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空心病”“发疯文学”之后,毕业生之间又流行起了“沉淀文学”。
所谓“沉淀”就是迟迟无法抵达理想,只好一边宽慰自己再“沉淀”,一边进行目标降级:比如“末流985也是985”“初试399复试线400已经很棒了”“漂泊他乡水硕也是硕”“一场秋招Offer毁了新闻梦”……
网友把人生紧要关头的挫败一一罗列出来,就像起跑前的漫长预备、射箭前的蓄力拉弓,每一次枪响都灰头土脸,*的解释就是“人生重在沉淀”。
这种带着“丧文化”气息的自嘲,迅速唤醒了毕业生乃至打工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他们借此吐槽天坑专业、牛马行业,吐槽越来越难的上岸之路,顺便吐槽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
“沉淀文学”越走红,越凸显出大家不相上下的沉淀的一生,原来“起起落落落落”的故事不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发生在遥远的他方。
01 “沉淀文学”里的一个个普通人
“沉淀文学”是普通人的简短写照。
抱着差不多的热情学习法律、哲学、新闻、历史、数学与艺术,知识转变成差不多的考学路径与分数线,最终所有的学科毕业生却打开了差不多的EXCEL与PPT,坐上了差不多的隔间工位,赚上了差不多的月薪。
乃至毕业后数年,又玩起了差不多套路的沉淀文学,在自嘲与怀念中,看到了差不多的彼此。
还记得那些年为分数线烧的香吗?(图/小红书@刘宇)
有人说“沉淀文学”是消解学历的崇高意义,也有人说它是结构性困境下的无奈玩梗,教育缺陷、就业难题、出身差异、阶层固化,每一个大的议题似乎都能为普通人的“沉淀”做个小小注脚。
在这些注脚的正文里,是一篇又一篇真实的、具体的、个人的自嘲文学。
小时候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时刻,翻看杂志,上面刊登着出色的人物,有的28岁,有的36岁,当时年仅15岁的自己心想,还早呢,离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出名还早着,还不算平庸的大人。
当平庸的小孩逐渐长大,发现拿*、考985、发论文、进前100强企业非常艰难,鲁豫不会采访自己,奥运会上披着国旗的冠军也仍旧遥不可及,平庸的尽头似乎是平庸,而非出人头地。
这构成了“沉淀文学”的底色,“一年英硕,终身怀念”“四年新传,一生沉淀”,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却止步突然的悬崖。
如果说拔尖是极少数的,那么专业知识又为什么一起沉淀、消失?
法学生为什么不再谈论博登海默?艺术生为什么不再临摹塞尚?社科生为什么不再研究杜波依斯?理科生为什么不再演算阿基米德?课室与办公室,仿佛横跨了一条柴米油盐的鸿沟。
那是因为漫长的生活中,总有学习国际金融的当上了地方银行柜员,总有学习刑法诉讼的去做了街道办调解员,就如同大多数人只能普普通通,大部分的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鸡毛蒜皮。
抛开结构性议题,答案呼之欲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生命的很多个时刻,都不需要唤起海德格尔。
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数字与概率,比如升学率、重本率、就业率、成名率,与此同时,还有相反的复读率、辍学率、失业率、转行率,有爬上富士山的人,也有站在富士山脚的人。
“沉淀文学”的出现,让舆论除了“明星的吃喝拉撒”之外,补充了很多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
02 言弃,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在“沉淀文学”的叙事中,有一半和解,有一半不甘。
人们很少主动标榜自己有才华,而“沉淀文学”以一种自嘲的、玩梗的、低姿态的方式,透露了普通人曾经发现的“才华”,那种在做题、演讲、搞实验时或多或少感受到的自身的闪光点。
“沉淀文学”的各个跟帖中,清北复旦、硕博连读、QS(Quacquarelli Symonds)名校、藤校、律所投行等字眼时而涌现,它未必是纯粹的做梦,很有可能真实地被誊写在十几岁的日记扉页上。
故事的走向有点像太宰治的短篇小说《千代女》,一个小有才华的少女在12岁时发表了两篇短文章,家人与自己都对这份才华惴惴不安,不知该如何延续它,也不知是否该相信它。
最后,小说以“低能文学少女”的定论做了结尾,“他一本正经地说,和子,你该放弃成为女作家的幻想了”,整篇小说凝结起来,或许对应了钱钟书的那句出名断论: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把错乱的冲动误以为是创作的才华,亦常常将对孤独的恐惧错认成是对爱情的向往。”
投射到“沉淀文学”这里,无论粉领子文科生,还是灰领子理科生,都在绩优主义道路上的某个高点幻想过宏伟的学术蓝图,一个学院蛰伏着一半“再世林语堂”、一半“当代费孝通”。
但事实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具备特殊的天赋,世界需要容许“放弃理想”的选择。
更何况,放弃有时候比坚持更难。
日本剑戟片中有一大主题就是讲述“失意”,小泉尧史的电影《雨停了》中,主角三泽伊兵卫就曾说出这样的台词:
“如今,在下一事无成,只为一介浪人而已,内子常说在下只是未遇明主,不可轻言放弃。”
原本,愈挫愈勇、屡败屡战似乎才是剑戟片应该传达的观点,可黑泽明的剧本没有这么进行下去,他选择了一个看似“失意”的结局。
三泽伊兵卫求职失败,途中穿过山林,再次重复他严肃的刺杀练习,继续为穷人拔剑,对夫人笑道“我放下了”。
这种非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反而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干劲。
而“沉淀文学”的玩梗风潮,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失意的才华”一个发泄口。
回看一篇篇路径分明的帖子,大家在世俗道路上不断受挫、不断认清、不断妥协、不断拐弯,与其说它是一种“失败”自白,不如说它是人类稀松平常的生存状态。
当我们决定做一个沉淀的武士时,这未必不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