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又开始涌动着变局。
先是一些老玩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过去两年,消费金融是蚂蚁集团整改的关键板块。前不久,蚂蚁集团被监管部门开出71.23亿元的“罚单”,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出尽的信号。
与此同时,竞争场上也在产生新面孔。今年6月,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建信消费开业,国内的消费金融机构的数量从30家扩充至31家,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新秀老将竞相厮杀背后,消费金融产业一直在急速的变革中前行。如今回过头来看,从2010年国家首次设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开始,十三年间行业里风口来了又停、监管松了又紧,银行系、互联网系等各路玩家相继涌入,格局经历了多轮洗牌和重塑。
如今,恢复和扩大消费再次被密集提起,消费金融行业受到的重视度再次提升。而纵观整个行业,其实已经从上半场的“流量之争”进入下半场的“体验之战”。在新的阶段,行业里的玩家面临着哪些机会和挑战?未来又将如何进化?
01 线下受阻,线上突围
什么是消费金融?说白了,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支付宝上的花呗、京东上的白条,就属于一类消费金融产品。
部分人现在一提到花呗、白条,就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会让自己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事实上,从宏观上看消费金融对经济是有推动作用的。毕竟,投资、消费、出口被当做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消费金融能够提振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最近国家发布的“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
可见,消费金融将会迎来新机遇。其实,整个行业虽然时常有利空消息曝出,但整体上仍处在高速发展态势。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户人数达到3.38亿人次,同比增长18.4%;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
将视线从宏观行业聚焦到企业个体,这些年下来行业格局基本稳定——招联金融、兴业消金、马上消费、蚂蚁消金四家消金机构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4000亿元,已经占据行业的半壁江山,净利润也排在行业前四,是*的“四巨头”。
回过头来看,格局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如今的“四巨头”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其实是另外“四巨头”的天下。
2010年,国家首批试点了四家消金机构——中银、北银、四川锦程、捷信。这四家最初做业务的方式,基本都是开拓数码3C、长租公寓、健身房等线下场景。其中,捷信是最晚开业的,并且是首家外商独资的消金机构,但这不妨碍它打出“后来者居上”的牌路。
凭借强势的营销策略、地推思维和人海战术,捷信在下沉市场摘取了*波红利,2016年其盈利同比猛涨2721%达到9.31亿元,位列全行业之首,一时风光无限。
雷军曾表示,做企业光有努力和勤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顺势而为。捷信的腾飞,主要在于抓住了当时的“势”——消费金融市场基数小、增长快,同时线下存在大量的市场空白。
不过,捷信的风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对于“势”的把握没有到位。线下的消费金融场景陆续爆发负面事件,长租公寓、健身房等公司接连爆雷,包括捷信在内的许多在这些线下场景布局的机构都损失惨重。2019年,捷信净利润为11.40亿元,同比下降18.34%,被净利润增长到14.66亿元的招联金融反超。
招联金融做对了什么?同样是抓住了“势”。当时,消费金融的线上浪潮正在急速涌来,因为线上化既能更大程度上覆盖潜在用户、满足更多需求,同时也能让消金机构实现降本增效。随着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在线上爆发,3C数码等消费向线上跃迁,蚂蚁消金、微粒贷等一批互联网玩家开始崛起。
招联金融作为业内首家确定以线上运营为主的机构,通过“好期贷”和“信用付”两大产品体系在线上化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去年其资产规模高达1643.46亿元,甚至超过了天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蚂蚁消金(1062.33亿元)。
原本跟捷信一样大力布局线下的马上消费,很早就感受到了线上化带来的危机感。其从2018年开始从线下转型到线上,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获客来挖掘增量,力图要做成一家线上的数据驱动型公司。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曾表示:“转型哪怕再晚一点点,对公司的影响都非常大”。
兴业消金因为带有母行线下业务的基因,在线下拥有庞大的网点从而占据优势,不过其也在线上发力,形成以“线下大额长期为主,线上小额短期为辅”的业务布局。
直到现在,消金行业里“线下场景为王”的论断,仍被许多人当做是伪命题,因为获客和渠道管理成本太高,很多消金机构仍然不具备场景资源,线下之路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线上化的浪潮越来越汹涌。去年30家消金机构累计放贷7.17万亿元,线上占比高达96%。
可以说,消费金融的上半场,就是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流量突围战”。
02 流量放缓,体验之战
线上流量,成为消金机构在上半场的决胜秘钥。
不过,流量是把双刃剑。如今一些消金机构的线上用户,主要依靠外部平台引流进而获得增量。然而,在流量越来越贵、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用户规模也难以实现快速扩大。而且,长期依赖外部平台,也将让机构的自主性和议价权减弱。
当消金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后,决定消金机构成败的不是流量,而是体验。
相比以前,现在消金行业的供给端涌现各类产品,同时公众对于消金的接受度在提升,整个行业其实处在“消费者主权”的状态,机构要想满足用户,必须提供更好的体验,包括品质、服务、性价比等等。
如何提升体验呢?一条确定性的路径就是精细化经营。
消费金融最初能够燃起星星之火,就是因为传统银行往往难以覆盖长尾客群的金融需求,某些群体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消费金融相比银行在客群覆盖和需求满足上更精细化,从而与传统银行在客群上形成错位和互补。
比如,在人群覆盖上,数据显示蚂蚁消金目前服务的消费信贷用户中,65%为三线以下城市用户,同时花呗授信额度5000元以下用户占比75%,借呗授信额度10000元以下占比近70%。这些用户大多数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小额授信,但是在蚂蚁消金可以做到。
这是因为,蚂蚁消金等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消金机构可以对用户实现广覆盖,根据用户的个人特征、风险偏好等构建起不同的用户画像,然后进行精准授信等精细化操作。
在需求满足上,有的用户在消费贷款中,因为资金周转等问题不免会碰到还款难的情况,这种并非恶意逾期的情况其实可以避免的,此时就考验机构如何给用户带来更佳体验。
始终深耕线上招联金融,研究出一套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它的做法是,在人机交互的自助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招联金融APP能够智能识别用户困难和诉求,进而主动跟用户商量解决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协商,实现更佳灵活的还款方案。
这种创新以*成本了解到用户诉求、解决还款矛盾,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机构僵硬、死板的沟通机制,以一种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创造出价值。
在优化用户体验这件事上,接下来所有消金机构需要面对的共同群体,便是新市民。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是新市民?他们是指原籍不在当地,因工作或上学等各种原因来到城市的群体集合,包括农民工、大学生等等。这部分群体绝大多数属于灵活就业人群,收入不稳定、征信信息不完善,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但同时,新市民群体高达3亿人,这意味着他们的消费金融服务具有数量大、需求旺、成长性强等特点。市场表现是*风向标,去年30家消金机构累计向新市民发放消费贷款超1600亿元,规模相当庞大。
占据头部位置的玩家,可能各有各的本事,但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在市场风向变化的同时迅速跟上。
马上消费已经推出“55奋斗日”、“星火计划”等针对新市民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满足新市民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同时也能降低他们获取服务的成本。
蚂蚁消金制定得“新市民陪伴计划”,旗下花呗、借呗等产品可以为新市民租房、家装等需求提供分期免息补贴;兴业消金也推出全套新市民金融服务,涵盖家庭消费、房屋租赁、子女教育等方面。
在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如果只是痴迷于线上流量,消金机构会沦为单纯的资金池,用户黏性将不断下降,最终还是会惨遭淘汰,体验才是正确之道。
提升体验的关键,来自于深厚洞察力和精细化经营。
03 以“人”为本,决胜未来
不管是哪种用户体验,核心必然是人。
机构们要在下半场里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长期主义,必须把“保护用户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
这一方面在于监管要求,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3年的1号文件,核心便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也在于用户权益是机构的立身之本。
很多用户对消费金融机构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机构的确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帮助,相当于雪中送炭,“恨”的是一些机构总是在侵害自己的利益。
据《财经》新媒体不完全统计,有超过10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22年的用户投诉数据被公布,合计高达1.5万起,其中密集出现的包括砍头息、暴力催收、过度营销、过度采集数据等等。一些头部企业,也不免成为用户密集投诉的对象。黑猫投诉上,关于马上消费的投诉案例已超过两万五千例,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暴力催收和高额利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机构依靠庞大用户发家,如果持续损害用户利益无异于自损根基。当然,也有一些机构试图保护用户利益,但是落到实际行动上就显得无从下手、后劲不足。实际上,人性往往是不可控的,利益保护往往需要更为中立和理性的手段,主要分两条路:
机制和技术。
只有把用户权益保护理念,融入到公司治理、产品文化和经营策略里,建立完善的产品和运营机制,才能真正保护用户利益。
蚂蚁消金高管张克强曾表示,蚂蚁消金不仅将花呗、借呗贷款利率放在显眼位置,还调整年轻人额度、推出理性消费助手等多种举措,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非理性消费,相当于打开了消费金融里的“潘多拉魔盒”,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在产品机制上抑制用户过高的欲望,其实也是在保护用户的利益。
除了机制,技术也能*程度上保护用户利益。
由于消费金融通常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形式,给了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盗取用户数据乃至资产的机会。这就要求机构必须有强劲的风控能力做后盾。
而数字化技术,往往可以极大提升机构的风控能力,抓住藏在暗处的“黑手”。
在用户权益保护上被诟病的招联金融和马上消费,显然开始用技术武装自己。针对升级的欺诈手段和复杂的风险事件,招联打造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风云”风控系统,提升了风控能力。另外,其通过 “GPS渔网”等科技应用,精准预判和识别欺诈风险,尝试*限度保障用户的权益安全。
马上消费则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能力闭环,并形成超过10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这些技术集中在人脸比对、活体检测、声纹识别等方面,能够提升自身的风控能力。
短期内,市场是投票器。长期看,市场是称重机。
通过短期内的体验,市场将投票给最让用户满意的机构,不合格的将出局。而能否保护用户利益,折射的是机构的长期实力。这能让市场真正看清机构究竟“几斤几两”,是弄潮儿还是裸泳者。
04 结语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而消费金融将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利好信号的指引下,往后看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马太效应日益加剧。作为头部的消金机构,招联金融、兴业消金、马上消费、蚂蚁消金四者之间的比拼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格局的重塑也将不断进行。
决定它们座次的不再是流量、资源的多少,而是能否靠体验打动用户、靠权益保护留住用户,这是一场更为深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