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由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投融资服务专委会指导,约印医疗基金、投资界、药渡经纬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清科创业承办的“第三届约印医疗创新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
大会以“聚力创新,远见未来”为主题,力邀行业专家、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以及投资者相聚北京,共同探讨医疗创新产业的热点话题,为深化融合数字经济与医疗创新产业、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场《畅想「医疗+X」时代》的圆桌对话由约印医疗基金投资部执行董事游粼粼主持,对话嘉宾为(圆桌对话嘉宾以姓名音序排序):
胡 清 科塞尔医疗创始人、CEO
李宗彬 成都先进资本副总经理
刘 沛 聚禾生物创始人、CEO
罗富良 海杰亚医疗联合创始人、总裁
聂洪鑫 山蓝资本管理合伙人
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游粼粼: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约印医疗基金投资部游粼粼,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台上诸位重量级嘉宾,来讨论一下医疗+X,畅想一下新的时代。接下来就请从胡清总这边开始先介绍一下自己。
胡清:我是来自苏州科塞尔医疗的创始人兼CEO胡清,科塞尔医疗是2013年成立的,我们是一家具有血管介入全方位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平台型企业。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也形成了一个平台化的布局,涉及到的领域有外周血管、冠脉,还有上游的一些核心原材料,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出海。
十年来,我们拿了一个创新产品,现在也成功的商业化。上个月入选了国家级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李宗彬: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先进资本的李宗彬。先进资本管理着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是专为支持企业来成都发展产业而设立的投资基金,总规模400亿元,目前正在运作的是一期和二期基金,一期基金已处在投资尾声,第二期刚开始运作。希望借助约印医疗基金这个平台,邀请各位投资人、企业家朋友,到成都去发展大健康产业。
刘沛:大家好,我是聚禾生物的刘沛,今天非常感谢约印这样一个平台。聚禾生物是关注在女性健康的企业,我们在肿瘤妇科的早筛早诊、妇科生殖微生态系统一直在做一些工作。谢谢大家!
罗富良:我是海杰亚医疗的罗富良,首先特别感谢约印资本的邀请,海杰亚医疗主要专注于肿瘤介入方向的创新型企业,公司目前核心产品是国际上第一个上市的复合式冷热消融产品。
聂洪鑫:我来自山蓝资本,我们和约印一样,是一家专门聚焦于医药和医疗器械投资的专业生物医药基金,很高兴能得到约印的邀请,来参加这个论坛,跟企业家们一起聊一聊医疗器械的创新。
游粼粼:感谢大家的介绍。本场主题是医疗+X,这个X是什么?我先抛砖引玉,我觉得这个X应该包括新的材料,机械学、声光电等能量技术,也包括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等。当然X在数学上是未知数,所以它也代表了一些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技术。
我们希望今天能够听听在场嘉宾的洞见,我们在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他们在医疗领域的一些交叉应用,给医疗带来的一些变化,可能一些是规则上的颠覆性的变化。
从产业的角度,从投资的角度,我们怎么样去跟踪工业界和其他领域的一些新的技术的突破,再结合临床实际的需求,在未来的布局上,未来整体的战略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应对,希望今天的讨论能够带给在场的观众一些启发。
先从胡清总这边开始,科塞尔医疗是一家专注于介入领域的平台型企业,现在发展得也很迅速,科塞尔在整个研发端,每年都投入很大的比重,我想请教一下胡清总,关于新材料,智慧医疗,结合临床需求,在微创介入方面的应用,在创新应用这一块您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胡清:我们做介入器械,尤其血管介入,实际上对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就是对材前料的依赖度非常大。我们在很多研发的项目,经常遇到的挑战很多时候是卡在材料上。比如全降解支架,实际上就取决于材料,没有好的基础的材料,可能就没有办法实现临床的想法。
我认为材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研究,需要高校和科研界能够实现突破。企业研发的重点在应用端,应用材料在中国的市场需求还未被满足,过去我们的研发以终端产品为主,对核心材料并不掌握,因为不掌握这个材料,我们在创新上面,从时间上,或者说实现上,我们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基于此,在应用端的材料,企业应该投入很多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情。科塞尔也成立了一个材料公司,我们聚焦于一些核心原材料的开发,也联合一些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着探索。
游粼粼:科塞尔每年有一部分固定的研发费用是用做前沿探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应用到临床。
医疗器械天生就有这种先进制造业的属性,医疗+先进制造,在您看来我们未来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胡清:医疗器械开发周期虽然没有药长,但实际上也是很长的,一个器械研发周期是三年五年,甚至有的是七八年,周期也是非常长的。在研发、注册、制造,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中,很多要素都在变,比如说这么长的周期中,很难说工程师能够一直陪伴,可能中间会换人,设备会更新,很多因素都不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去商业化,我觉得是一个挑战。
第二,医疗器械生产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满足追溯性的要求。首先医疗器械不太可能自动化,工艺很复杂,需求量也不大。然后在制造过程中,因为安全性和追溯性的要求,质量体系的运行就非常复杂的。举个例子,一个医疗器械生产批,光手工填表的纸张就要几十张,也很难去统计和数据分析。科塞尔很早就引入了数据化的管理系统,在医疗器械在研发和过程中做数据化和信息化,有纪录,有规范,可追溯,既符合法规的要求,追溯性的要求,也实现了数字化。
在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初期,市场需求量小,企业也不具备规模制造的能力,现在需求上来了,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在引入数字化的制造平台以后,就能解决这个痛点。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国外的器械好?实际上用的材料都是一样的,用的设备也一样,工艺思路也差不多,为什么会说大的公司产品好,是因为它的质量稳定。做一个和做一万个是一样的,很多小的公司做一个,几十个很好,但批量化后就不好了,就是因为缺乏稳定性。未来中国的企业想做强做大,必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数字化的手段,用软件系统对制造过程进行控制,能够解决质量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成本的问题,集采当中大的企业报价比我们贵,结果出来一看,大企业报的价格比小企业便宜多了,因为大企业就具备了规模制造的能力,并且它的市场是全球的。所以大的企业生产出来质量又好,成本又低的产品。
医疗器械是刚需,本质上目前中国只有一个客户,就是医保,我们的商业保险进展得还比较慢,因为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所以中国器械的市场客观要求就是要求成本低和质量好,如何实现,我认为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国产的数字化能解决这个问题。
游粼粼:想起了一句话,人生没有意义,人生只有问题,优秀的企业家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医疗器械企业两大护城河,一个就是创新,一个就是规模优势。同时具备以上两样的,一定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
接下来请教一下宗彬总,您有十多年的金融从业经验,目前管理者400亿的成都市重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我想请您从政府引导基金的角度,分享一下你们的投资策略,你们理想的目标企业,以及成都对医疗企业落地方面的吸引力。
李宗彬:作为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成都重产基金的投资既要满足财务回报,更要满足产业诉求,目标是多元的,这也体现在我们投资策略上。就投资领域而言,我们是全覆盖策略,大健康生态圈的高端诊疗、创新药(包括创新中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都在投资范围内。从阶段上来说,我们的投资更加关注产业化环节的项目。成都的政府产业基金已经建立起对科技成果转化、天使、VC、PE以及企业上市之后持续发展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覆盖,主要是以科创投集团为主,在科创投集团内部,成都重产基金聚焦以投促招,支持大健康项目在成都的产业化落地。在投资方式上,项目直投和子基金投资我们都在做。针对重大产业化项目,我们通常采用直投的方式。而对产业链创新型企业的覆盖性投资,我们则选择与类似于约印基金的优秀投资机构合作,组建产业链子基金,发挥专业化优势,同时也达到资本放大的效果。
在项目的筛选上,我们的纬度至少有三方面。一方面,正如上午郑董事长所讲,要“聚一批人,做一件善事”,作为国资企业,我们参与这件“善事”,也是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能够提升治疗效率和质量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投资项目未来的商业化价值,以支撑合理的财务回报。最后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特别关注项目的产业化价值,不仅希望有好的社会价值和财务回报,还希望这个产业落地到成都,理想的状态是,研发在成都、生产在成都、从成都辐射全国。“医疗+X”,作为X的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对我们来说在前面提到的三方面都会贡献价值。
最后,介绍一下成都支持大健康产业落地的优势。首先是资源优势。成都的科研资源很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实力全国第一、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排名全球前十。医疗资源丰富,各类医院超过600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约110家,三甲医院57家,年总诊疗数超1.6亿人次。成都的人才资源基础也是非常雄厚的,全市65所高校每年培养超过30万毕业生,近80%有意愿留下就业,而且近年来从一线发达城市回流的人才数量也非常可观。载体优势也日渐突出,形成了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约44平方公里)、成都医学城(规划面积约33平方公里)、天府中药城(规划面积约38平方公里)和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等多个专业承载地,资源聚集整合得很好。成都拥有非常先进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基础,也为“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医疗+新材料”等创新提供成长沃土。
结合成都市的建圈强链行动,支持医疗健康产业创新的“基础设施”也持续完善。在原有4家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基础上,新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产业创新中心,正在争取布局国家药械的审评西部分中心。
在资本支持方面,成都科创投集团与成都重产基金整合后,可以为创新医药企业从成果转化到产业化落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与产业承载地形成合力,持续赋能企业成长。
游粼粼:感谢宗彬总的介绍。我们从宗彬总政策的介绍上,包括成都来场嘉宾的阵容上,看到成都对大健康产业的布局的信心和决心。刘沛总是科学家的背景,现在也在创业,做临床诊断这个方向,我相信您对于医疗+X的这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肯定特别有体会,想请教您在未来,医疗+X可能还会向哪些方向去拓展?
刘沛:这个话题还是很大的,医疗+X,X就是天马行空,非常有神秘感的。我理解这个X可能在医疗上代表了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或者一些新的应用。
我们现在AI人工智能在医疗上已经使用起来的,我们跟协和医院有国家级的一个课题,当中包含另外一个项目,那就是细胞学+AI,它能够节省医生的一些在阅片过程中的一些主观的判断,节省医生判断的时间,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客观性,它的操作的简便性,对于整个时间的节省。所以这种X它一定要体现出它的一些价值。最常见的还有肺结节的AI鉴别,现在也是有相关的批文,它也是代表了一种客观性,代表了更节省时间的问题。
所有的X我想应该有几个核心的因素,第一,确实解决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工的问题,包括成本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临床医生的痛点。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医生沟通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医生自认为的一些场景,但是这些场景是个别在科研上的一些兴趣,他是否代表了在整个临床路径上真实的需求,这也是很多在产品开发,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在整个产品上市之后碰到了一个销售上的难点。
另外这个X如果衍生出来,我想它可能代表一种创新,因为对于现在整个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来看,我们想去替代已经逐渐看不到了我们要去替代,从我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不太清楚可以去替代什么,或者替代之后,你也能够很好的成长,对市场有很好的占有率。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你如何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创新性的应用,去解决一些临床上的痛点,在这个领域里面成为第一的这种可能性,可能我越来越关注到这一方面。
我们有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在我们做出来之前,在整个需求上,或者在整个市场上,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少的。从临床诊疗去看,一直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我们在国内的医疗端,甚至在海外很快就铺出去了,解决了在内膜上没有工具,这个方向代表了新的技术,新的应用,也代表了我们在新的临床产品设计上的一个新的创新想法。
游粼粼:您刚才也提到了一定要从真正的临床需求点去出发,其实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也是特别警惕这一点,有很多的科学家创业,有的时候可能要更多贴近临床,去看到真正的需求和痛点到底在哪里。
我们其实很难判断某一个具体技术未来的演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会给产业带来变化,尤其底层技术的突破,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在您看来未来有可能会有哪一些颠覆性的突破,有可能会给医疗产业带来哪些巨变?
刘沛:我很喜欢做出颠覆性的东西,但是从医疗这个行业严肃性来看,颠覆性我想还是慎重一点提出来,因为临床是一个循证的基础,所有临床的路径和临床的指南都是基于大量的严谨的数据,A级的证据来制定的,因为是要对患者是负责的,所以我们更多要在临床路径上去寻找你能切入进去的点,以此来使用你新的工具,新的方法,再一些创新的应用。
另外一个点一些创新的技术,从我自己的考虑,需要有几个点,一个是避免自嗨式,对一个过程过分的自信,有的时候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探讨的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从市场端它的作用不强,上市之后没有足够的亮点,销售就碰到了很大的问题。
另外就是我们要注重规模化的成本,你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应用,创新的材料,在规模化之后是不是成本足够低,是不是有足够的毛利在医疗价格体系之内,有一个销售体系?这也非常重要。
游粼粼:感谢刘沛总。我们在做科研探索的时候,可能是畅想,是X,是未知,真正落实到产品的时候,可能还是循证,还是数据。我们面临着行业的未知,但其实我们在做真正判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已知。
海杰亚医疗有自己独创的全球领跑的技术,像刚才罗总提到的冷冻消融康博刀,海捷亚和科研院所合作方面也一直跑在前面。想请教罗总,从海杰亚未来关注的角度来看,你们怎么对创新融合的看法?你们的体会是什么?
罗富良:医疗+或者是交叉融合,我认为医疗器械本身这个专业就是一个交叉学科非常典型的专业方向,多数做医疗器械的每天都在做交叉融合,对于医疗+,包括我们自身我想有很多的方向是可以结合的,比如说医疗跟信息技术的结合,比如我们在新一代的产品,结合了通讯模块,这样我们能很快知道我们的产品的应用情况,我们的产品售后也能及时了解到需要去更换零部件的时间,很能方便的知道每一台设备整体的运行情况。
我们的医疗也可以跟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结合,比如说我们上半年也拿了一个肿瘤手术规划系统的证,相当于把肿瘤消融系统装上智慧的大脑。医疗也可以跟一些生物医药技术相结合,我们的在跟复旦肿瘤医院合作,发现了对传统的生物药,加上我们新的消融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升肿瘤的治疗效果。医疗甚至还可以跟一些新兴材料,纳米材料相结合。我们的刘静教授曾做一些前沿的研究,用消融技术结合纳米材料,对肿瘤进行适型消融研究。甚至包括一些医疗和一些金融,包括一些商业医保相结合的,跟健康管理相结合都属于医疗+的范畴。
实际上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每天都在做相关的事情。
游粼粼:现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大家觉得挺内卷的,同质化特别严重,我还想请教一下罗总,海杰亚在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前列,各种各样的创新的点都在开花。你们认为企业在做创新的时候,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罗富良:我觉得最大的要素要有约印、山蓝这样的资金支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点,我觉得不要为了创新而去做这些创新,而是在于真正从临床端发现的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游粼粼:感谢罗总。聂总好,您是非常有经验的投资人,过往投资业绩也非常卓著,同时您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创办的康辉医疗被美敦力并购,曾经您也是美敦力全球的BUD。是否可以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未来的创新的看法,如何布局医疗+X,在看创新企业的时候,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聂洪鑫:这个市场我们看到了一二级市场,我觉得是一个暂时的困难,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也跟其他的投资机构,还有我们自己的被投企业,还有我们在市面上其他机构投资的企业,我们做了一些比较系统性的分析,所以也想在借着这个机会,我觉得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创新器械这是山蓝的看家本事,我们对创新比较敏感,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是从产业里来,对于这个创新它原创的动力,有可能来自于临床,这个时候发现传统的话讲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完全没有被满足。还有一块是来自于海外,比如说尤其是美国这个比较成熟的市场,已经商业化,被投资人和产业界认可,中国有一个传导的技术迭代的差距。
第三块可能就来自于某一个新材料颠覆性的应用,像器械里面原来是金属,现在走向了高分子,原来不可降解,现在走到了降解,减少了二次去除,这种颠覆性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还有一块我觉得创新原创的动力是来自于二者的结合,就是两个看起来不是特别搭界的领域,因为相遇而去解决了一个融合式的创新。
我们投创新器械还是我们思考创新器械,怎么做?基本还是从逻辑出发的起点,来进行推导,我们做了一个检查清单,我们坐下来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找创新。
第二,在创新过程当中,结合中国的地域和美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各位嘉宾讲的都非常好,就是从技术,从自己做的事情,从投资,从母基金引导这个领域,第一个讲到原创的动因,第二,中国的不同在于给你的时间窗口特别短,基本上一家企业做,半年时间都做了。我们看一些保险业和医疗领域新的险种的应用,基本上六个月,很快一窝蜂就起来了,所以对于保密性,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速度,还有快速的推出,试错问要快,给的红利的窗口期特别少,这对创始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因为原创的动力如果都找到了,同时有自己六个月被别人发现,迅速跟随的这么一个红利期。第三个就造成了很内卷,企业从原点出发,一下子出了三五个,迅速变成了十几个,资本就迅速的跟进。本来我说有一个创业创新到商业化有自己的周期,跟孩子一样,生下来三翻四坐七打滚,突然没有给你试错的时间,你要快,所以变得比较焦虑,比较卷,有一些沉下心来打底的事,可能做得没有那么扎实。
基于这三点,又加上最近一年多的市场,不是特别得好,大家在疫情之后会有一个爬坡,或者暗自希望有一个迅速的提升。但是我们看到了前期非常明星的项目在融资,二级市场跟我们的预期稍微有一些差距。我们自己的机构和外部也做了深度的思考,什么样的企业在这种困难下,创新器械的企业家们共同的气质,还有在困难时期它呈现出来的特质,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在过去市场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赶速度,发现了这个企业,就赶紧进去,要素都对,我们就投。我们其实在这个时机考虑一下困难的企业需要创始人和团队有什么样的特质,才能熬过这个小小的低谷。所以在这个角度里面,就是创新企业的一些基本的东西。
再就是讲一下共同的特质,我觉得在座的几位企业家,胡清总可能在制造方面更精密,器械里面不管是焊接技术,还是拉伸的这些技术,编织技术和球囊的技术,还有金属和非金属,工业里面非常精密的整合。像刘沛总的聚禾,也是山蓝投的一个非常明星的企业。海杰亚当时我第一次跟罗总通过约印去拜访的时候,也是讨论了这个怎么走国际化,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在产业里面走过的思路。
至少从二位身上,刘沛总我是一开始观察的,他讲了很多,我有技术,也不要光迷信这个技术,要去验证。最主要的你看二位明星的企业在现在的当下仍然有资本非常愿意投,刘沛总这边也很顺利。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你会发现在医疗器械里面,如果从95年我们划一个分水岭,95-05年,05-15年,15-25年,这30年我们来划,95年靠魄力,突破体制,靠努力,靠勤奋,加上成本控制非常好,基本上十年就能冲出来,上市公司或者是准上市公司就出来了。
05年以后,中国的医改,包括进口替代都有一些雏形,政策方面有很多的思考。05-15年这个期间,如果创业者对于技术的敏感性,海外供应商和海外技术的敏感性,对资本市场有一个自愿学习和开放的力度,同时能够抓住外企在2006年往国内民营企业回归的一个周期,很快从1.0时代跨入了2.0时代。15年以后,你会发现所有发现的领域都被别人发现了,基本上没有特别多的感觉到没有被发现的领域。
第三,真的不怕困难,在融资过程中间,在重大企业商业化过程中间,大家都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解决,没有被吓退,还是有一个很乐观的心态,尤其在困难时期,乐观主义非常重要,因为带团队我们怂,遇到困难了,我们也要解决。
今天的嘉宾有不同方面的,有政府的,有基金的,有投资的小伙伴,也有企业家,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思考的其实就是哪些特质是在乐观的市场应该有的,可以很快的起来。哪些特制在市场挑战的时候,应该具备的,如果这两者兼而有之的,我觉得应该就能获得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游粼粼:聂总也提到了目前的市场可能不是那么好,到底是应该谨慎的观望,还是积极的出手,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往往理性的判断可能不会带来最好的结果,只会带来一个理性的结果。但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在做产业的时候,还是要适应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整个窗口期的变化,在这个当中去发现、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帮助判断。
我们常常在讲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美洲的土豆在中国也是土豆,我们观察不同的变量所带来的结果,希望在差异中找到规律。所以最后请每一位嘉宾给我们一句话总结,医疗产业中你们发现的不变的规律?
胡清:我觉得医疗器械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充满了机会,前面几十年是野蛮生长,市场比较混乱,但是经过这些年的集采,未来的(DRG),市场部分出清,规则重塑。所以未来前景是很大的,空间是无限的。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有400亿美金的营收,中国只有10几个亿的营收,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认为就是要坚持做有临床硬需求的创新,未来一定就会有前途。
游粼粼:谢谢胡清总,优秀的企业家总是乐观者。下面有请宗彬总。
李宗彬:结合刚才几位嘉宾提到的资本市场波动,我想资本市场给创新医药企的估值总在不断变化波动,但能够做出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创新产品的企业最终会得到资本市场回报,一定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作为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持续踏实做创新的企业,我们的支持也不会变。
游粼粼:感谢宗彬总,也欢迎企业家能到成都去。有请刘沛总。
刘沛:确实现在的环境不是特别好,最近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做医疗的都非常关注,但是我想清是要乐观的前行,谨慎的做事。
罗富良:我觉得现在是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患者对更好医疗的需求,这是每天都不变,这是我们所有做医疗坚持的一个点。
游粼粼:谢谢在座嘉宾的精彩分享。时间正好也刚刚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