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首富养猪,狂赚1200亿

正是他的这种专注和执着,牧原才得以成为今天市值2000多亿的养猪帝国。

2009年2月24日,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里正在召开一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会。

几位代表发言后,话筒转移到了一位河南企业家手中。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坐在对面的温家宝总理便先声夺人:

“我听过你,你是那个南阳的“学士猪倌”吧,不得了啊,把猪都出口到国外去了,真是为国争光啊!”

这位企业家,就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因为高中时期推动家里养猪失败,秦英林毅然放弃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跑去河南农业大学读了畜牧兽医专业。

他立志要把养猪干出一番事业!

30年后,当年那句被人嘲笑的“豪言壮语”变成了一段创业佳话,秦英林把牧原股份打造成了一个生猪年出栏量达6120万头的养猪帝国。

据牧原股份财报显示,公司2022年营收为1248.26亿元,净利润是132.66亿元,其最新市值也达到了2229亿元,是A股当之无愧的“猪王”。

按照53.5%的持股比例计算,秦英林夫妇的身价接近1200亿元,稳居河南首富的宝座。

那牧原的成长之路到底有何秘密呢?秦英林曾经告诫员工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1、离经叛道,拒绝保送,我要学养猪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直赶到马山口........”

1965年4月,唱着民谣长大的秦英林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秦家世代以种田为生,再加上养育了五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清贫。

秦英林依稀记得,小时候常常是红薯就着野菜吃,有了上顿没了下顿。

但即便如此,秦父还依然坚持供几个孩子读书。在秦父看来,做农民太苦了,他希望孩子们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不过秦英林一开始学习并不争气,到了初中,连乘除法都没有搞明白。班主任甚至直接告诉秦父:“孩子脑子这么笨,还是退学务农吧。”

最后在秦父的坚持下,班主任还是让秦英林留级了一年。

一方面看到父亲为自己如此奔波,秦英林有些羞愧。另一方面看到高考恢复后,有些邻居哥哥姐姐们考上大学,变成了吃喝不愁的城镇户口,秦英林又有些羡慕。

于是,他决定改头换面,争取考上大学,摆脱自己受苦受穷的命运。

经过一番奋发图强,秦英林高中顺利考上了当地*的中学:内乡县一中。

录取通知书收到的那一天,秦父非常高兴,他破天荒地提回一壶白酒。觥筹交错间,秦父不禁老泪纵横:“我的坚持没有白费,老秦家有指望了........”

秦英林上高二时,改革春风已经吹进了河西村,但秦家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看着父母一天天逐渐变得佝偻的身影,懂事的秦英林满是心酸。

有一天,秦英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出现了*个靠养猪致富的万元户。他很是激动,回到家中便鼓动父亲也去养猪。

秦父当然相信眼前这个已经读到高中文化的爱子。为了凑到本钱,秦父当时冒着严寒帮别人挖了三个月莲蓬,才赚来800元。

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就在秦家买回20头小猪,准备憧憬未来美好生活时,一场瘟疫让这些猪仔毁于一空,最后只剩下了一头长白猪。

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秦英林倍感自责。自己本来是想改善家里的环境,可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段时间,我到处都注意养猪知识,甚至报纸上的小广告都不会放过,晚上也经常躺在床上,拿着手电筒看养猪的相关书籍。”

后来秦英林回忆道。

养猪失败对秦英林的触动,还影响了他高考的志愿填报。

本来按照秦英林的高中成绩,班主任已经帮他争取到了学校*保送河南大学的名额。但谁曾想秦英林却回绝了这个让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我要上农大,去学习畜牧养殖技术,将来要养猪!”

班主任听到秦英林的决定,瞬间懵了,赶紧劝他不要意气用事。

秦父更是直接给了秦英林一个耳光:“你把我老秦家的脸都丢尽了!”。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勒紧裤腰带供儿子读书,最后他却要去养猪。

消息传开之后,秦英林便成为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感慨,老秦家这回怕是出了个“傻子”哟。

可不管外界的声音再如何纷扰,秦英林心意已决,他要通过知识和技术实现自己的养猪致富梦。

最后,他在报考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

2、辞职下海,不惧嘲笑,从22头猪仔起家

为了练就一身养猪的本领,秦英林在大学除了上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反正只要是和养猪相关的书籍,他都收入囊中。

理论知识之外,秦英林的动手能力也是一流。

据秦英林回忆,大三那年,他还拿到了学校“解剖学”课程自创建以来的最高分:92分。

秦英林对畜牧养殖的热爱和理想也吸引了一位女孩,她就是秦英林的高中同学钱瑛。

钱瑛大学考到了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就读的是兽医专业,和秦英林算是兴趣相投、志同道合。

两人闲暇之余经常互相交流,一来二回,就喜结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你养猪,我也陪你一起养猪”。这是钱瑛在秦英林表白时的一个承诺。

不过可惜的是,1989年,一毕业的秦英林没有直接去养猪,而是接受组织的分配,来到了南阳国营肉联厂。钱瑛也被分配到南阳市属的一家畜牧单位,当了技术员。

“中学时就立志为养猪事业而拼搏,但大学毕业分配时,我却因为虚荣心驱使而选择了端铁饭碗,还进了总经理的智囊团,真是白白浪费了我学了一肚子的「猪经」。”

秦英林后来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感慨道。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先进入国企工作,但秦英林并没有完全放弃养猪的执念。

他一边继续钻研各种畜牧的书籍,一边还在业余时间帮助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

三年后,随着体制人员“下海潮”的兴起,秦英林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我要回家养猪!

1992年11月,秦英林辞去国企的工作,带着妻子钱瑛回到了老家马山口镇河西村。

这则消息仿佛一道惊雷,在这个小村庄再一次炸开了锅。

“秦家小子这次又发什么疯,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非得回来养猪,这是舒服日子不想过了?”一时间,各种闲言碎语此起彼伏。

其实秦英林面临的压力不小。一方面是大家的议论,另一方面则是启动资金。

这次秦英林养猪,可不是按照中国农民传统的养殖方式,他要用科学化的管理来规模化养猪。

所以养猪的*步,就是要盖一个现代化猪场,正常需要耗资几十万元。

可是虽然已经工作三年,但回到老家的秦英林夫妇口袋里只有262元。即使向外面借了一圈,也才凑到5千元,离目标相去甚远。

好在秦家兄弟感情深厚,最后大哥拿出压箱底的存款,弟弟拿出准备结婚的彩礼钱,一起凑了3万元借给秦英林,他才勉强开始启动猪场的建设。

为了赶进度,秦英林在猪场旁边用玉米杆搭起一个窝棚,直接就吃睡在那里。

为了省钱,秦英林自己搬砖、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承担起了建设猪场的大部分工作。

期间,他还开创性地采用双级砖拱结构建设猪舍,直接节约了80%的建设成本,在国内实属*。

可即便如此,猪场快要完工时,秦英林还是断粮了。

各种精打细算后,猪场还需要一万元才能建设完成。但老秦家那时再也拿不出这些钱了,秦英林一时间急得上蹿下跳。

哥哥见此心有不忍,便劝说秦英林:“实在不行,你要不把猪场能卖的东西都卖掉吧,自己家的钱你能还多少就还多少,然后回去正常上班算了。”

见到哥哥如此大度,秦英林心里很不是滋味,这里面不只有哥哥的存款,还有弟弟的彩礼钱啊。后来他在央视节目上提到:

“那时候真是走投无路,希望地下有个缝,钻下去就最舒服了。”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压力归压力,但为了自己的养猪梦,为了以后全部还上家人的钱,秦英林没有放弃,他选择继续寻找资金。

最后,他硬着头皮在6天内,往农村信用社跑了12趟,才拿到了1万元贷款。

1993年6月,秦英林终于把猪场盖好。在从郑州和南阳引进22头猪仔后,便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养猪之旅。

3、重视科学,危机频发,筚路蓝缕的探索

秦英林预想过养猪的困难,但他没想到即使自己准备了那么多年,依然逃不过一波三折。

创业伊始,那22头猪仔就是秦英林的心头肉。

为了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秦英林几乎整天泡在猪圈喂猪、打扫卫生。有时猪仔排便困难,他甚至还伸手帮它们掏出粪便。

村里人笑话秦英林果然是傻子,居然把猪当祖宗一样供着,但他总是不以为然。

后来秦英林谈到,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你所爱的事业时,就不会觉得脏和累。

眼看这些小猪慢慢长大,秦英林的心里满是欢喜。但好景不长,就像十年前历史重现一样,突发的一场瘟疫,让他的小猪再次死了个精光。

秦英林懊恼不已,为什么自己和妻子学了那么多年畜牧养殖和兽医,还是难以逃脱这个瘟疫的枷锁。

真正的企业家在至暗时刻,都要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最后能帮你挺过难关的只有你自己。

没过多久,即使身边亲朋好友再次纷纷劝退,但秦英林依然选择擦干眼泪,重新上路。

他硬着头皮,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又借钱买回了一批猪仔。

有了*次的教训,秦英林对生猪的照料更加精细,到了1994年,他的养猪场规模已经扩大到了2000头。

但秦英林的创业命运多舛,或者说畜牧养殖本来就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要不然古时怎么会有“家财万贯,长毛的不算”这种说法。

1994年的一天,秦英林猪场里的3头小猪,在吃饱喝足后暴毙。

秦英林夫妇赶紧跑过去进行病理解剖,也翻遍了所有书籍,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没过几天,正当两人一头雾水时,底下的饲养员再次急忙跑来:“又死了4头!”

秦英林顿时慌了,一种覆灭的危机感袭上心头。他赶紧一边封闭猪场、隔离消毒,一边取样求助母校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

等待病理检测结果的同时,小猪又陆续死了70多头,秦英林的心里简直就在滴血。

好在三天过后,母校发现了问题:是“伪狂犬病”。

最后在省畜牧局的帮助下,秦英林从哈尔滨一家兽药企业买来疫苗,避免了2000多头生猪再次全军覆没。

生猪的养殖期一般在8个月左右。1995年年初,秦英林*批300头生猪终于出栏。本以为自己终于要苦尽甘来,但残酷的市场又教会了他两样东西。

一个是周期。

中国养猪行业大概每四年会经历一个波动的周期,故事和情节非常类似:

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另一个则是品种。

一个猪贩子告诉秦英林,他们的收购标准有四个。*看背膘,第二看臀部大小,第三看体长,最后看瘦肉率。

在周期和品种的叠加下,当时猪贩子给到秦英林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块钱。“低到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后来秦英林吐槽道。

虽然筚路蓝缕,历经波折,但秦英林总算把养猪的整个流程跑通,他准备大干一场。

1995年的夏天,秦英林跑遍四川乐山、山东聊城等全国15个县,最后敲定长白、杜洛克两个种猪品种。

借着“大学生养猪”的光环,秦英林颇受南阳市政府看重,因此秦英林从银行贷款150万,一口气引进1万头猪,开始了大规模养殖。

有了之前几次的经验和教训,秦英林在接下来几年里,更加注重养猪的科学和技术。

在传染病防治上,秦英林建立了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除了饲养员和特定人士,一般人都不能靠近猪舍,他在伪狂犬病的防治上还为国内养猪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后来,秦英林还在人大会议上提议,在全国推广养殖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联动机制,切实降低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成本,进一步确保了食品的安全。

在猪饲料上,秦英林用自己学过的营养学理论精心配制饲料。最后达到的效果是,猪一天能长一公斤肉。

在养殖流程上,秦英林四处向别人学习。他到过美国、法国、巴西等国家的养猪场和兽医站,学习别人先进的养殖和经营方式,回来后还给自己的员工开了多期培训班。

此外,秦英林还注重自主创新。

像双曲砖拱结构猪舍、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都是他亲自带队研发的专利技术。

在秦英林的用心经营下,到了1999年,猪场的存栏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头。

4、品质优先,良心*,把猪当成儿子养

如果说2000年以前,中国的养猪模式主要以农村散养为主的话,那2000年以后,就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户崛起的阶段。

而秦英林也在那年成立了南阳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开始将养猪事业公司化运营。

公司之所以取名为“牧原”,其实来源于秦英林儿子秦牧原的名字。可见,秦英林是真的把猪当成儿子来养。

秦英林经常向员工念叨:“品质是我们的生命,养猪先养良心。”事实上,他也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诺言。

2000年的时候,用瘦肉精喂猪已然成为行业的一种潜规则。

当时也有一个猪贩子找到秦英林:“我免费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全部包销,收购价每公斤还涨3毛钱。”

“不行,即使仪器检测不出来,我的良心也能检测出来!”秦英林知道瘦肉精对人体的长期危害,便一口回绝了这个财路,即使这让他每年少赚了200万元。

底下的饲养员有些觉得可以一试,但得到的却是秦英林严厉的批评:

“谁用,我开除谁!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但不用瘦肉精,怎么提高猪的瘦肉率呢?秦英林选择从饲料和生长环境入手。

为了让猪喝上纯净天然的泉水,秦英林把猪场建在清澈的水源旁边,还给他们吃当地优质的小麦和豆粕。

为了测量哪种饲料更适合猪的生长,秦英林针对保育猪、育肥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等所处不同状态的生猪,设计出6类32种饲料配方。

为了让猪保持愉快的心情,秦英林还让猪睡上了钢丝床,并扩大了每间猪舍,让它们吃饱后还能转悠两圈,这样肉质能更结实。

为了保证猪舍的干净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秦英林更是通过沉淀池和固液粪便处理机,将猪排泄的粪便进行处理。

用当地官员的话来说,就是“液体发酵成沼气,沼液用于浇灌农田,循环使用,一举两得。”

如此用心的培育下,牧原猪的口感和瘦肉率稳步提升,逐渐在河南小有名气。

到了2005年,牧原养猪厂每年出栏的生猪数达到20万头,秦英林个人资产也超过了1亿。

更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

那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300多人同时中毒入院,一时之间谣言沸沸扬扬,大家对猪肉的安全问题担心不已。

这时,从不使用瘦肉精、专注提供优质猪肉的牧原生猪开始走进大家的视线,《东方时空》还特意对秦英林做了专题报道。

从此,绿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猪一炮走红,中联肉食、天津宝迪、上海五丰等大型肉类食品公司纷纷成为秦英林的忠实客户。

而在2007年,牧原生猪更是被日本人看中,一签就是1000吨的采购合同,要知道日本可是全球食品检测最为严格的国家。

搞定日本后,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跟进,到了2008年,牧原出口的生猪达到了20万头,位居*。

“我们每公斤要比当地的猪肉贵2美元。”后来接受采访时,秦英林自豪地对记者说。

牧原猪的名气不仅远扬海外,还传进了中南海。

2009年2月,作为养殖业代表,44岁的秦英林受邀到中南海给《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会上提到秦英林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还亲切地称他为“学士猪倌”

5、诚信经营,铁肩担道义,引无数资本竞撑腰

在国内生猪专业养殖户中,有两种经营模式。

一种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则是以牧原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

牧原一体化养殖模式

温氏“公司+农户”养殖模式

2014年,王健林响应国家政策,决定带领万达去贵州养猪扶贫。

本以为盖个猪场花不了多少钱,但听到当地政府的报价后,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还是大吃一惊:“什么?我没有听错吧,你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啊?”

不仅王健林如此吃惊,后来因利润驱使,跨界进入养猪行业的不少房地产巨头也发现,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成为一项耗资巨大、管理精细、技术密集的生意。

特别像他们这种养猪门外汉,不擅长跟农民打交道,只能选择自繁自养的牧原模式。

但这种模式是名副其实的重资产投资,每10万头猪的投资额超过1亿元,再加上节节上涨的饲料和人工成本,难怪连王健林都抱怨嫌贵。

最后,王健林还是放弃了养猪,改为将旅游地产作为产业扶贫的项目。

而牧原后来之所以能够不断高速发展,除了自身品质过硬、养殖科学,背后还有大量的资本支持。

当然这种支持的获得,离不开秦英林的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担当。

2006年,农业银行进行上市股改,拟剥离部分资产并打包处置。

牧原当时在农行存量贷款为2540万元,可以设法完善手续后免去。但秦英林坚持制定还贷规划:“企业不还钱,这不是好的风气,别人咱管不了,但牧原要还。”

那时候很多人骂他是傻子,但秦英林不以为然:

“这笔贷款的钱是国家的,必须还。我们担起的是一份责任,不是负担,是在修自己的路。”

秦英林的这股“傻劲”不仅表现在还贷上,在与农户的合作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9年的麦收时节,河南内乡县和周边几个县市遭遇罕见的持续暴雨天气,十几万农户家里的小麦都发芽卖不出去。一时间,百姓和政府的脸上都愁云密布。

关键时刻,秦英林挺身而出,他觉得担起农民的损失是他的责任。于是,他按照正常价格收购了几个县的所有芽麦。

不得不说,当时的秦英林确实承担了不小的风险。如果猪真不吃芽麦,牧原当时有可能就倒下了。

秦英林记得,当时在猪舍里研究了几天几夜才发现,猪不愿吃粘稠的饲料,最后他把芽麦做成烘干的颗粒,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也许是善有善报,第二年,全国饲料价格大涨,秦英林反而从之前的囤积中获益匪浅。

除了还贷和芽麦事件,秦英林后来还带领牧原在全国完成200多亿的扶贫产业投资,帮助40万人成功脱贫,其个人还累计向各类事件和慈善工程捐赠了数十亿元,当然此是后话。

秦英林的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担当,赢得了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任与支持,为牧原后来的融资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个站出来的是农业发展银行,先给我们3000万,又给8000万,后来再给了3个亿。我说我没有那么多抵押物,但银行告诉我,没事,你有信用!”

后来,秦英林接受采访时表示。

除了农业发展银行,2010年,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陆续主动向牧原提供累计6亿元的信用贷款,用于支持牧原新养殖场的扩建。

同年,牧原开启股份制改革,引入中金资本的2亿元战略投资,开启了大规模的扩张。

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010年,牧原生猪出栏量仅为36万头,营收4.45亿元。但到了2013年,生猪出栏量就暴涨至130万头,营收达到20亿元,净利润也达到3亿元。

携带如此亮眼的业绩,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

而拥有牧原股份55%股权的秦英林夫妇,也在那年首次成为了河南首富。

对于牧原成功的原因,秦英林一向都很谦虚,后来在一次夜话访谈中他就表示:

“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行为!”

6、对抗周期,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早先说过,中国的养猪行业大概每四年就会经历一次价格波动的周期。

因为在中国2600万养猪场户中,有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他们就像股市中的散户一样,容易随着猪价的波动杀跌追涨,从而进一步推动猪周期的轮回。

秦英林就曾说过:“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

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是有可能打破猪周期,实现猪肉价格的平稳”。

牧原股份刚上市那会,就经历了一波周期变动。

利润骤降导致股价跌跌不休,不少股民在网上群起声讨,说牧原就是个大骗子。甚至,就连证监会都向牧原发来问询函。

但经历过四五个周期的秦英林却不以为然,也不多加解释,他想用实力和事实说话。

果然,过了一年,牧原的年净利润又同比增长了642%。

有股民不敢相信,质疑牧原在美化数据。但招商证券一份调研报告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鉴于一体化科学养殖的模式,随着出栏规模的扩大,牧原的成本优势慢慢凸显。行业内养猪成本普遍在每百公斤1200元左右,牧原则可以控制在1000元左右。”

这种成本优势在2018年的非洲猪瘟事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当时依靠“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全国猪企龙头温氏股份,因为种猪引进和农户粗放养殖,抗病毒能力低下,最后损失惨重。

而牧原凭借一体化工业养殖的方式,其防疫管理能力承受住了猪瘟的袭击

所以牧原不但没有受猪瘟的影响,还因为近几年不断逆周期扩张,在猪肉批发价格一度高涨至每公斤40元时,生猪出栏量引领风骚,赚了个盆满钵满。

2020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达1811.5万头,营收为562亿元,净利润有274亿元,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首次超过温氏股份,成为中国A股新的“猪王”。

但即使成为猪王,牧原在国内占据的市场份额直到今天都不足9%,据央视财经报道,中国人一年大概要吃掉7亿头生猪。

看到养猪如此暴利,那两年不少企业也纷纷跨界加入。但他们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门槛,也低估了猪周期的威力。

俗话说盛极必衰,从2018年开始的超长涨价周期已经创造了历史,但轮回终究还要上演。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就开始大幅回落,小麦、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升,生猪养殖行业整体盈利不断被压缩。

到了2021年,情况继续恶化,新希望、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养猪明星企业都陷入了巨额亏损,更不要说那些中小猪企。

而行业*值得一提的就是牧原,它在当年还实现了69亿元的净利润,比其他猪企拥有更强穿越周期的能力。

面对行业的回调,秦英林在一场行业论坛上不免感慨:

“当初一听说养猪利润高,很多老总找我说要养猪,怎么劝都劝不住。过了两三年,现在不说话了,咬着牙把猪场卖掉,赔钱都卖掉。”

7、写在最后

早年牧原刚成为河南名企时,就有不少人鼓动秦英林多元化发展。在那些时间点,也确实有不少业务比养猪赚钱。

但秦英林不为所动,他只想把养猪这件事做好,就一生足矣。

正是他的这种专注和执着,牧原才得以成为今天市值2000多亿的养猪帝国。

成功不能复制,智慧可以传承。

除了秦英林,处机还研究过白象方便面姚忠良、胖东来于东来、隆基股份李振国、泡泡玛特王宁等河南籍企业家。

结果发现,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都秉承着吃苦耐劳、稳健发展、诚信经营、重视技术、讲究品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豫商精神。

这种底色支撑他们团结身边各种力量,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进入2023年以来,全国生猪产业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生猪销售均价始终处于低位,牧原开始出现季度性的亏损。

不过对于穿越过几个周期的秦英林来说,这点压力不值一提,他的信心依然如当年初出茅庐时那样坚定:

“我要办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做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家,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趟过困难这条河,前面就是一片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邱处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传统行业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