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好莱坞的「末日」来临

13日一早,许多好莱坞演员和编剧到网飞、派拉蒙、华纳兄弟和迪士尼公司总部外集会抗议。

2023年7月13日,随着SAG-AFTRA(美国演员工会及广播电视艺人联合工会)与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劳资谈判宣告失败,一支由演员和编剧集结成的“复仇者联盟”正式成立。

演员和编剧们斗争的不仅是难以对抗通胀的薪资水平,还有制片方已经尽为人知的“武器”——人工智能,担忧AI的快速发展可能抢走大部分影视从业者的工作。

这不仅是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人工智能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声势之浩大,堪称“活久见”。

好莱坞名导诺兰刚上映的新片《奥本海默》正在宣传,几位主要明星在首映式仅仅露了个脸旋即离开现场转而去参与罢工。敬业的演员也明白立场的特殊性,可以做到一面为资方宣传新片,一面给制片方“甩脸子”。

如果前两个月编剧们的集体罢工显得雷声大雨点小,那么现在演员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资方需要权衡谈判桌掀翻后带来的严重后果——数千亿美元娱乐产业的停滞。

这是一个即使美国政府都不敢轻视的事件。

全世界都在关注。

01

演艺从业者在担忧什么?

13日一早,许多好莱坞演员和编剧到网飞、派拉蒙、华纳兄弟和迪士尼公司总部外集会抗议。

起因是此前一份为期三年的合同到期,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与代表迪士尼、网飞、亚马逊等雇主的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之间的谈判破裂。

这是美国60多年来,好莱坞两大工会首次同时罢工。

但这并非AI*次让影视从业者发出过抗议。

5月2日,美国编剧工会已经开始罢工。编剧梯队也有显著的头部效应,大部分编剧并未得到满意的报酬。

除了要向片方争取更好的报酬之外,编剧在为自身利益或将在更长远的未来被剥夺作斗争,人工智能是这一漩涡中的核心。

现在或者不远的将来,AI可以轻易复制优秀编剧的写作风格,借用知识劳动成果再度产品化,成本只会更低,效率只会更高。对于中低水平以下的编剧,他们的单位劳动价值无疑会被压低到*。

说白了,这个行当的头部效应会越来越严重,会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

为了“逆转未来”,编剧们下定决心要将AI“灭霸”掐死在摇篮里。

然而,片方也不是有钱的二傻子,一个成熟的AI工具要比编剧演员“听话”得多,几乎能做到予给予求。

一种编剧公式,只要观众爱看,按照资本的逻辑,就应该进行大量的复制,直到腻了为止。

编剧还多少有些个人艺术追求,如果不愿被压榨,双方利益也就不再趋同。

演员对AI有多大仇怨?

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代表超过十六万人,包括银幕演员、广播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和特技演员。AI虚拟人方兴未艾,但非交互型的CG虚拟形象在好莱坞电影里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如今虚拟形象大多能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比如AI换脸。效果虽然惟妙惟肖,但如果未经过本人授权就加以开发利用,是对肖像权的亵渎,而本人并没有从中获益。简单的技术操作却可能给演艺明星动辄上千万的收入带来巨大威胁。

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甚至只需要在电影里露脸数秒,也能给票房增加不少收入。先天的资源禀赋和几十年的演艺生涯积累的口碑,怎么可能会允许制片方低成本地进行复制和利用。

从工会提出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演员作为支撑整个影视娱乐产业的支柱,其存在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应该在画面中继续保持表演的真实性。

这次“珠联璧合”的罢工如果越拖越久,必将波及美国支柱型产业。

众多电影和电视制作被迫停止,那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制片助理及片场其他工作人员的生计都将受到影响。此外,依赖影视产业的餐饮、酒店和干洗店等收入也可能因此下滑。

据报道,这次大罢工或使美国价值1340亿美元的美国影视业陷入停顿。

但制片方依旧想把演员和编剧赶回谈判桌上。

02

“黑镜”时刻

AI变革已经发生,趋势无法避免,而影视行业接受颠覆的时间比许多产业要快上不少。

时至今日,AI已经与电影剧本创作、后期制作、宣发到触达观众的流程实现了深度结合。

流媒体巨头Netflix是最早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业务中的影视科技公司。算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尝试预测观众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观看建议。

据估计,仅Netflix推荐算法每年的价值就能达到约10亿美元。

电影投资往往是对票房的赌注,高预算电影往往不乏“翻车”记录。为了降低风险,制作片方逐渐养成了数据驱动的制作思维。

现在,在流媒体平台上那些观看时长最多的电影,往往是通过精心设计,有足够数据来证明用户会喜欢观看的电影。

比如某些情节桥段的设计,如果在统计意义上被证明对观众不够吸引,那么观众就会停止观看,一昧尝试违背用户画像的创作行为,可能会导致平台消费粘性的降低。

基于此,包括创作端,也已经被覆盖在数据驱动的飞轮里运转。

另一方面,制片方也希望能够以自动化的方式来降低制作成本。简而言之,如果能在作为成本大头的演员开支上继续抠门,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正是演员极度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与编剧们的诉求类似。

拥抱技术变革,哪怕未来只是授权肖像权和声音,相当于在自己身上替资方划开了道口子,任由舔血,演员的表演价值会随着技术发展被压缩。

而到时候,制片方只需要“正确”的脸、声音以及剧本,就能低成本的制作出一部配合用户需求的爆款电影。

在《黑镜》最新一季的*集中,女主角琼发现,一家广播网络正在通过女演员萨尔玛·海耶克重现她的生活,后者将自己的数字图像出售给AI软件。这一集揭示了演员们对人工智能影响、Deep fake技术的应用及对其职业生涯影响的担忧。

Deep fake是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建或处理看起来和听起来很逼真但不真实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在2019年Netflix投资制作的《爱尔兰人》中,即让已经年逾古稀的罗伯特··德尼罗看起来像个中年男人;还有在《速度与激情7》中复活已经过世的保罗·沃克,均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可如果Deep fake从实现“复活”到作为一种创作工具被常态化使用的话,艺术创作的趣味明显打了折扣。即便真的节省成本至此,未来如果演员以一种不真实的方式参与影视制作中,消费者未必肯买帐。

哪怕技术再牛,也需要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对真实性,以及通过演员表演传递出的情感价值予以否认的话,制片厂将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3

全世界都在关注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也提到,重要技术发展往往能引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但一开始整个社会并非能*适应技术浪潮,其中发生一些产业的衰退和人员流动,也会给经济转型带来沉痛的代价。

制度的作用,是平衡两者之间摩擦的润滑剂。在深刻意识到AI技术迅速进步,其不正当使用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之后,当前全世界都在加快人工智能监管。

比如这周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其中也提到要求尊重数据来源和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此前西方已经有不少社交名人受到过AI换脸技术的困扰。由于可以以假乱真,重要公众人物形象会被利用来传播不实信息和影响舆论,甚至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这次罢工,是从业人员和技术浪潮的一次直接碰撞。美国当前也在极力避免衰退,又恰好发生这摊子事儿,最后是否会给经济带来什么代价不得而知,只能说拖得越久,两百多万人的生计可能会面临威胁,其中大部分公司体量还非常小。

虽然最终资方可能还是会退回到谈判桌,快速达成协议以继续制作电影,但AI技术应用带来的隔阂已经无法回避。

如何依赖制度解决人工智能和影视从业者职业发展的矛盾,以及将形成什么样的共识,会为其他会受AI影响的产业转型提供一些思路。(全文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