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杭州西湖边,张勇传递了杭州亚运会火炬的第二棒。他从前一位火炬手那里引来了火种,跑完一程,又将它传给了下一棒。
一切仿佛天意,暗合了张勇在阿里跑过的这一程。在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张勇也是制度化交接传承的第二棒。
四年前的9月10日,阿里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马云宣布退休,在告别演讲中,马云提起创业之初,去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一段经历。有人跟他说,你看,太阳系在哪里、地球在哪里,他都没有找到,更找不到自己在地球的什么位置。从那一刻开始,马云领悟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we are nobody”。
说完这段话,他将阿里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交给了张勇。
而就在传递亚运火炬后的第三天,即2023年9月10日,张勇也卸任了阿里董事会主席和CEO的职位,将传承的火炬交给了蔡崇信和吴泳铭。
一家立志要活102年的公司,它的发展就是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选手,真正能保证它持续奔跑下去的,是优秀选手的涌现,是交接制度的平稳。只有制度,才能维持这家企业的生生不息。
应该会有很多人好奇,当下,为什么是蔡崇信和吴泳铭?就像四年前,为什么会是张勇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必须与时俱进,让最适合当下发展需要的人接力担纲,否则公司就无法迭代生长。
因此,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什么是阿里?当绝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还在探索*次传承时,这家24岁的公司已经以制度化方式顺利完成了第二次传承。可以说,阿里稳定有序的传承机制,为中国企业打了个样。
在上任首日的公开信中,蔡崇信说:“四年前的今天,马老师把董事会主席的接力棒交给CEO逍遥子(张勇),开启了一家期望百年的企业传承体系的*步。时隔四年,逍遥子把棒交到我和吴泳铭手里,继续延续阿里的传承体系”。
1、现在,为什么是蔡崇信和吴泳铭
阿里现有28名合伙人,其中有两名*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
1999年,年薪580万美元、时任Investor AB集团亚洲总裁的蔡崇信,敲开了杭州湖畔花园风荷苑16幢1单元202号的大门。马云对他说,“请帮我组建公司吧,月薪500元。”他答应了。后来,这段故事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此后,蔡崇信历任阿里CFO和董事会执行副主席,主管战略投资。任职期间,他操盘了阿里的三次增资,数次在阿里濒临危机之时整合资源,力挽狂澜,并在2014年,成功带领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
2019年6月,也就是马云正式交班给张勇的前夕,蔡崇信同步淡出,原因再清楚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完成代际传承时,要对接班人有充分的信任,给他更大的权限。这并不是给新人让路,而是铺路,一条流淌信任文化的路。
对了,据阿里老员工说,张勇是由蔡崇信介绍给马云的。
今天,蔡崇信又从张勇手中接棒,此时此刻,他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众所周知,董事会主席(也就是董事长)管公司的长期战略。随着阿里巴巴过去半年“1+6+N”组织变革的顺利推进,各个业务逐渐独立面对市场,未来将根据各自情况独立融资独立上市,这时需要一个充分了解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董事长,去赋能各个业务集团业务公司。
另外,阿里的全球造浪也到了更澎湃的阶段。当下,内需市场虽然正在修复,但早在成立之初,阿里的*个业务就是全球化业务,阿里就是一家全球化公司,长远看,这条路必须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蔡崇信的全球化视野非常开阔,经验更为丰富,能有力助推阿里加快全球化步伐。
2022年,港交所委任蔡崇信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他是一个真正懂全球市场的*全才。
和蔡崇信同时归回的还有吴泳铭,他是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工号004。他是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自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开始,吴泳铭便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淘宝成立之初的七员大将之一,也是阿里最早的核心技术人员。
*段任职期间,吴泳铭先后干过B2B平台、淘宝和支付宝的技术大总管。在2007年之后,他开始将重心从技术转向商业方面,是阿里妈妈的创始总经理,并且执掌过阿里健康。2015年,吴泳铭创办元璟资本,参与了多个项目的投资。
从这些履历不难看出,吴永铭既懂商业化,也懂技术,他知道阿里是从哪里出发的。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 AI浪潮推动着数字技术革命来到奇点,吴泳铭很清楚阿里该通过什么路径去向何处。
2、四年前,为什么是张勇
2007年8月,张勇加入阿里巴巴,历任淘宝网CFO、淘宝网COO、天猫总裁、阿里巴巴COO等职务。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做得非常出色,代表作包括:创造了“双11”,带领天猫快速发展,带领阿里迈入无线时代。
接班集团董事会主席之前,他先担任了13个季度的CEO,期间公司业务实现了健康增长。当时,阿里业务进入急速扩张期,张勇有着超级计算机一样的*逻辑和梳理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统筹人才。正是在张勇担任CEO期间,阿里形成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勇对于敏捷组织的思考。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偶被提及,但是张勇将整个理论归因、体系化,并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所谓敏捷组织,即让生产关系不断重构,以快速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早在2015年前后,刚刚上任阿里CEO的张勇主导了集团“大中台、小前台”的变革,提升了服务一线业务的效率,引发了中国互联网全行业“中台化”的浪潮。
到了2020年左右,顺应当时的发展需要,张勇又及时作出新判断,“中台做薄”和“经营责任制”,强调多元化治理。这是因为发展到2020年前后,市场的变化速度快过了“大中台”的反应速度,需要一线业务部门根据需要敏捷、快速地做出应对。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减小中台的“厚度”,意味着集团对各个业务板块放权,激发其创造力和战斗力。
过去四年,阿里面对的市场新变化非常复杂,抗击疫情,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竞争环境充满挑战,张勇率领这艘航母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无论是做大中台还是做薄中台,都是根据市场变化的及时调整,让组织保持敏捷和活力。正是在不断释放组织活力的过程中,阿里在庞大的基数上,仍然实现了稳定的增长,并且孵化出了一批新业务。
站在张勇的位子上,设身处地处理他面对的问题,谁又能做得比更他好呢?
3、为什么是阿里
阿里信奉“拥抱变化”。在今天的外部环境下,阿里需要寻找新的增量空间,这就需要另一种sense的企业家来掌舵。实际上,正是主动求新求变,站在未来想今天的问题,并先于时代去解明天的题,才成就了阿里过去24年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很早就制定合伙人制度的原因,只有良将如潮的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2009年,阿里正式确立了合伙人制度,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既能坚守阿里巴巴集团的文化和价值观,又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组织,以保障公司102年的持久发展。
同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十周年庆上,马云带着“十八罗汉”集体辞职,辞去他们的创始人身份。
也是在这一年,45岁的马云定下了阿里的传承时间表。这是一次为期十年的计划,让制度培育良帅涌现。
因此,在2019年,马云正式交班的时候,他才可以平静地说出来:“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
那一天,马云说,“过了今天晚上,我就要开启新的生活了,世界那么好,机会那么多,我又那么爱热闹,哪里舍得退休呢?”从此以后,马云开始活跃在教育、公益、农业和环保领域。
其实今天的张勇也一样。虽然已经不再是阿里的掌舵人,但作为*个“功勋阿里人”,张勇还将留在阿里,创立科技基金,协助阿里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生态。
这种教科书式的企业传承,在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中尚无先例。很多人谈及这一探索指向“基业长青”,并归因于合伙人制度和良将如潮的人才体系建设,让阿里拥有有序传承的制度保障和底气。
但倘若再追问一步,让阿里人能够依次走上舞台,实现有序传承,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深层的精神动因?我认为,原因其实有两个:
*个: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we are nobody。
第二个:坚持着,believing is seeing。