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苏州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6日消息,苏州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近年来,苏州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和技术积累,苏州已具备抢抓未来产业的先机和能力。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前瞻谋划、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对我市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具有重大意义。

from clipboard

《工作意见》主要聚焦哪些领域?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1.前沿新材料。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3D打印及粉末冶金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强材料合成、表征公共仪器平台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利用材料大数据提升材料基因组研究能力,加速从材料研发、中试到量产等各环节的技术突破。

2.光子芯片与光器件。重点开发制造应用于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领域的光子芯片,以及基于光学材料生产制造的无源和有源光学元器件,高定位打造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成系列基础工艺平台。

3.元宇宙。开展类脑智能、新型显示、虚拟数字人、沉浸式人机交互、AR/VR、图像渲染引擎、智能算法、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引进和培育核心软件、智能芯片、传感设备、脑机接口等领域链主企业,加速近眼显示、交互终端、数字工具、系统集成方案等重点产品开发,不断深化工业元宇宙、消费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医疗元宇宙、治理元宇宙等场景深度应用。

4.氢能。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绿氢制备、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能储输、加氢站建设运维、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等产业链重点、难点环节。支持重点研发机构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产业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进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示范。

5.数字金融。加快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产业化运用,重点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发挥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先发优势,建设数字人民币管理研发体系。围绕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数字征信、金融大数据、金融制造业等领域集聚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培育壮大数字金融产业新增长点。

6.细胞和基因诊疗。聚焦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细胞治疗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全基因组合成物、细胞治疗等细分赛道,培育相关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上下游产业。加快细胞和基因诊疗相关伦理与法律研究,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应用。

7.空天开发。围绕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无人机等重大工程,着力突破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围绕先进遥感、空天信息服务等领域,强化低轨卫星、中继卫星等关键产品研发制造,加快卫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应用。

8.量子技术。开展高性能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芯片、量子-电子协同算力网产业化探索,搭建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强化图形化编程和量子任务管理,推广量子计算算力服务,打造量子计算产业体系。围绕高成码率、高集成度、超远安全传输距离、量子共纤传输等量子通信重点方向,开发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等关键核心设备,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附件:《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原文

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

苏府〔2023〕61号

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苏州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孕育未来产业的基础,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质量、结构、速度和效益具有深刻影响。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和技术积累,苏州已具备抢抓未来产业的先机和能力。前瞻谋划、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对我市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培育,强化区域协作和人才培养,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有效衔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深度融合,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服务等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聚焦重点,创新引领。立足苏州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坚守实体经济,找准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高能级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加速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苏州全球产业链重要连接点作用,主动加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承接和推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和境外高水平研究成果产业化落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技术与产业联动,培育10家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应用”全链式布局。

——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推进。引育20家以上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各类企业融通发展。

——重点领域集聚不断优化。完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1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加快推动未来产业技术转化,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初步成形。

——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推出100个以上核心产品,打造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构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到2035年,形成1~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

三、重点领域

结合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一)前沿新材料。

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3D打印及粉末冶金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进程。开展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单晶衬底及外延材料制备,推动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射频器件等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强材料合成、表征公共仪器平台建设,谋划研究极端核磁共振、中能多粒子加速器等重大项目。支持科研机构利用材料大数据提升材料基因组研究能力,搭建虚拟与实验结合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瞄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生命健康等下游需求,加强材料配方、合成工艺、表征手段等方面的协作,加速从材料研发、中试到量产等各环节的技术突破。

(二)光子芯片与光器件。

重点开发制造应用于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领域的光子芯片,主要包括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传感探测芯片、生物传感芯片、硅光芯片、LED芯片、高性能光电一体化芯片和光子计算芯片。重点开发基于光学材料生产制造的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高精密光学镜头,采用光集成技术的高速光调制器、光开关、分路器、热光器件等无源器件和光源、探测器等有源器件。依托太湖科学城,高定位打造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成化合物半导体、硅光集成、MOEMS(微光机电系统)等基础工艺平台,完善产业载体建设。

(三)元宇宙。

支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元宇宙相关软硬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业创新协同攻关,开展类脑智能、新型显示、虚拟数字人、沉浸式人机交互、AR/VR、图像渲染引擎、智能算法、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引进和培育核心软件、智能芯片、传感设备、脑机接口等领域链主企业,加速近眼显示、交互终端、数字工具、系统集成方案等重点产品开发,强化终端产品创新引领。发挥古城园林、智能制造等资源禀赋,打造覆盖工业、商业、文旅、办公、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断深化工业元宇宙、消费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医疗元宇宙、治理元宇宙等场景深度应用。

(四)氢能。

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绿氢制备、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能储输、加氢站建设运维、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等产业链重点、难点环节。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等氢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膜材料和催化剂,提升用氢场景的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重点研发机构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开展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推动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稳步推进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示范。

(五)数字金融。

加快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产业化运用,重点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促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发挥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先发优势,建设数字人民币管理研发体系。深入推进各项数字金融领域创新试点,为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场景和数据支持,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围绕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数字征信、金融大数据、金融制造业等领域集聚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培育壮大数字金融产业新增长点。

(六)细胞和基因诊疗。

聚焦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细胞治疗等领域,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全基因组合成物、细胞治疗等细分赛道,培育相关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上下游产业。建设蛋白质结构解析、基因测序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激活产业创新源头。支持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打造细胞和基因诊疗产业创新高地。加快细胞和基因诊疗相关伦理与法律研究,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应用。

(七)空天开发。

围绕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无人机等重大工程,开展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突破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培育商业卫星和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创新型企业及研发机构,推动空天开发应用示范。围绕先进遥感、空天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卫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应用。创建卫星互联网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低轨卫星、中继卫星等关键产品研发制造,发展微型通信系统、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应用终端及卫星遥感应用等,打造星链产业高地。

(八)量子技术。

开展高性能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芯片、量子-电子协同算力网产业化探索,搭建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强化图形化编程和量子任务管理,推广量子计算算力服务,打造量子计算产业体系。围绕高成码率、高集成度、超远安全传输距离、量子共纤传输等量子通信重点方向,开发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等关键核心设备,积极开展实验验证和商用化方案探索,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空间布局

坚持全市统筹、差异布局、协同发展,各县级市(区)立足自身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聚焦产业主攻方向,每年根据技术进步和实际情况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进行动态评估和优化调整。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五、实施路径

(一)优势产业“强基行动”。

依托现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全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应用,探索支撑未来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以高端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总部经济集群。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开放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以“揭榜挂帅”、公开遴选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围绕教育、医疗、交通、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打造标杆性应用场景。

(二)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推动技术与产业联动,开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应用”全链式布局,形成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以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研究,建立重点产业本地专题数据库,引导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优化专利申请预审服务,加快专利审查授权,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充分发挥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强磁场作用,加强与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未来产业领域学科建设。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

(三)创新主体“引培行动”。

发挥大型科技领军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引领作用,加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能级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发挥在技术识别、市场应用前景判断方面的独特优势,瞄准产业链高价值环节,不断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持续提升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技术在产业中转移扩散。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简化创新链条,缩短创新周期,实现各类企业融通发展。

(四)发展空间“优化行动”。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苏锡常通科创圈建设,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统筹全市未来产业布局,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探索先行。引导各板块聚焦重点领域制定行动计划,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培育未来产业新方向,依托产业园区、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组织载体,打造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着力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五)生态伙伴“共建行动”。

深化中新、中日、中德、海峡两岸等合作,推进中荷等合作,与国际先进地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推动境内外高水平行业组织落户,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鼓励本地国企与重点央企对接,加快构建未来产业生态圈。发挥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等活动效应,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会议活动。加强规范引导和战略咨询,打造“创意+小切口+新治理”的前瞻性试验空间,允许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在“安全空间”内试错创新,完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依托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资源,加强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明确推进举措,落实各项任务,统筹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组建市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外脑支持。

(二)加大政策供给。

研究制订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导园区建设、应用场景开发、重点项目落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板块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审评审批制度赋权改革试点,适当放宽未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在应用场景内先行先试。

(三)创新资金支持。

探索建立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为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健全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未来产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

(四)营造发展氛围。

建立“八个一”推进模式,布局一批先导园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展演中心,集聚一批关键人才,签约一批标杆项目,征集一批应用场景,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未来产业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与创新文化,加快示范项目复制推广,深化科普教育,提升未来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日

点击获取更多LP资讯

//m.briankreed.com/s104/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