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IPO市场正发生变化。
6月1日,沪深两地交易所以及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分别召开会议。审核结果显示,当日上会审议的7家IPO企业全部顺利通过。而在上述包括嘉诺科技、麦驰物联等在内的过会企业中,首发IPO属于创业板的企业数量超过了一半,其余3家公司分属北交所、沪市主板以及科创板。
本次进入6月后的首轮IPO审核结果,实际上并非常态。2023年以来,A股IPO过会率正在降低。从数据来看,目前科创板已成为各板块中IPO“闯关”最高地。据记者统计,截至6月1日,科创板2023年以来IPO过会率仅为64%,该过会率为各板块数值中*;而2022年同期,科创板的过会率为96.67%。此外,除北交所外,A股余下各板块过会率相较2022年均有所降低。
多位投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A股各板块强调定位所致,以往一些已经申报的公司不再符合板块定位,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在原申报板块内的IPO要求提升。
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A股市场IPO的生态也在发生着改变。IPO企业对于上述市场变化的感受将更为显著。自2023年全面推行注册制以来,一方面各板块不断强化定位,对申请企业的行业要求、上市条件都做出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相应的要求也在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发行上市制度优化、审核效率提升。结合上会企业数量、过会率、上市企业数量几项指标来看,今年以来,监管已经对A股IPO企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会率生变
汪进是一家拟IPO企业的董秘,而这是他所在的公司第二次向创业板发起冲击。在这期间,他明显感觉到创业板IPO相关要求的提升。
而汪进的“感觉”已有落于纸面的规则实际支撑。
2022年12月30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正式发布《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下称《暂行规定》)。也正是在该《暂行规定》中,注册制下创业板定位评价标准被首次以财务数据指标予以客观具象化。《暂行规定》中规定需符合标准之一才能够满足创业板对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的要求: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二是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三是属于制造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或者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领域,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
不过,若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的企业,或者按照相关规则申报创业板的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不适用前款规定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
汪进告诉记者,目前创业板对于企业营收增速、研发投入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实际上对于一些行业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是生物医药行业,对于目前创业板研发投入的要求基本还可以满足,但一些在研发投入上较少的传统行业,这些标准就显得较为困难。”此外,据其了解,在盈利要求方面,创业板对于净利润要求已提升至6000万元。
尽管如此,从目前来看,创业板已是A股各板块IPO成功率次高的板块。
据记者通过Wind资讯统计,2023年以来至6月1日,创业板IPO上会审核74家企业,较2022年同期减少5家;沪深主板上会审核30家,较上年同期减少27家,其中深圳主板16家,沪市主板14家;北交所31家;科创板上会审核企业仅为25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5家,降幅达58.3%。
在IPO过会率方面,沪深主板过会率最高,达到了90%,高于2022年同期的75.44%过会率。据记者统计,今年沪深主板30家上会企业中,27家获通过。
具体来看,上证主板上会14家,通过13家、1家暂缓表决,过会率92.85%;深证主板上会16家,通过14家、1家未通过、1家取消审核,过会率87.5%。
创业板与北交所紧随其后。据统计,创业板上会审核74家,64家通过、4家暂缓表决、5家未通过,1家取消审核,过会率86.48%,其2022年同期过会率是91.11%;上会的31家北交所企业中,通过26家、1家未通过、4家暂缓表决,过会率83.87%,高于2022年的78.57%过会率。
相比之下,科创板IPO变难不少。据统计,科创板今年上会企业数量只有25家,通过仅16家,3家取消审核,2家未通过,4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64%。而去年同期,科创板上会企业数量为60家,58家通过,过会率为96.6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创板前4个月上会企业数量分别为9家、2家、10家、0家。其中,整个4月,没有一家科创板IPO企业上会审核。5月以来,科创板也仅有4家上会企业。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告诉记者,不必太在意一个阶段的过会率。科创板上会企业数量、过会率走低等情况出现,除板块定位因素影响外,目前申报企业质量以及数量也有一定关系。
他认为,“质量较为优良的公司已经发行上市,剩下的公司质量相对会有所欠缺。另外,企业申报数量多了以后,相应的要求自然也就随之提高。市场每年一共可以上400-500家的公司上市,监管需从中挑选优质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从整体市场发行节奏数据来看,2023年以来IPO有所减速。根据Wind资讯统计,2023年以来A股市场共上市139家公司,而2020年-2022年企业上市数量分别为434家、524家、428家。
据联储证券总经理助理尹中余分析,科创板IPO出现上述情况,有两重原因。一是监管目前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要求提高,这无形中提升了IPO门槛;此外,全面注册制后,一些行业不被鼓励在科创板上市。
强调定位
另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去年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业绩不达预期,以及科创板属性评价体系修改,将一些企业拒之门外。
2022年年底,与深交所创业板发布《暂行规定》几乎同时,证监会公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将*条修改为,“支持和鼓励科创板定位规定的相关行业领域中,同时符合下列4项指标的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第二,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第三,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第四,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将第二条*款第五项修改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而据监管部门相关统计,科创属性与定位的问题成为去年科创板拟IPO企业选择主动退出上市闯关的一大“杀手”。上述因科创属性上存在定位不符的企业所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更新财务数据后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再满足规则要求;核心技术多为行业成熟、通用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研发门槛较低,技术指标相比国内同类产品无明显优势,技术先进性论证不充分。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至6月1日,共有81家IPO公司选择撤回,而2022年同期57家公司撤回。而在今年撤回的81家公司中,创业板44家,科创板23家,主板1家,北交所13家。
除拟IPO企业主动撤回外,部分企业选择闯关,但最终被按下“暂定键”。
5月9日晚,上交所官网显示,上市审核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34次审议会议,根据审议结果,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通过。
查阅上交所公告,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的主要问题即包括了对核心技术的担忧。监管要求公司结合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格局、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布局、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体现、核心技术与主要产品的升级迭代周期和研发储备等,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
在科创板严格的上市要求下,后备企业力量也有所减少。根据上交所网站披露,目前在排队企业中,有8家处于已受理阶段、23家已问询、22家已回复问询,2家待上会企业。这样的排队数量与之前相比已经少了很多,以去年年底为例,彼时处于已受理阶段企业就有30家。
此外,今年以来,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了两轮IPO现场检查工作,其中1月1次,4月1次。一般来说,IPO现场检查内容为拟IPO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检查内容包括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文件资料。监管层问询力度的加大也让部分企业打了退堂鼓。
“严格把好市场入口关”
在投行人士看来,近期先正达由科创板转“投”沪市主板IPO,是从“正面样本”角度强调板块定位。
5月18日下午,先正达集团在公司官网刊发声明表示,已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并同时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先正达集团在声明中表示,今年2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板块定位更加清晰。主板定位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作为全球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先正达更适合在全面注册制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同时将有助于接触到更多元的投资者,也对公司长期价值有利。”先正达集团表示。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5月18日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已收到先正达集团提交的撤回在科创板首发上市的申请,并已按照规则完成相关流程。我们关注到企业表示将转申报沪市主板的相关信息。全面实行注册制以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板块定位更加清晰。我们充分尊重企业对上市板块的自主选择,支持大型农业科技企业上市。先正达集团提交沪市主板上市申请后,我们将基于前期审核工作,推进相关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面注册制改革后新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三条指出,“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应当符合相关板块定位”,该条明确规定,“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5月27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理事会)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对目前正在IPO生态作出了背景解释。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建军坦言,围绕资本市场改革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上,王建军透露,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地,从监管逻辑、发展质量、投资者结构、市场生态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变革,有利于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他表示,2022年底,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启动实施,工作重点从“治乱”转向更深层次的“提质”,挑战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克服困难,多管齐下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他强调,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推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严格把好市场入口关,不断增强制度适应性,引导市场资源更多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证监会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汪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