完成一波线上沟通。等到有机会出差,他依旧会线下拜访公司、实地考察。“有了线上的深入调查,实地探访的时候更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时至今日,更多的GP对项目的风险管控也更加严格。过去一年,不少投资机构也意识到了因内部企业库更新不及时、数据质量差,导致尽职调查效率太低。于是,很多VC/PE机构运用天眼查API接口和数据库产品深度挖掘企业资本构成、实际控制人、司法及经营风险、幕后关系等核心信息。

北京一家投资机构中台同事分享道,借助天眼查“关联数据可视化交互”技术,大家可发现近10层的关联关系,对存在司法风险,涉案企业进行案情详细展示,协助金融投资机构准确判断其综合情况,助力风险评估,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天眼查还可以监测被投企业的一些工商运营状态。这些为投资人深入了解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参考信息。一般情况下,投资人利用天眼查动态掌握客户最新进展,实时获得经营异常、法律诉讼纠纷、高管变动、被列为被执行人等在内的重要信息推送,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此外,北京一家FA机构的投资总监Cloris发现,投资人常常通过监控公司的工商变更,从而推进老股转让的工作。Cloris表示:“过去一年时间里,新能源、新材料等热门赛道的项目估值增长比较快,新进入的玩家通过老股转让的方式可以降低一些成本。”另外,投资界在过往访谈时观察到,很多早期投资为了DPI数据更好看,也愿意提前退出,刚好契合了跨赛道投资人的需求。

而这也需要投资人对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有着极为清晰的了解——投资人向上需要了解公司的通的股权分布、股东属性、持股比例等情况,找到实控人,还要向下穿透找到被查询公司旗下所属子公司,以及直接、间接投资了哪些公司,甚至还能穿透出被投公司旗下所属子公司。

针对这一痛点,天眼查于今年3月升级“天眼图谱”,率先推出“股权全景穿透”、“股东持股穿透”、“对外投资穿透”、“股权关联关系挖掘”等4大新功能,助力深挖股权结构,一手掌握资本版图。以往,投资人需要花费半天整理的目标公司股权信息,现在一键就可导出查看,极大地提高了投资人的工作效率。

VC是个多元化、非标化的行业,这也为各种打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国内大多数机构意识到曾经的人海战术性价比不够高的时候,开始尝试数字化升级,并将其渗透到投资的各个环节。

身处数字化大潮的投资人更加理解工具的价值。天眼查的功能就是将纷繁复杂的开放数据和公共数据,实现了高质量的数据整合和处理,为投资人从多个维度去了解企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支持。

于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投资机构利用天眼查大数据优势,提升了投资决策确定性,这也让天眼查不知不觉成为投资机构的尽职调查利器和投后辅助工具。

1400家GP消失

有人向左,有人向右

洗牌在所难免。

其实不少活跃的投资机构已暗戳戳瘦身,有知名美元基金裁员计划则是“消费组全裁,TMT组优化并转去看科技”;更有一大批GP倒在了这个寒冬——数据显示,2022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高达1416家,已超过当期新登记数量,约达2021年全年注销机构数量的2倍。

当现实摆在眼前,整个创投行业唯有主动求变,而数字化可能是一个顺应时代的选择。正如深创投副总裁蒋玉才曾建议,未来基金管理人想取得社会出资人的信任,就必须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也有LP发声,强烈建议GP加快推出基金资产管理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全面看齐,这也是遴选子基金的隐形标准之一。

总而言之,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投资生态里,投资机构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效率,更好地度过创投圈未来几年的阵痛期。随着创投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一大批资金管理规模小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生存难题,GP也将面临着转型考验。

这不禁想起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前海母基金首席执行合伙人靳海涛此前曾预判:VC/PE基金正朝着集团化、专业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集团化,就是少量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型综合性投资机构采取集团化运营的方式,进行基金群的运作,壮大发展,标志是头部机构将越做越强;而专业化则是擅长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投资的“小而美”VC/PE机构,他们能够把股权投资业务做深做细;大型化的标志是项目基金会越做越准,针对大型的产业项目,催生了大型的项目创投基金,以单个项目的方式来组织筹集资金,与创业者、政府资金为伍合力兴办大产业。

一切正在静静发生。

(文中Jullian、韩菁、林泽嘉、韩硕为化名。)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