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生物技术赛道的结构性调整

具体来看,哪些领域让投资人不吝以重金投入?投资方考察企业的重要方向是什么?受欢迎的企业都能集中见到哪些投资机构的身影?

近日,先通医药宣布完成超11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至此,2023上半年医药领域*的一笔市场化融资正式诞生。

但事实上,如果把这笔金额放在2022年同期来看,连前三都不能排上,大额融资规模相比在缩小。

如果将视角放大,把2023上半年的投融资规模TOP10与2022年同期对比,会发现更多来自于恒瑞、三生制药的企业基金以及部分地方国资投资机构,变得十分活跃,而美元基金的撤退步伐正在加速。不过,高瓴、康桥、君联等常年活跃在“一线”的投资机构仍然是2023年医药一级市场的投资主力军。

第三个明显的变化是,去年同期,大笔融资额TOP10中有约一半流向了CXO企业,但在今年上半年,TOP级的融资额流向了各式各样最前沿、新兴的生物技术领域,如mRNA、人工智能生物创新药、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重塑药物分子等。

具体来看,哪些领域让投资人不吝以重金投入?投资方考察企业的重要方向是什么?受欢迎的企业都能集中见到哪些投资机构的身影?

1、投资人愿意以重金押注哪些领域?

从先通医药一例来看,延续2021、2022年投融资之势,核药(放射性药物)正持续成为让投资者青睐的重磅“砝码”。

近两年,核药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开发热点,恒瑞、远大医药等企业纷纷布局,且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自2021年下半年起,创新药陷入资本寒冬,但核药这一细分赛道却逆势而为,多家企业获得亿元级融资,有的还斩获了*风投青睐。动脉橙2023年发布的《核药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核药领域共有69家投资机构布局,一共完成了30笔融资,尤其在2022年,核药是创新药领域过亿级融资事件占比最高的细分赛道。另从投资轮次和频次来看,2022年处于A轮阶段的企业最多,占比高达31%。

其中,先通医药无疑是近年来最受投资者关注的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6轮融资,筹得超20亿元资金。成立时间虽挺早(2005年),但先通医药起初是一家以自研、引进及销售仿制药为主的公司,直到2014年进行了战略转型,首次踏入核药赛道。2019年底,先通医药彻底剥离其余传统药业务板块,并在2020年正式开启专注创新核药的元年。2020年之后,无论是此次E轮,还是C轮、D轮,其融资表现均较突出。

结合目前其产品进展和核药产业发展情况,可看出先通医药此次为何收获了巨笔融资额:

一是受上游卡脖子影响,在国内中游的企业研发与产业化进展缓慢、且其研发壁垒较高的情况下,先通医药的产品进展却相对较快。目前先通医药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心血管领域已设有多款靶向治疗和精准诊断的核药。截至2022年底,先通医药在研创新项目超15个,其中2个处于NDA审评阶段、4个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包括自研的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药物等。

而在阿尔茨海默(AD)这一备受关注的疾病领域,先通医药针对两大发病原因,分别作了关键产品布局,其中用于AD诊断的Aβ-PET显像剂Neuraceq已获得NMPA受理,预计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一旦在国内获批,代表着未来AD精准诊断及伴随诊断领域首次出现平台型产品,且还将是国内*上市的AD诊断Aβ-PET显像剂。

二是在上游医药同位素供应自主化产能低、严重依赖进口,并且生产尚未形成较大产能的情况下,先通医药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从核素供应到生产配送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完善。

三是投资人对核药这一领域的看好。目前,国外已上市核药产品临床疗效显著,而国内陆续有更多企业开始布局,整个中游端明显体现出生机。

而除了核药赛道,上半年投资人还在重金加码投哪些领域?

细胞与基因治疗、mRNA、人工智能生物创新药、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重塑药物分子……梳理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会发现,较大笔金额融资几乎都流向了以上新兴、前沿的生物科技技术企业,且多发生于A轮融资。

如mRNA肿瘤疫苗开发和生产企业嘉晨西海完成近亿美元A+和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国调创新基金、越秀产业基金、高瓴创投等;朗润集团旗下的ATLATL Innovation完成数亿美元融资,由高瓴*投资,接下来将以ATLATL为平台,聚焦靶向RNA疗法、生物大分子降解、组织选择药物递送等多个前沿领域,计划未来五年内支持50个前沿生命科学创新项目的概念验证及落地孵化;专注于研发新型基因编辑NK细胞治疗产品及基因治疗产品的贝斯生物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此前,三一创投创始人尹正对E药经理人表示,生物技术赛道在发生一种结构性的调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基于新兴技术的,类似于基因编辑、mRNA、递送系统等项目出来,这类项目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会比较大。”绝大多数机构都在讲要投早、投小,而其中好的项目会受到追捧。此外,新创Biotech公司所做的内容在发生变化,从以小分子、大分子为重点到以核酸、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为重点。而这些新技术公司的研发成本会比原来的公司高,他们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带动了融资规模的适当调整。

2、高管团队:多元背景是关键

除了新技术、蓝海领域,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背景也成为投资方考察的重要方向。与早些年海归科学家带着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归国创业的趋势不同,如今的创业者和初创公司团队更加多元化,带有职业经理人或是投资人等管理、资本运营经验的人才团队被投资人认为更能在资本寒冬中稳渡危机,甚至逆势增长。

在这10家公司中,大多数公司仍然由科学家创立,但是职业经理人或是投资人的经验也成为他们获得资本青睐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像一个木桶,当长板突出时,容量还是由短板决定,只有当每一块都是长板时才能提高容量。更具产业目光和经营理念的多元背景职业经理人或是投资人正在成为推动一家公司提高容量的“总舵手”。

上述提到的先通医药和A轮融资最高公司之一的朗来科技就是其中的典型。两家公司的创始人背景并不突出,但他们都邀请到了特征明显的行业人才加盟担任CEO。

先通医药创始人徐新盛曾就读于沈阳药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曾在海南三叶制药厂担任销售内勤,任海南天王国际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业务员等职业,2003年至今担任先通医药董事长。这样的一份工作履历显然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但先通医药总裁唐艳旻还是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唐艳旻早前还曾在GSK工作7年,有五年时间负责新药注册工作,两年时间任职产品经理;她还在晨兴创投工作13年,担任晨兴北京办公室负责人,在此期间,独立投资并在董事会层面管理超过20家早期生物医药公司。在先通医药入局核药之前,就由唐艳旻带领团队在美国考察了多家核药企业。

朗来科技也是如此,公开渠道对于其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东的信息披露并不明确,但朗来科技的CEO王亚宁和CMO张静都曾在FDA的CDER工作多年,王亚宁拥有超过20年的新药研发和监管经验,曾担任美国FDA临床药理办公室定量药理审评部部长。张静除了FDA的工作经验,还曾在强生、艾斯拓康、艾伯维等多家知名国内外制药公司任职。

当然,这还要看一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果一开始就以商业化起家,管理团队的商业化能力、经验就更为重要。以上半年完成B轮融资3.15亿美元的海森生物为例,其让行业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就是斥资2.3亿美元收购全球TOP10级别药企武田五款慢病产品和500名制药员工等多项资产,其中就包括专业的商业化团队。

海森生物至今达成了多个“别具一格”,上半年B轮融资由康桥资本和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共同领投,吸引到来自中东的资本还是在业界罕见;海森生物还具有国资背景,其由康桥资本、合肥产投集团与合肥市肥东县共同投资组建;作为康桥资本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起步就含着“金汤匙”,之后康桥资本又为其找到了拥有丰富商业化经验的夏少斐担任CEO,夏少斐曾从医药代表做起,一路经历产品经理、市场经理、市场总监等职位,加盟海森之前他曾担任诺华肿瘤(中国)血液事业部负责人。

3、企业基金、国资进场,美元基金撤退潮加剧

到了2023年,受欢迎的企业都有哪些投资机构?

如果将2022年全年的融资TOP10 和2023上半年的融资TOP来做对比,从投资机构角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高瓴、君联、康桥等依旧是主力;企业基金、地方国资更加活跃;IDG资本、淡马锡等身影消失。

高瓴依旧活跃在CXO赛道的最前沿。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高瓴虽然正在减少对于CXO领域的投资,但是对于CXO公司孵化的CGT业务情有独钟。

2021年,高瓴曾投资金斯瑞旗下蓬勃生物的A轮1.5亿美元,2023年蓬勃生物又获得了高瓴参与的2.2亿美元C轮融资。

高瓴创投则偏爱对于创新领域的早期投资,上半年分别参与了ATLATL和嘉晨西海的A轮和A+轮融资。后者嘉晨西海是一家RNA新药和疫苗的研发公司。

ATLATL是一家“嫁接资源”的创新模式公司,致力于通过与企业家、投资者、制药公司和服务公司合作,打造新生命科学生态系统。其创始人朱鹏程曾在在波士顿建立*个共享实验室,逐渐从小规模、非盈利衍生发展到对标跨国企业标准建立实验室,并进行专业化管理,由此培育出了7家上市企业。ATLATL就是对其波士顿实验室在国内的放大、升级。

第二和第三个特征其实延续了近几年的趋势——企业基金、地方国资进场,美元基金撤退,这一趋势在2023上半年更甚,并且延伸到了早期投资领域。

E药经理人对比了2022年融资TOP10和2023年上半年融资TOP10公司发现,虽然A轮数量增加,所涉投资机构更多是企业基金、国资,美元基金撤退,同时来自企业基金、国资的资金并未向更早期的A轮靠近。

2023上半年虽然并未诞生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但是TOP10中A轮、A+轮融资数量达到了3家,这三家吸引到了高瓴创投、华创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

企业基金和国资更偏好B、C轮投资。以研发偶联药物的同宜医药为例,不仅吸引到了上海联和投资、合肥产投、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基金等国资机构,还吸引到了恒瑞控股的盛迪投资;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安锐生物也吸引到了三生制药作为B轮投资机构之一。

美元基金撤退潮在2023年进一步发酵。2022年的TOP10中还有IDG、奥博资本、红杉等美元基金参与芳拓生物、维泰瑞隆、科伦博泰等公司B轮融资的身影,他们在2023年进一步撤退,如今几乎已经在TOP10中消失。这也不难看出地缘矛盾和流动性收紧带来的影响之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E药经理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物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