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成都医药产业之前,先分享一件关于成都的“大事”:
千禧年之初,迫切寻求海外市场扩张的英特尔对外发布了要投建第五个全球制造基地的信号,而作为世界500强的“金字招牌”,这一信号也很快得到了回应,英特尔随即收到了上百座城市的“offer”,这其中就包括成都。
但此时的成都在这场竞争之中并没有多少胜算,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愿意在成都投资,另外在IT产业版图上,成都也没有多少沉淀,当时翻遍整个四川,也只能在乐山找到一家30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公司在生产芯片。再加上当年非典,成都想要“中标”可谓困难重重。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多重不利局面之下,成都最终还是逆袭了。2003年,时任英特尔董事局主席贝瑞特正式宣布将投资5亿美元在成都建厂,一年之后,工厂建设就已顺利开工。
作为全球*芯片生产商,英特尔落户成都后迅速产生“蝴蝶效应”,以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诺基亚为代表的一批IT巨头纷至而来,成都也逐渐形成了一条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以及芯片封装测试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并借此跻身中国IT产业第四极,成为西部地区领头羊。
事情尘埃落定多年后,再次谈及当初为何要“空降”成都时,英特尔中国区市场运营部总监孙彦斌这样说道,“实际上,在建厂成本方面,成都并不具备优势,但在漫长的选址考察和谈判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来自成都的*诚意。每次谈判,成都政府所有职能部门都会到场,每个人都希望能促成这个项目,他们思路灵活,甚至可以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在一次沟通会议中,一位外国同事只是随口感慨了一句‘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该多好’,结果成都街头就出现了*家星巴克。”
之所以要讲诉成都和英特尔的这一段故事,是因为在近几年的医药产业,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来自成都的巨大诚意。那这次,又会发生什么呢?
1、大风越狠,成都越“狂飙”
进入2023年,虽然疫情结束了,市场也放开了,但医疗人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初创企业难以融资,中后期企业上市之路又困难重重,近期就有多家医药企业宣布终止IPO。当然,医疗投资人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儿去,募资难度加剧,好项目又少又内卷,半年不上投决会已成常态。
而与整个医药市场的低迷、困惑不同,成都更像是一个“局外人”,今年以来一直好事不断,尤其在医药领域格外“高调”。
今年年初,成都宣布2022年GDP正式突破2万亿大关,其中以医药为主的第三产业GDP占比66.4%,上升趋势明显。而在近期,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1%,位居成都五大先进制造业之首,比排名第二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出近2个百分点。
图1. 2019-2023年8月成都医药领域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除了产值和增速显著提升,在资本市场,成都医药产业同样有高光表现。以一级市场为例,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1-8月,成都医药领域共完成22起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0亿元,虽然体量不及北上广深苏,但在一批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依然位居前列。
图2. 2021年6月-2023年7月成都医药领域上市企业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另外在二级市场,成都的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据公开资料统计,成都今年已有三家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分别是百利天恒、科伦博泰和港通医疗。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成都近两年共收获了13家上市医药企业,总市值已超2千亿。
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近期一直处于寒冬,不少机构的投资步伐都有明显放缓趋势;另一方面是相比于北上广深苏,成都本地的资本资源算不上丰富,因此能在短期内逆势发展,自然离不开近几年成都在资本市场的大力投入。
2022年3月,成都高新区100亿天使母基金开始招GP,申报启动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头部机构来蓉交流。最终,成都高新区与创新工场、君联资本、梅花创投、险峰资本、松禾资本、阿米巴资本、中信聚信、道远资本、元生创投等9家合作机构集中签约,首期基金规模约40亿元,将重点投向以医药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在未来5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其中有至少20%都将聚焦于生物医药领域。
除了吸引更多一线资本来蓉投资,成都近年来还在大力推进地方国资在医药产业的引导作用。据统计,在今年医药领域已完成的22起融资中,成都本地地方国资直接参与的就多达11起,而在这之中,于2019年成立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表现最为抢眼,仅在今年,就已成功投资8家医药企业,并且近期仍在接触大量意向标的。
口腔器械研发商成都格登特科技就是生物城被投企业之一,据创始团队透露,企业获得生物城的投资实属偶然,最初,他们出于扩产的需求,寻求生物城场地,在项目答辩过程中接触到了生物城投资团队,经过几轮密集开发磋商,双方就顺利达成交易,个中体现出的效率和专业性都让格登特创始团队印象深刻。
2、错过15年,成都这次能“熊起”吗?
成都医药产业近两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有凭有据的,但成都在医药产业的布局并非只是在这两年,早在21世纪初,成都就已经率先发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都要明显快于苏州。
四川发展弘科基金执行董事姜博文也向动脉网验证了这一点,他谈道,“虽然成都现在对标的是苏州,但至少在2010年以前,成都在医药产业的发展是*苏州的,苏州之所以后面能快速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元禾控股为代表的国资拉动”。反观成都,由于IT产业当时在成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再加上医药并不受资本市场关注,所以成都国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IT领域,而因此放缓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但成都也并不必为此感到惋惜,毕竟此次在医药产业再度出发,成都仍然有很多底气。
比如在资本市场,成都现在主要是推动地方国资和产业资本并行。具体而言,在地方国资端,成都近几年快速成立了一批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在提升专注度的同时,其投资力度也在加大。以四川发展为例,据其负责人介绍,他们在2021年年底正式成立了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集团,其目的就是聚焦医药领域的投资。
图3. 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数量TOP15(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但光有国资还不够,一批产业资本的聚集同样至关重要。今年年初,在成都举行的“2023中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上,策源资本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与20家合作机构举行了集中签约仪式。另外在“实绩”方面,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过去2年,共有超过50家一线资本直接参与成都医药项目的投资,而在这之中,高瓴、红杉、经纬、君联、北极光、博远、IDG等较为活跃,至少都参与3起以上投资。
格登特创始人乔祥晨对此感触较深,他表示,虽然入驻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时间不久,但在各种路演或者相关投融资会议上,总是能看到很多一线投资机构的身影,并且当前还有大量头部资本都在将总部迁至成都,或者是在成都设立子机构。
在活跃的资本市场之外,成都第二大底气则来自于其在医药领域的研发资源积累。据悉,成都医药领域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其中,四川大学、成都中医大、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校都设有生物医药相关学科;此外,成都还拥有64家生物医药科研单位,20余个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当然,还有以华西医院为首的一批三甲医院坐镇。
丰富的生物科研资源不仅为成都医药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也因此确定了其优先以“药”发展为主的大方向。据动脉网统计,在今年已完成融资的成都本土医药企业中,药企占比达到93%,另外二级市场也有相同趋势,在近两年已上市的13家医药企业中,药企数量多达9家。
对此,成都某国资专业人士向动脉网解释到,“成都之所以会优先布局药,一方面是将产业发展看得更长远,毕竟药的技术壁垒更高,相应的产业价值也更大;另一方面是成都更希望在投前沿技术的基础上,在现有产业端布局上下游,从而搭建完整产业链,所以从当前来看,成都在生物药领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作支撑,更容易形成产业闭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都只专注于药,事实上,在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以及数字疗法等领域,成都当前也有大量布局,只是因为相应的人才规模不大,再加上本地上市企业和领军企业较少,所以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仍在完善阶段。
成都医药产业的最后一项优势是成都政府的全力支持。2022年4月,成都发布了*生物经济的专项发展规划——《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沿着这一目标,与之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也都在近一两年相继发布。
但这只是政府发力的其中一环,在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成都政府同样有大动作。具体而言,在人才培养端,成都目前共拥有高等院校64所,并且近年来本地生留存率显著提高;而在人才引进方面,成都以“岷山行动”计划为载体,面向全球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人才来蓉发展。据悉,该人才计划目前已发布第三批需求名单,未来5年内还将投入300亿元。
除此之外,成都政府的有的放矢以及灵活变化也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据资深人士透露,成都政府当前在大力投入的基础上,还为其加入了很多“附加值”,比如团队更专业,政策更开放,执行更高效,同时产业布局也更市场化,这都是当前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元素。
当前,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以及天府中药城三地,其中生物城是近期最为活跃的载体,然而在两年前,生物城几乎还看不到什么人,与当前一派热闹的景象有天壤之别的差异。但如今,生物城已经有一大批医药企业入驻,并且在行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据格登特创始团队透露,当前想要在生物城拿地并不容易,差不多是要到了竞争上岗的状态。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成都医药产业的更多可能性。
3、“成都模式”如何辐射全国?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布局医药产业,尤其是以成都、武汉、合肥、长沙、重庆为代表的一批新一线城市中,其趋势更为明显,投入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都是过去几年少有的。
这其中当然有原因。从地方自身来讲,疫情三年让各地都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当前,地方对于经济增长的诉求都格外强烈,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而医药产业刚好就具备这样的特质。一方面,在2020年之后,我国医药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以北上广深苏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到达一定高度后,现阶段医药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行业整体正在向内陆城市快速迁移。
所以,对于这一批新一线城市来说,未来十年,无疑是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的黄金时代。但如何发展,又成为了当前各地亟待解决的难题,毕竟这些地方普遍医药资源较为匮乏,既没有成批量的上市企业,同时也没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另外对于医药产业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成都作为在医药产业走得相对较快的新一线城市,或许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是要依托优势产业链,投资和培育“链主”企业。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医药健康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成都推动产业发展并非什么都去做,而是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聚焦本地优势产业并找准契合前沿技术演变趋势的产业赛道重点发力。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并不需要完全从0到1进行培养,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风险,还能够将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利益*化。
其次是要发挥地方国资的产业引导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科技”。地方国资对于地方产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以成都自身来讲,过去IT产业的发展就离不开成都本地国资的大力推动。而回归到医药领域,最典型的案例是苏州,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以元禾控股为代表的地方国资,苏州医药产业才得以快速崛起,并诞生了BioBAY这样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但地方国资究竟要如何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呢?
在过去,地方会更喜欢确定性较强的中后期项目,但从现阶段来看,这样的项目不仅引进难度大,而且其整体收益率也在逐步降低。因此,聚焦早期医药项目正在成为一大趋势,虽然会面临一定的成长风险,但对于地方产业发展有更强的推动作用,毕竟从企业来讲,其忠诚度要更高,而对于资方来讲,只要有一两个早期项目能跑出来,整个基金的收益率就会有保证。
图4. 2021年-2023年8月成都地方国资投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近一年的投资案例中,A轮以前的融资有9起,占比75%。另外,川创投、四川发展、成都生物城一号股权投资基金、成都高投创投等一批国资机构也都在近期将更多目光都聚焦在早期医药项目上。
最后是要尊重市场规律,保持足够的市场开放性。具体而言,将选择权交给市场不仅能*限度地挖掘本土医药产业的创新力,而且也能从中检验项目在市场之中的真实价值,有利于其在后续的产业进展。
以具体案例为例,为进一步吸引知名投资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市场效应,成都高新区提出加大对合作方的激励力度,最多可将所得收益的80%让渡给合作基金管理机构和其他出资人。另外,天使母基金对子基金管理机构或其他出资人实行整体“先回本后分利”、项目“即退即分”的方式让利。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方,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都有更多的自主权。
当前,在我国地方医药产业的发展版图上,已经有了“深圳模式”和“苏州模式”,另外近年来脱颖而出的“合肥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对于成都来说,当下要回答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即在医药产业,成都能不能走出一条“成都模式”?
19147起
融资事件
7393.84亿元
融资总金额
8990家
企业
3157家
涉及机构
764起
上市事件
6.5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